其實,這算哪門子算卦!安重榮有百步穿楊的箭術,必定靶靶命中。由此可見,安重榮是鐵了心想革命了。得到老娘點頭以後,安重榮便率領他手下的人馬趕到了晉陽,幫助石敬瑭最終擊敗了張敬達的後唐軍隊,為石敬瑭稱帝立下了功勞。石敬瑭被契丹封為皇帝之後,兌現了當初許下的諾言,升安重榮為成德軍節度使,駐守鎮州(今河北正定)。
當上節度使後,安重榮的個人野心又開始翻騰了,看到有很多藩鎮節度使先後當了皇帝,他也想憑借自己的實力,奪取天子之位。於是,每次喝完酒後,安重榮便對周圍人大發感慨:“天子,兵強馬壯的人都可以做!天子是天生的嗎?”
石敬瑭當上皇帝後,安重榮十分瞧不起他,原因就是石敬瑭認賊作父,出賣國家。他幾次譏諷石敬瑭:“降低自己中原大國的身份,侍奉夷狄契丹,搜刮已經很窮苦的百姓,滿足契丹人貪得無厭的欲望,這是大晉國萬世之恥!”這句話就相當於在指著石敬瑭的鼻子大罵,換成別人早就把他千刀萬剮了。但是石敬瑭忍了下來。
要說石敬瑭這個皇帝當得可真是窩囊,對外要裝兒子,對內還要裝孫子,但是石敬瑭卻十分滿足。隻要自己的國家安定團結,他吃多少苦,受多少氣都是可以的。
但安重榮就是不讓這個皇帝安生,他的鎮州處於契丹首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與開封(後晉都城)的中間,是契丹使者的必經之地。安重榮仗著人多力量大,有事沒事就找這些外交使臣出出氣。在鎮州受了一肚子的氣後,使者們忍到開封,全部在石敬瑭的麵前釋放出來。石敬瑭隻能充當和事佬,又賠錢又賠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天,安重榮又在欺負一個契丹使者。這個契丹使者初來乍到,沒聽過安重榮的惡名,便頂撞了安重榮。安重榮大怒,命令手下將他抓住鎖了起來。這樣安重榮還不解氣,又率輕騎出去搶契丹地盤的東西。當然是搶了不少的金銀財寶,但是仍然不解他心中莫名其妙的怒火,於是他決定采取進一步的行動。
安重榮修書一封,上表朝廷,要求石敬瑭對契丹開戰。開戰的理由也一一陳述,包括反契丹條件已經成熟,百姓們對契丹的統治非常怨恨,肯定會支持他們的,等等。這封書信朝中大臣人手一份,可見安重榮的用心良苦。
兒皇帝石敬瑭在打與不打之間猶豫徘徊。這時,當初力主去契丹搬救兵的桑維翰得知情況後,連夜寫了奏章,提出了不能和契丹決裂的許多原因。石敬瑭本來就不想打,這下朝中有人擺明了不支持開戰的立場,石敬瑭心中的底氣足了。
為了使安重榮收斂一些,少給他找麻煩,石敬瑭親自領兵到了河北的鄴都,讓人先後十次傳話給安重榮:“我有今日,都是因為有了契丹,而你的富貴是我給的。契丹人我都拿他們沒辦法,何況你?你就別自取其辱了。”
安重榮等的就是這句話,終於可以以“賣國”的名義出兵討伐石敬瑭了。安重榮有了好的借口,覺得可以從節度使跳到皇帝的寶座上了。正巧這年鎮州一帶發生了旱災和蝗災,於是他就乘著流民四起之機,起兵反了,聲稱要帶兵去找石敬瑭“說理”,於是向鄴都進逼。後晉派出大將杜重威領兵迎擊。
不料,安重榮的軍隊剛剛列好陣,還沒有開戰,他的手下趙彥之便叛變了。聽到這個消息,安重榮方寸大亂,退進了自己的隊伍裏,擾亂了陣形。杜重威趁機掩殺過來,一鼓作氣打得安重榮潰不成軍,狼狽不堪。此時又趕上天氣寒冷,安重榮的部下凍死、餓死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