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唐朝那些事(5)(2 / 3)

當侍衛們從奔跑的恐懼中緩過神來時,才發現宰相不見了。這時周圍的居民和官兵都趕到了,他們點亮了無數個火把,戰戰兢兢地察看現場。宰相的身體泡在血裏,頭卻已經不見了。

當朝宰相武元衡號稱大唐第一美男子,是著名的詩人,一向以溫雅沉靜、彬彬有禮聞名,但卻死得這樣慘烈悲壯。與此同時,禦史中丞裴度也遭到了突然襲擊。裴度在逃跑過程中摔進了溝中,刺客以為裴度已死,這才幸免於難,隻是頭部受了點輕傷。

兩個高官同時受害,一死一傷,朝野上下人人驚恐不定,皇帝為之罷食。狂妄的刺客還在京城裏邊到處拋撒小廣告,上邊寫著:不要賣力抓我,否則下一個死的就是你。負責破案的官差被嚇破了膽,一連幾天都不敢行動。大臣們已經不敢上早朝了,天不亮不敢出門,甚至出現了皇帝在朝廷上等了老半天,官員尚未到齊的情況。

兵部侍郎許孟容為人剛正,去見憲宗,大哭道:“自古以來,還沒有發生過宰相被人在路旁殺害,凶手卻不能捕獲的事情,這是大唐的恥辱啊!”憲宗深受觸動,立即下詔重賞抓捕罪犯。

於是,朝廷派兵在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展開大搜捕,無論公卿貴戚還是平民百姓,均須配合。凡家中砌有夾牆或暗道者,重點搜查。

終於,有人站了出來,說王承宗軍隊的士兵張晏等人是殺武元衡的主謀。左神策將軍王士則、左威衛將軍王士平等人逮捕了張晏,最終殺掉張晏等十多人。一個多月後,參與暗殺行動的一個士兵經受不住良心的譴責,悄悄地到洛陽留守府告密,說是李師道和王承宗密謀殺害了武元衡,如今李師道已秘密派兵潛入洛陽,預謀叛亂。東都留守呂元膺得到消息,緊急帶兵捕剿,數日之內,捉拿李師道黨羽數千人。不久,五名刺客全部落網被殺。

事情真相大白,是李師道和王承宗聯合策劃了這起驚天謀殺案。那李師道和王承宗何許人也?他們為什麼要刺殺當朝宰相呢?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唐朝實行藩鎮製度,藩鎮節度使是地方上的最高軍政長官,擁有“父死子繼、自辟僚屬、財政自治、掌控軍隊”等多種權力。唐王朝在吸取“安史之亂”的教訓時,又走向另一個極端:為抵禦和牽製像安祿山這樣的邊防節度使叛亂,竟把藩鎮製度擴展到內地。於是,在今河南、江蘇、湖北這樣的地區,也出現了節度使、防禦使等大小軍鎮割據勢力。他們逐漸坐大,不服從中央管製。其中,李師道便是淄青節度使,王承宗是成德節度使。

武元衡獲得憲宗信任拜相之後,所有兵事都由他來主持。表麵看上去清雅的武元衡,卻是當時朝廷上的頭號鐵腕人物,堅決主張對割據的藩鎮進行武力鎮壓。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去世,他的兒子吳元濟占據蔡州(河南汝陽)一帶的三個州,縱兵劫掠,公開與朝廷叫板對抗。唐憲宗派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綬為元帥,率兵十六道,討伐淮西。

其他的藩鎮坐不住了,淮西成為了他們試探中央決心和實力的實驗品。李師道、王承宗雖然以前與吳元濟不和,但此時也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朝廷滅了淮西,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自己。於是,他們不斷上書朝廷,要求赦免吳元濟。憲宗不許。當時的強硬派除了武元衡,還有禦史中丞裴度,兩人的意見都很統一而且非常堅決——敢於反叛就毫不姑息,堅決滅掉!

王、李二人見光上表不足以影響中央的決定,便想人為製造恐怖氣息,讓中央的官員不敢再提議削藩。

李師道先是招募了數百名地痞無賴,燒掉朝廷用以囤積江淮糧賦的河陰倉,幾乎把朝廷的後勤儲備整個端掉。這一招讓朝中的大臣驚恐不已,紛紛上奏請求罷兵,但武元衡和裴度堅決不許。李師道看到這一招不管用,就又實施了一個卑鄙計劃——派人潛入京城,刺殺宰相武元衡和裴度,除掉憲宗的左膀右臂,讓征討無人主持而草草收場。於是,武元衡就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宰相武元衡之死把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對立推向了高潮。藩鎮派人刺殺宰相以阻撓中央削弱地方勢力,這是前所未有的,當時的藩鎮勢力可見一斑。之後,憲宗提拔遇刺而大難不死的裴度擔任宰相主持軍事。兩年後唐軍攻破蔡州,活捉了吳元濟。裴度通過派人遊說,迫使王承宗歸順朝廷,又派兵攻陷鄆州,誅殺了李師道。其他藩鎮紛紛歸順,而唐憲宗也達到了他個人事業的最高峰,成為安史之亂後的一代明君。

【酷評】

宰相,百官之首,國之棟梁。堂堂的大唐宰相,居然就這樣橫死在街頭,想一想,實在讓人不寒而栗。在這場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博弈中,武元衡成了犧牲品。雖然說時局危難,但在對惡勢力的鬥爭中態度必須堅決,退讓就是助紂為虐,但鬥爭也需要方式方法,麵對正人君子,擺事實講道理;麵對像李師道、王承宗這樣的奸詐小人,就要十足的強硬,不要姑息。一個社會,不能被小人占了上風,好人不能被小人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