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唐朝那些事(5)(3 / 3)

§§§第十節都是“甘露”惹的禍

“甘露之變”是中國曆史上宮廷中最為慘烈的流血事件,一日之內六百多名朝臣被殺,皇帝也被宦官軟禁。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故事要從唐憲宗平定淮西開始講起。憲宗平定了藩鎮之亂,對宦官更加信任,所以宦官的勢力很大。憲宗死後,宦官王守澄、陳弘誌擅自立李恒為帝,這就是唐穆宗。穆宗病死後,敬宗隻即位一年就被宦官殺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為帝,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後也活在宦官的陰影下,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不料卻在大和八年(834年),得了中風病。宦官王守澄舉薦醫術高明的行軍司馬鄭注為皇帝診治。也不知道鄭注用了什麼偏方,文宗居然馬上好了,鄭注從而取得了文宗的極端好感和信任。鄭注趁機向文宗推薦了另一個人——李訓,後來,李訓竟被提升為宰相。

這天,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訴他們。他們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決定首先削弱宦官王守澄的權力。

他們利用宦官仇士良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權力,這使王守澄很不高興。接著,李訓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權。王守澄失了兵權,就容易擺布了。這年十月,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這個氣焰囂張的宦官頭子就這樣被除掉了。

文宗這一手幹得很漂亮,當然鄭、李二人功不可沒。初戰告捷,他們繼續邁進,打算除掉宦官仇士良。他們約定,在王守澄下葬的那一天,鄭注以故舊的身份率領親兵前來送葬,然後在城外將送葬的宦官一網打盡。於是,鄭注奔赴鳳翔,組織親兵,而李訓則抓緊時間聯係朝中握有兵權的大臣,爭取獲取武力支持。而此時宦官和大部分官員都蒙在鼓裏,對此一無所知。

再過幾天就是王守澄下葬的日子了,李訓突然發現他們計劃中的問題:當天仇士良等大宦官並不一定出席葬禮。如果鄭注在郊外殺掉的僅僅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頭目,反而會引起尚在宮中的仇士良等人的報複,那到時候皇帝就危險了。

李訓為此寢食難安,他已經來不及和文宗與鄭注商量了,決定提前行動。

這天,天剛蒙蒙亮,唐文宗李昂就來到了大明宮的紫宸殿。

朝會像往常一樣按時開始。百官站定了班次,隻等著金吾將軍一如平日那樣高聲奏報“左右廂房內外平安”,然後百官就可以奏事了。

可是這天早朝,左金吾大將軍韓約卻向皇帝奏報,說在左金吾仗的院內,一棵石榴樹上夜降甘露。

甘露降,在古代往往被認為是有征兆的,一般有祥瑞之氣,象征著天下太平。這是多麼大的一件喜事啊!半年前也曾經有甘露降在宮中紫宸殿外的櫻桃樹上,當時文宗親自采集還嚐了嚐,覺得味道非常不錯,可惜太少了,放在嘴裏還沒有咂出味道來就沒了。

這回聽說左金吾那邊有甘露,文宗當然感到異常驚喜,立刻讓李訓等人去查看。半天之後,李訓終於回來了,奏稱他們看了老半天,因為都是些文官,眼睛近視看不清,所以懇請文宗另派人去看。於是,文宗便命左右神策中尉仇士良和魚弘誌帶著宦官們去重新查看。臨走時,文宗還特別強調了一句:人多力量大,你們就帶著所有內臣去看吧,別像他們幾個連這點小事都辦不好。

話說一幫太監們到了含元殿左側的金吾衛衙門內,仇士良沒有看見傳說中那晶瑩剔透的甘露,倒看見了韓約那蒼白如紙的臉上一顆顆滾圓的汗珠。仇士良覺得有點奇怪:深秋時節了,站在冷風裏等候的他居然滿頭大汗,而且說話的時候眼神遊離,一副做了虧心事的樣子。仇士良滿腹狐疑地盯著韓約問:“韓將軍,你怎麼啦?”

雖然韓約心理素質不好,但被看出異樣來其實也沒什麼,但緊接著這個失誤就大了:一陣風吹來,吹動了門邊掛著的布幕,仇士良習慣性地往院子周圍瞅了瞅,發現布幕後麵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什麼也不用問了,仇士良和宦官們猛然掉頭就往外跑。守門兵士不是很多,見太監們往外跑,便趕忙上前要關閉大門。仇士良公鴨嗓子拚命一吼,還真管用,平時太監積日已久的威風終於在關鍵時刻又顯神通,趁門衛愣住,太監們紛紛奪路而逃。

李訓正緊張地等著好消息呢,突然看見一大群宦官像踩了蛇窩一樣飛奔上階,知道韓約事敗了,他連忙高聲呼喚值班的士兵們趕緊上殿護駕,事後重重有賞。雖然他叫得聲嘶力竭,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眾太監腳快,兔子一樣已經奔到文宗禦座前,有數人架起皇帝往軟輿上一放,抬起便狂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