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在宋代經曆了一個十分特別的過程。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後,因為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並不很光彩,所以想為自己塗脂抹粉,鼓吹君權神授,把自己說成是玉皇大帝的兒子,為自己奪取政權製造輿論,玉皇大帝的形象就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到了宋真宗的時候,為了掩飾與北方少數民族征戰失敗的恥辱,在王欽若等人的唆使下,宋真宗裝神弄鬼,偽造符命,把民間信仰的玉皇正式欽定為國家的奉禮對象。到了宋徽宗,則幹脆把玉皇與昊天合為一體,上尊號為昊天玉皇上帝。到了北宋末期,國家、道教、民間三方麵的信仰正式合流,玉皇大帝也就正式誕生了。
但近古以來人們對玉帝的認識並不是來源於關於玉皇大帝的經典和國家頒發的什麼文件,而是主要受小說中描繪的有關玉皇大帝的形象的影響,這些小說主要是《西遊記》、《南遊記》以及《北遊記》等。在這些小說中,玉帝的形象一般是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身穿九章法袍,有的還手持玉統。
由於玉帝是道教的尊神,所以在全國各地許多道觀中都有玉皇大帝的塑像,還有專門為他修建的廟觀,如玉皇廟、玉皇觀、玉皇閣等等。不僅道教教徒對玉皇大帝祭祀,普通百姓也有對他進行祭祀的習慣。
壽星
壽星古有二義,一指天空的某一區域,其範圍相當於二十八宿中角、亢二宿;一指屬於西宮的南極老人星,因其位於列宿之首,故名壽。秦漢時期的壽星實際上是指南極老人星,在民間傳說中主要掌國家、個人壽命長短。
自古以來,壽星就是受人歡迎的神,並能流傳至今而不衰。但今天的壽星實際上已經很少有神的色彩,神的味道十分淡薄,人味極濃,他常常被人們掛在牆上、立在案頭,其模樣既十分可愛,又逗人發笑。他身量不高,彎背弓腰,一手拄著龍頭拐,一手托仙桃,慈眉善目,笑逐顏開,白須飄逸過腰,腦袋極大,腦門特別突出,十分醒目。在人們的心目中,他不是什麼神,而是一位慈祥和善的長者,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
壽星又叫南極老人、南極仙翁。南極仙翁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如明代的《白蛇傳》彈詞,以及後來流傳更廣的《盜靈芝》(根據《白蛇傳》改編)中就有南極仙翁的形象,並且是正義、慈祥、和善的化身。在其他許多戲曲故事中也都有南極仙翁出現。
文曲星、武曲星
對於非常有才華的文人和非常勇武的武將,中國民間在稱讚他們時曆來有文曲星下凡、武曲星轉世之說,如在著名的小說《儒林外史》中範進的丈人就說中舉的士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等等。這是民間傳說中兩個主管人世間功名的星神。
文曲星就是指文昌星,武曲星不是指一定的星座,而是相對於文曲星推衍出來的。這兩個神沒有固定的祭祀儀式和特別的供奉場所,主要在民間傳說和小說戲曲中存在。
北鬥
北鬥在民間傳說中經曆了一個十分複雜的發展過程,後來逐漸變成主管人間禍福的神,主要領人間命籍,掌諸人間生辰,傳說隻要尊奉本命辰之星,就可獲得神佑。
人們很早就發現了北鬥七星在季節變化上和方向標誌上的重要意義,對它的尊崇很可能起源於初民對自然的恐懼和崇拜。北鬥在其人格化的過程中,也先後有幾種傳說,如東漢時把它當做黃帝,元明時期道士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編造出紫光夫人一胎生九子,七幼子則為北鬥七星的說法。
城隍
這是一尊在中國民間被廣泛信仰的神,全國各地幾乎到處都有城隍廟。他是著名的土地神。
其實,城隍最初是水神。由於古代的戰爭要靠高牆和深池來防禦,“隍”的意思就是水池、水渠,城隍便成了守護水渠、防衛城池的神了。
唐代對城隍進行了封爵,五代時又陸續加封為王,但當時還僅僅限於少數地區,中唐以後,對城隍的尊崇已經十分普遍了,至宋代則幾乎天下府州縣城皆立廟供奉,再往後它就成為國家的守護大神了。由於城隍神信仰在民間影響擴大,像對其他諸神一樣,道教也把他納入了自己的神譜體係之中,以為它能翦惡除凶、護國安邦,能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並能保護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