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史·天文誌》一書,上麵記載了宋哲宗即位八年後的星象觀測:
元祐八年(1093年)十月戌申,有一流星從東壁西座出現,漫漫流動到羽林軍星座的位置而消失。表示現在主上拔用文士,賢良的大臣在位。
紹聖元年(1094年)二月丙午,有一流星從壁東座出現,慢慢流動至濁星的位置而消失。表示現在天下的文人才子均能登科錄用,賢良大臣在位。
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的一天,有一流星出現,慢慢流動到壁東星座的位置而消失,表示現在有文人受到重用,有賢明之士來到我國,賢良大臣受到重用。
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癸卯,有一流星從靈台座出現,向北行至軒轅座東星座而消失。表示現在有賢良大臣在位,天子將有子孫之喜。
這些記述實在是胡謅八扯。其實,元祐八年,高太後不幸歸天,國家隨之發生了巨變。原來真正的賢良大臣都被罷免流放遠地,朝廷卻起用了蔡京、蔡卞等奸臣輔政。
其實,古人早就不相信這一套了。據《晏子春秋》記載,有一次,齊國的上空出現了彗星,齊景公感到非常害怕,不知如何是好,便請人去祈禳。晏子去勸景公說:“這麼做沒有什麼好處,隻是自我欺騙罷了。上天有道,不可隨便去討好它,不能對上天的意旨懷有二心,既然如此又何必去禳星呢!況且天上有彗星出現,是暗示國君應清除汙穢,如果沒有了汙濁的德行,又何必祈禱呢?如果德行有汙穢,祭告鬼神能有什麼作用?《詩經》上說:‘這位周文王啊,慎言行事,小心翼翼,上帝心地光明,得來大福大吉,他不違背道德規範,掌握了天命。’大王沒有違背德義的行為,各國諸侯就會前來朝拜,還怕什麼彗星呢?《詩經》上的話難道不值得借鑒嗎?從夏到商,哪個不是因為淫亂失德的緣故使百姓最後流浪逃亡。要是真的違背德義,發生禍亂,百姓就將流亡他鄉,即使祝史祭祀,也是無濟於事的呀!”
齊景公聽了很高興,就立即停止了禳星的活動。
9.神祇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神祇,其各自的來源和發展變化的曆程都十分複雜,尤其是道教對中國神祇的形成和發展影響非常之大,甚至可以說,中國的神祇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納入了道教神仙的譜係,就是舶來的佛教中的神佛,道教也毫不客氣地給予了改造,使之符合中華本土的習慣。我們在這裏僅僅是對一些最為民間所熟知的神祗作簡單的介紹。
太上老君
即老子,曆史上實有其人。《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但在漢代看來,他的身世就不大清楚了,因為司馬遷當時對老子的身份、事跡並沒有作詳細的記載。他曾當過周朝的守藏室史,即國家圖書館館長,學識過人。後見周朝衰敗,即辭職不幹,打算去當隱士。他西出函穀關時,守關的“門官兒”尹喜也是個道家,久聞老子的大名,就邀為上賓,請他寫部書,於是老子就寫五千言而去,從此無影無蹤。
據說孔子曾經向老子問過禮,以此推論,老子年紀比孔子大。孔子對他十分尊重,曾向弟子們慨歎說:“我今天見了老子,他大概是一條神通廣大的龍吧!”
據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歲,也有人說他活了二百歲。
事實上,老子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人物,他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據說,道教的祖師是漢代創立“五鬥米”教的張陵,自稱曾經得到了老子的口授。後來,張陵的名字中間被加上了一個“道”字,大概是尊重的意思。東漢時,一些方士以道家的黃老學說為基礎,吸收民間流行的傳統的鬼神觀念和迷信方術,創立了道教。老子就被這些人奉為祖師,以《老子》五千文為經典。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有深厚的社會曆史和文化基礎,因此很快發展起來,不僅在民間流傳,而且至東漢末年還得到皇帝的提倡,影響日漸擴大。道教誇大了《史記》中的關於老子的神奇傳說,認為老子不是凡人,而是“道成化身,蟬蛻渡世,……世為聖者作師”(見《老子銘》)的神仙。到了晉代,大煉丹家葛洪稱老子為老君,北魏時有了太上老君的稱謂,這大概就是老君名稱最初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