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第六編 兵家智慧(9)(2 / 3)

周瑜聽到二人被殺的消息時隻說了一句話:“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無憂矣。”如果有這二人在,也許徐庶的“連環計”就會被識破,火燒赤壁就不會發生,也許東吳政權就會被曹操一舉滅掉。

周瑜使反間計斬蔡、張二人似乎並無真實的曆史依據,但清朝的努爾哈赤卻是把它當做真實的曆史來讀,其實,一旦寫出文學作品,是否有真實的曆史依據已不重要,隻要能為人們接受就夠了。

努爾哈赤所屬的滿清部族初起之時粗陋無文,漢族的傳統典籍不易弄懂,隻能粗通一些小說戲曲,由於征戰的需要,像《三國演義》一類的權謀之書就備受重視。據說清人出關以後,其主要將帥都隨身備有《三國演義》,足見其影響之大。

努爾哈赤向山海關發展,其勁敵是明朝的名將袁崇煥。努爾哈赤這個自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滿清英雄居然在寧遠之戰中損兵折將,連自己也因傷病交加而死。袁崇煥緊守中國的北方門戶,使清兵屢受重創,難以進軍,引起了清廷極大的憂慮。他們想起了周瑜用反間計殺死蔡瑁、張允的故事,就散布流言,偽造假象,引起明朝皇帝崇禎的懷疑,終於使崇禎淩遲處死了袁崇煥。明人自毀長城,清人從此長驅直入,直至入關。《三國演義》的創造者們也許不會想到,就是那麼一條莫須有的反間計,竟關涉到中華民族幾百年的運數。權謀之為用,可謂大矣!

這一段曆史說起來實在是令人嗟歎不已。也許,就是因為袁崇煥的被殺,清軍才能長驅直入山海關前;也許,就是因為袁崇煥的被殺,中國北方才失去了真正的長城,滿族人才能迅速推進到南方,才能建立近二百多年的滿清王朝。這些都是“也許”,但袁崇煥被殺給明朝東北邊防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卻是不容置辯的曆史事實。

那麼,袁崇煥何以被當做“大漢奸”而遭千刀萬剮之刑呢?這還得從頭說起。

1630年(明崇禎三年)的一天,北京菜市口人山人海,萬頭攢動,他們要爭相看看這個被他們罵作“大漢奸”的人是什麼模樣,又是怎樣被處死的。有人還懷著一個希望,那就是若能買到這個大漢奸身上的一條肉吃,就能表明自己是真正的炎黃子孫,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還能治療自己的膽小病,產生降妖伏魔的力量。這個“大漢奸”終於被從囚車裏推了出來,他被判的是淩遲處死的刑罰。所謂“淩遲”,就是要割一千刀,在最後的一刀才將犯人殺死,如果多一刀或少一刀,行刑的劊子手就要以自身來抵罪。劊子手先從剝皮開始,而不能傷及血管,否則一下子就死了。從他身上剝下來皮肉,民眾爭相哄抬價格,一錢銀子才能買到一片,他們吃一口罵一聲“漢奸”,到了第三天上,“大漢奸”才被最後殺死,其內髒也被眾百姓一哄搶光。

這位被千刀萬剮的“大漢奸”,就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將領、民族英雄袁崇煥。

萬曆初年,滿清在東北崛起。1583年,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下的十三副鎧甲起兵,經過二十幾年的征戰,征服了整個女真族,建立了後金政權。1618年,努爾哈赤把明朝對滿族人的欺侮總結成“七大恨”,以“七大恨”告天,向明朝發起進攻,次年攻占了遼東重鎮撫順,連敗明軍。終日縱情聲色、萬事不理的明神宗著了慌,急忙讓遼東經略楊鎬帶領十多萬大軍分四路迎擊,結果又全軍覆沒。明朝又派熊廷弼去遼東辦理軍務。

正在這時候,神宗死去,他的兒子光宗也隻做了一個月的皇帝,就因誤服藥物而一命嗚呼,皇位由光宗的兒子朱由校繼承,曆史上稱他為熹宗,年號天啟。

熹宗做皇帝時還隻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他性格十分懦弱,不願多事,隻好嬉遊,他有兩大嗜好,一是與小太監捉迷藏,一是幹木匠活。尤其對於木工製作極為沉迷,他自己動手蓋的房子和製作的機巧器物還真有點兒水平,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天生的木匠。這樣一來,他就把政事交給了在做太子時就服侍他的太監魏忠賢。

魏忠賢專權以後,無惡不作,大肆殺害正直朝臣,廣結私黨,禍亂國家,形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閹黨”。在這樣一個朝廷的統治下,邊境防務是可想而知的,熊廷弼在遼東也就難施手腳。熊廷弼到遼東後,苦心經營,勉強穩定了局勢,但朝中某些官員對他橫加指責,朝廷又將他革職查辦,改用袁應泰做統帥。袁應泰是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但對軍事一竅不通,他輕率出戰,結果遭到慘敗。朝廷隻好重新起用熊廷弼。但這時兵部尚書張鶴鳴與熊廷弼意見不合,他叫熊廷弼的屬下王化貞不要聽熊的調遣,結果由於好大喜功的王化貞失誤,明軍又遭大敗,朝廷不分青紅皂白,將王化貞和熊廷弼一起逮捕,並將張鶴鳴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