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第六編 兵家智慧(9)(3 / 3)

在這種曆史條件下,袁崇煥登上了抗擊滿清進犯戰爭的曆史舞台。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祖上原籍廣西梧州藤縣。他為人慷慨,富於膽略,喜談軍事,年輕時就有誌於辦理邊疆事務。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中了進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到北京述職,在和朋友們談論時發表了一些對遼東軍事很中肯的意見,引起了禦史侯恂的注意。侯恂向朝廷薦舉他,朝廷於是升他為兵部職方司主事,辦理防務事宜。

明代就像宋代一樣,信任文官而不信武官,皇帝害怕武官權力大了要造反,因此總是派文官指揮戰役,再加上多方的牽製,所以往往失敗。

袁崇煥任兵部主事不久,正碰上王化貞大敗而歸。一時間,朝廷驚慌失措,京城謠言四起,人心惶惶。袁崇煥悄悄地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山海關考察軍情。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了山海關外的形勢,並說:“隻要有兵馬糧餉,一人足以守住山海關。”這雖然有些書生意氣,但朝廷還是升任袁崇煥為兵備僉事。

袁崇煥到山海關後,起初做遼東經略王在晉的下屬,在關內辦事。當時王在晉切意防守山海關。袁崇煥認為,為了保住山海關,應當將防線北移,在寧遠築城駐守。

朝廷中的大臣大都反對,認為寧遠太遠,難以防守,但他們不知道,若以山海關為國界,就好像以北京的城牆為國界一樣,外圍失去了屏障,山海關一旦被重兵攻破,後果將不堪設想。如在寧遠築城,則可建立一片戰場,取得一片鞏固的根據地。在這片廣闊的戰場上阻擊乃至消滅滿清軍隊,比依長城而守,實在牢靠得多。

大學士孫承宗沒有輕易發表意見,他親往關外視察,支持袁崇煥的意見。不久,朝廷派孫承宗代替王在晉,做了遼東主帥,他令袁崇煥和副將滿桂駐守寧遠。

1622年,袁崇煥到達寧遠,立即著手築城。寧遠離山海關二百多裏遠,築好此城,就等於砸下了一顆釘子。他訂下城牆規格:城牆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牆牆址廣三丈。

袁崇煥和將士同甘共苦,所以築城時人人盡力,第二年寧遠城牆就築成了。寧遠城高牆厚,成為關外抗擊滿清的最主要的防禦工事之一。袁崇煥由築此城開始,經營遼東防務幾達二十年。在袁崇煥未被殺死以前,滿清軍隊雖然多次繞道進襲包括北京城在內的一些城鎮,但始終未能真正跨過寧遠城一步。

經過袁崇煥和孫承宗幾年的苦心經營,明朝的邊防力量大大增強,明軍開始主動出擊,陸續收複了一些失地,並把防線向北推進了幾百裏。麵對已經取得的戰果和宏偉計劃的逐漸實現,袁崇煥內心充滿了喜悅。他也因功連連升官,先升為兵備副使,再升為右參政,主帥孫承宗也對他青眼有加。

前線雖逐漸穩固下來,但朝廷卻日漸腐敗下去,魏忠賢的專橫跋扈引起了正直朝臣尤其是東林黨人的義憤,紛紛上書彈劾魏忠賢,魏忠賢就采取極端的手段,殺害了楊漣等六人,史稱“前六君子”,並把抗清立有大功的熊廷弼也一並處死。在鎮壓了這些反對派以後,魏忠賢的氣焰更為囂張,自稱“九千歲”,肆意勒索賄賂。孫承宗對魏忠賢不買賬,魏忠賢就派了一個叫高第的親信去代替孫承宗做遼東主帥。

高第隻會吹牛拍馬,絕無所長,他到任後,膽小如鼠,不敢駐守寧遠城,胡說寧遠戰不可戰,守又不可守,命令立即撤退。作為廣東人,袁崇煥有一股“蠻勁”,他堅決不服從,認為軍事上有進無退,寧遠一撤,全線即刻崩潰。高第雖是袁崇煥的上級,但因他膽小,況且也是文官出身,竟對袁崇煥無可奈何,隻好下令把錦州及其他幾個防守據點的兵馬撤到了山海關。這樣一來,寧遠城就好像曠野裏的一株枯樹,完全暴露在寒風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