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相關的就是他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狹隘多疑。陳平正是利用他的這一特點來除掉他的得力助手的。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初,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項羽兵圍滎陽,截斷漢軍糧道。劉邦的形勢非常危急。
漢軍缺糧,時間一久,就難以固守,於是派出使臣向項羽議和,提出滎陽、成皋以東歸楚,以西歸漢,以鴻溝為界,兩國就此罷兵,分而治之。項羽聽了使者的話,就想講和,範增進言道:“劉邦即將兵敗,今日不取,日後必悔。當初在鴻門宴上,你已經失去了一次機會,此時再不滅掉劉邦,將來就必定要被劉邦所滅。”項羽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拒和,發兵猛攻滎陽。
劉邦見議和不成,在滎陽城內整日憂心忡忡。一次他對陳平說:“天下紛擾,究竟何時得了?”陳平說道:“大王所慮,無非是那項王。我料項王手下隻有範增、鍾離昧等數位忠臣,他的能臣良將並不多。項羽生性多疑,想來剛愎自用,不能明察人事,大王若肯捐棄巨金,賄通楚人,流言反間,使項羽君臣相疑,然後乘機進入,破楚就容易了。”
劉邦聽後,連說:“金銀何足惜,隻要能破楚興漢,財物盡管用。”便命左右取出黃金四萬斤,交與陳平,叫他按計行事。
陳平受金退出,回到住所,立即喚來幾名心腹小校,叫他們扮成楚軍模樣,懷金出城,混入楚營,賄賂楚王左右,散布謠言。數日後,楚營中流言四起,說鍾離昧自恃功多,得不到分封,將要聯漢滅楚。這事正是項羽所擔心的,如今出了這樣的傳言,項羽不得不相信,所以就處處提防鍾離昧。
為了弄清真相,項羽決定借議和為名,遣使入漢,順便探察城內虛實。陳平聽說楚使要來,正中下懷,便和劉邦布好圈套,專等楚使上鉤。
楚使進入滎陽城,直往漢王府,拜見劉邦。劉邦假裝酒醉,敷衍數語後,便令陳平將楚使帶出。
陳平將楚使導入客館,留他午宴。兩人靜坐片刻,一班仆役已將美酒佳肴擺好。陳平裝作自己隻是受了劉邦的托付,是替劉邦招待客人,並不認識來使,於是問道:“範亞父可好!足下是否帶有亞父手書?”楚使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來議和的,並非由亞父所遣。”
陳平聽了,故意裝作十分驚慌的樣子,立即掩飾說:“剛才說的是戲言,原來是項王使臣!”說完,起身步出。楚使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進來,將滿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換上了一桌粗食淡飯。楚使見了,不由怒氣上衝,當即拍案而起,不辭而別,餓著肚皮返回了楚營。
一到楚營,楚使立即去見楚王,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添油加醋地告訴了項羽,並特別提醒項王,範增私通漢王,要時刻注意提防。
其實,這是個並不怎樣高明的反間計,稍微理智一點,就會察覺其中的破綻,隻是項羽多疑,又兼性格急躁,頭腦簡單,沒有多想這些。
項羽聽後大怒道:“前日我已聽到關於他的傳聞,今日看來,這老匹夫果通劉邦。”當即就想派人將範增拿來問罪。還是左右替範增排解,項羽這才暫時忍住,但對範增已不再信任。
範增可以說對項羽一直忠心耿耿,他心無二用,對此事一無所知,一心協助項羽打敗劉邦。他見項羽為了議和又放鬆了攻城,便找到項羽,勸他加緊攻城。項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滎陽,恐怕滎陽未下,我的頭顱就要搬家了!”範增見項羽無端發怒,一時摸不著頭腦,但他知道項羽性格多疑,不知又聽到了什麼流言,對自己也產生了戒心。想起近年自己對項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滅漢,他不僅不聽自己的忠言,反而懷疑自己,十分傷心。他再也忍耐不住了,便向項羽說道:“現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為之。臣已年老體衰,望大王賜臣骸骨,歸葬故土。”說完,轉身走出。項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範增回到本營,將項王所封印綬,遣人送還項羽。自己草草收拾,即日東歸。他想到楚國江山,日後定歸劉邦,不禁又氣又急。不久背上忽然起了一個惡瘡,因途中難尋良醫,又兼旅途勞累,年歲已長,不久背瘡突然爆裂,血流不止,疼死在驛舍中。從吏隻得買棺殮屍,運回居巢(今安徽巢縣東北),葬於城東。
與劉邦相比,項羽的確具有更多的英雄特征。他勇猛善戰、不畏艱難、性格直爽、恩怨分明、愛惜屬下、講究道義,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美譽,但這些性格素質卻正是他成為帝王的障礙。他沒有劉邦的無恥、狡詐、殘忍和陰險,更沒有劉邦的雄才大略,所以中了陳平的反間計,失去了一個得力的助手和忠臣。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的英雄風采卻留下了永恒的魅力。越是悲劇式的英雄,就越能打動人心。這悲劇的結局使得英雄人格深處的光彩閃現得更加燦爛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