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第六編 兵家智慧(8)(2 / 3)

一個月之後,由苻堅之弟苻融率領的先頭部隊一舉攻陷壽春(今安徽省壽縣),氣勢非常囂張。他們以淮河作為屏障遏製東來的晉軍。謝石、謝玄等人畏懼秦軍,不敢貿然前進。隨後,苻堅親自率領八千輕騎,日夜兼程趕來。他大概覺得東晉應該有自知之明,主動投降,就派尚書朱序去遊說謝石,勸他們速速投降。朱序本是晉臣,早想歸順東晉,就暗中對謝石、謝玄說:“秦軍不下百萬,但是現在還未到齊。如果全到齊了,確實無法對付;所以宜在速戰,如果把他們的先頭部隊打敗了,晉軍就會士氣高漲,便能一鼓作氣擊潰秦軍。”

謝石躊躇未決,謝玄等人很為讚同,輔國將軍謝琰說:“機不可失,敵不可縱,不能猶豫!”謝石乃依從他們的意見,並囑咐朱序做內應。

十一月,謝玄派龍驤將軍劉牢之率精兵五千,夜襲駐紮在洛澗的秦軍,斬殺守將十人,士卒一萬五千人。謝石、謝玄等人便乘勝率兵,水陸並進,直逼淝水。

苻堅得到洛澗戰敗的消息,登城遙望,見晉軍的隊列整齊,如潮水般洶湧而來,不禁大驚。再向東南邊的八公山眺望,他把漫山遍野的草木都當做晉軍的兵馬,驚愕地說:“這樣的勁敵,怎麼說是弱國呢?”他心裏開始懼怕了,但已騎虎難下,便下令各軍出壽春城,至淝水沿岸布兵,嚴陣以待。

謝玄見秦軍布滿對岸,無法渡河速戰,就派使者對苻堅說:“你孤軍深入,誌在求戰。但現在逼水為陣,使我軍不能渡河,這是持久之計,哪裏是要打仗啊!倘若貴軍稍稍後退,讓我們能渡過淝水和貴軍決一雌雄,這不是很好的嗎?”

秦軍將領們說:“不能同意他們的要求。敵寡我眾,不如把他們遏製在岸上,使他們不能渡河,這是萬全之策。”苻堅求勝心切,反駁說:“我軍遠來,利在速戰。可以允許他們渡河,我們稍稍後退,等他們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我軍迅即圍殺,哪有不勝之理?”苻融讚同苻堅的決定,於是指揮部隊後撤。

原先像銅牆鐵壁似的矗立在淝水岸邊的秦軍,忽然接到後撤的命令,便掉頭往後跑。許多人並不知道為什麼後撤,隻看見大家往後跑也跟著跑。這時晉軍已一邊渡河,一邊用強弓射箭。身在秦軍中的朱序突然一聲大喊:“秦軍敗了!快逃啊!快逃啊!”嚇得不明真相的士兵真以為大家是因為戰敗而向後跑。於是都跟著亂嚷嚷:“快逃命啊!快逃命啊!”越來越多的士兵向後狂奔起來。苻融等人想攔也攔不住,反被人群衝倒在地。晉軍趕來,殺傷無數。

苻融被殺死。於是,秦軍大亂,全線崩潰。逃跑的人自相踐踏,踩死了不知多少,屍橫遍野,甚至堵塞了河流。逃跑的秦軍一路不敢停留,聽見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追來了。

苻堅本人身中流箭,單槍匹馬逃到了淮河以北。晉軍在這次戰役中收複了大批失地。

謝石、謝玄派人把淝水大捷的喜訊急報謝安。謝安正在府上同人下棋,看過捷報之後,便放在案幾上,臉上沒有一點喜悅的神色,接著下棋如故。客人問他什麼事?他才慢慢回答:“孩子們已把敵寇打敗了(小兒輩大破敵)。”客人起身祝賀,謝安仍無喜色,邀請客人把棋下完。等下完棋,客人走了,謝安走進裏屋,過門檻的時候,因為心裏太高興,不小心把木屐的齒折斷了,但他全然不覺。

描寫淝水之戰的史書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對整個戰爭過程的描寫中,似乎看不到什麼刀光劍影,而是處處穿插了名士的生活情節,一場如此驚險的戰爭,居然因此而充滿了詩意,好像詩人在作一首吟史詩。尤其是謝安的“雅量”被襯托得淋漓盡致,這在古代戰爭史上實在是一個別調。這反映了當時的一種文化精神,塑造了一個令人向往的時代。

然而,東晉的勝利也不可否認地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前秦的軍隊的確是尾大不掉、人心不齊,但畢竟人數眾多,如果苻堅稍微謹慎一點,恐怕謝安的“雅量”也就容不下了。所以,詩意的戰爭聽聽可以,學是學不得的。

(參見《晉書》、《世說新語》等)

11.悲劇英雄

什麼是英雄?其實,真正的英雄在其文化本質上是那種依理想而生活,憑情感而行動的人。項羽雖然失敗了,但卻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思念。原因就在這裏。

項羽的失敗主要在於失去了範增,而陳平除範增用的是反間計。其實,盡管具體情況是千差萬別的,但就反間計本身來說,卻是一成不變的。反間計的規律就是使對方產生疑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楚漢相爭的初期和中期,劉邦實際上是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的。然而,項羽卻最終失敗了。項羽失敗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說是性格悲劇。

劉邦雖然是個流氓,但他有一樣別人無法比擬的好處,就是善於聽信忠言,能夠使用人才,為了大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項羽雖然是個英雄,但他卻天生沒有領袖的品質,因為他行“婦人之仁”。例如,他可以在打仗時身先士卒,可以為士卒吮吸箭傷的膿汁,但卻不能慷慨地封賞將士。據史書記載,任命將領的大印都刻好了,他卻舍不得把它給應該封賞的人,而是把大印拿在手裏,玩來玩去,把大印的棱角都磨光了,還是舍不得送給人。所以,他不能大膽地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