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第六編 兵家智慧(6)(2 / 3)

在奉韓林兒為小明王問題上,劉基與朱元璋等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朱元璋接受韓林兒的封爵,其目的是為了不招人眼,把元兵的矛頭都指向韓林兒、陳友諒等人,他這樣做,確實為自己贏得了發展的時間,但隨著形勢的推移,再尊奉韓林兒,就有害無利了。

1361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中書省設座,遙拜小明王,劉基獨傲立不拜。朱元璋問其故,劉基說:“韓林兒雖是韓山童(紅巾軍重要首領)之子,但自身並無建樹,隻是一個牧童罷了,且他姓韓不姓趙,卻詭稱宋裔。宋亡已久,人心不歸,何必要假借前代年號?大丈夫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擺脫別人的牽製。如果繼續尊他的名號,將無以自立。”朱元璋當時未做什麼表示,但他已深受劉基的影響。後來因救韓林兒而差點兒被陳友諒乘虛打敗,才愈加相信劉基的話。最後,朱元璋幹脆殺了韓林兒,自樹一幟。這在當時看來,也是一個正確的策略。

劉基在明朝的開國中立有三件大功:

一是指出正確的政治方向,即擺脫韓林兒而自樹一幟,以收攬人心,威服天下。

二是製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即先攻陳友諒,後滅張士誠。

三是在各個戰役中屢出奇計。

難能可貴的是,開國以後,他能堅持自己的一貫主張,要求“以仁治天下”。朱元璋向劉基請教如何治國治民,劉基說:“生民之道,在於寬仁。”他仍然保持著剛正不阿的性格,對於文臣之首的李善長,他也毫不通融,不顧李善長的求情和威脅,毅然以禦史中丞的身份殺死了李善長的親信、貪汙犯李彬,引起了朝野震動。後來,他敵不住李善長的陷害,幹脆回家閑居。

劉基極有知人之明,他深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外寬內急,所以不去致身仕途,而是盡量潔身遠引。

一次,朱元璋想把李善長換掉,讓他當丞相,劉基說:“李善長是功臣勳舊,能夠調和眾臣。”

朱元璋奇怪地問:“李善長多次說您的短處,您為什麼總說他的長處呢?我想讓您當丞相,不知意下如何?”

劉基說:“國之大事,莫大於置相,易相猶如殿之換柱,如用小柱,非折即仆,我就是這樣的小柱,怎麼可以換上去呢?”

朱元璋又問:“楊憲如何?”

劉基說:“楊憲有當丞相的才能,卻無當丞相的器量。丞相必須持心如水,不偏不倚,楊憲做不到。”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

劉基說:“器量更淺,胸懷更小。”

朱元璋最後說:“胡惟庸怎麼樣?”

劉基答道:“萬萬不可。當丞相好比駕車,胡惟庸不僅駕不好車,還會弄得轅斷輪摧。”

朱元璋還是讓這幾個人當了丞相,結局如何呢?楊憲因觸犯法律被殺,汪廣洋被賜死,胡惟庸謀反,其案株連之多,被殺三萬人,連李善長也被連累滅族!

劉基可算有知人之明了!

胡惟庸因劉基曾在朱元璋麵前貶評過自己,就懷恨在心,當了丞相之後,就誣陷劉基的兒子,也誣陷劉基占了有王氣的墳地。劉基本來在家過著隱居的生活,下棋品茶,逍遙自樂,卻忽然被傳到京城,令其對證。雖然最後朱元璋還是把他護送回家,但他還是憂憤成疾,於1375年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俗人庸人、英雄烈士、誌士仁人、聖賢俊良以至奇人逸士,前者多多而後者少少,至於奇人逸士,可謂世不一出,如鳳毛麟角,隻能自待其來而無處尋覓,其風采百世之後猶令人思慕。

(參見《明史》、《明史紀事》、《明史紀事本末》等)

7.人之常情不可違

人之常情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所必須遵循的生活規則,如果違背了人之常情,就是矯情作偽。因此,考察一個人的品德,有時候看看他對待人之常情的態度就可以知道得差不多。在中國曆史上,有關這方麵的例子很多。

吳起為了取得魯君的信任以做魯國的將軍,竟然殺了自己的妻子,僅僅因為他的妻子是齊國人。但他不僅沒有得到魯國人的信任,反而受到魯人的譴責。

樂羊子任魏國將軍,在討伐中山國時,他為了表示自己對魏文侯的忠誠,當著中山使者的麵,吃掉了自己在中山國任職的兒子的肉。魏文侯雖對其功勞給予了獎賞,但從此以後就不再信任他,罷免了他的兵權。

明朝天順年間,都指揮馬良受到皇帝的寵愛。馬良的妻子死了,皇帝去安慰他,正碰到他已經好幾天不出家門。皇帝問其原因,左右的人說:“馬良正在辦喜事,娶了新妻子呢!”皇帝聽了,十分不高興地說:“這個家夥對妻子如此薄情,怎麼會忠誠於我呢?”於是就把馬良招來用木杖打了一頓,從此以後疏遠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