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表示對西施的同情,人們為她設計了一個美好的結局,也算是對她辛酸付出的一點報償。據說,勾踐滅吳後,範蠡留下一封信就不見了,信上說:“大王滅吳,我的本分已盡,現有兩個人留不得。一是西施,她迷惑吳王,使之亡國,如果留下她,她還會迷惑您,因此我把她殺了;另一個就是我自己,我如果活著,也許要擴大勢力,對您是很危險的,因此,我把我自己殺了。”傳說中範蠡是帶著西施泛遊五湖,經商致富去了。
實際上,西施被沉水而死,我們卻不願麵對這一現實,而是把這些曆史事實美化、淡化,把女人看做是可以興國、可以亡國的神佛。但男人們不知想到沒有,在他們創造了西施這一光照千古的形象之後,他們自己內在的怯懦與虛弱也就暴露無遺了!
我們共同塑造了西施這個形象,並且數千年來津津樂道,似乎那是一件遙遠而又美好的事。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替西施想過呢?既然沒有替西施想過,我們自己的人性又在什麼地方呢?這本來應該是一個深刻的人性悲劇,但我們卻把它當做一個風光旖旎的故事來傳頌。這是民族自己的鏡子,我們是可以從裏麵照見自己的靈魂的。
(參見《戰國策》、《史記》、《三國誌》等)
2.“背水一戰”與“退路千條”
“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兵家常說的話,隻是這種自絕退路的戰術隻能在一定情況下使用,如果每戰皆用,那就必然是自蹈死地而嗚呼哀哉!
古代兵家都注重應變。應變,就是要善於把握形勢的變化,並根據形勢的不斷變化,而采取相應的對策。所以,智謀家都懂得依據兵法,又不唯兵法是從的道理。項羽曾破釜沉舟,以示殊死決戰之心,終在渡過黃河之後,全軍上下效命,大破秦軍;韓信曾“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但馬謖的情況卻是不同的。這種不同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一、馬謖跟隨諸葛亮出祁山,所用之兵大都是西川人,他們並不想“收複”中原,並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所以,他們內在的積極性不高。
二、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是漢朝的正統,不知道這場戰爭是不是正義的,所以很難用什麼理由來說服他們為之拚死而戰。
三、項羽和韓信的軍隊身經百戰,士氣非常旺盛,將領的威信很高,而馬謖及其率領的軍隊在這些方麵恰恰相反。
四、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是,主將之間的懸殊太大。馬謖隻會紙上談兵,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趙括相似,而司馬懿不僅是魏軍的主帥,更重要的他是可以和諸葛亮匹敵的大軍事家。
在上述情況下,馬謖不準備退路,卻要置之死地而後生,其結果就必然是“置之死地而後死”了。
在中國傳統的政治經營術上,絕對沒有“背水一戰”、“置之死地”的習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更是隻能置之死地而後死,絕無生路。相反,中國傳統的“政治家”們往往是“未思成,先慮敗”,未見進攻,先看退路,真所謂瞻前而顧後,一步三回頭。何以會如此?個中原因極其複雜,但撮其要者,也無非是君主集權製的家天下製度造成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善於為自己找退路的人,莫過於齊國的國相田文,即孟嚐君;最善於為主人謀劃退路的人,莫過於孟嚐君的門客馮諼。
戰國時期,養士最為有名的是所謂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嚐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和趙國的平原君。他們所養“食客”之多,有時竟達三千之眾,所以孟嚐君曾號稱自己門下有“食客三千”。他的門下有各色人等,三教九流之徒無所不備。他對待門客也是將其視為兄弟,開誠布公,因此,門客們對他十分忠誠。
一次,孟嚐君在自己的封地薛地和門客們一起吃飯,由於門下食客太多,收的租稅不敷使用,吃的飯也就不是那麼精細。吃飯的時候由於燈光太暗,又有柱子擋著,一個門客見孟嚐君吃得挺香,看看自己碗裏的飯則粗糙得很,以為孟嚐君把好東西留給自己吃,於是發怒道:“我們以為孟嚐君是天下最賢能的人,沒想到連吃飯都不平等,我們還是走吧!”說完就放下飯碗離席要走。孟嚐君把自己的飯碗端過去給他看,其中食物原來完全一樣。那位門客十分慚愧,就拔劍自殺了。從此,孟嚐君的名聲更大了,天下賢士也歸之如流。孟嚐君在與門客談話了解情況的時候,往往在幕後安排上記錄人員。每當孟嚐君談到門客的家庭情況時,記錄人員就記錄下來,事後就派人給門客的親屬送去很多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