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還應該要有自己的理想。理想可以左右一個人的生活態度。
有一天,兒子突然走進書房對我說,他覺得很無聊,不想生活,不想讀書,什麼也不想做,隻希望大腦處於一片空白,什麼也不用想。“媽媽,我突然覺得,人活著真的很沒有意思,小時候拚命讀書,是為了有個好前程,可是,長大後,無論我們有多好的工作,也隻不過是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然後每個月按時付房貸和車貸,按時支付孩子的生活費和教育費,就像爸爸和媽媽一樣。這樣的生活真的是太沒有意思,太無聊了。”他這樣對我說。
我感到很吃驚,不敢相信地看著兒子,隻見他一臉頹廢,於是問他最近的成績,他把成績單給我看,我看到上麵的成績比以前一落千丈了。我知道,他一定是認為讀書沒有意思,無聊,厭倦了。我問他:“告訴媽媽,你長大後想做什麼?”他說:“我剛才說過了,隻不過是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然後每個月按時付房貸和車貸,按時支付孩子的生活費和教育費。媽媽,我一定要讀書嗎?書讀得再好,不也是為了將來能多賺一點錢嗎?我現在就可以出去工作賺錢。”我又問他:“難道你就不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設計師?你不是從小就喜歡設計的嗎?”兒子不說話了。
“你認為爸爸媽媽現在隻是每個月按時付房貸和車貸嗎?不是的,爸爸媽媽都有自己的理想,爸爸雖然是公司職員,他為自己每天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驕傲;媽媽是教育工作者,每次想到接受了我的教育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優秀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感到無比的快樂和榮幸。這是你體會不到的。你隻有在學業有成,成為設計師之後,才能體會到那種實現理想,為人類造福的幸福。”我盯著兒子的眼睛說,“兒子,難道這些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嗎?”
兒子低著頭,似乎無話可說。
我拍拍他的腦袋,告訴他,人活著總是要有自己的理想的,沒有理想的人,很容易對自己存在的意義,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產生懷疑,並隨之產生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或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任由自己消沉墮落,不是整天無所事事,就是一心追求金錢而忘了自己真正的理想。
兒子似懂非懂地看著我,我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浮士德》,交給他,讓他認真讀一讀。“浮士德有著自己的理想,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為世人造福而永不滿足停歇,在他滿足的那一刻,也就是他死去的那一刻。沒有理想的人就像行屍走肉,這一點,媽媽相信你是能從書中讀懂的。”
兒子拿著書走了。大約過了半個月時間,我發現兒子變得勤快活潑,生氣勃勃。他每天早上晨跑,晚上和小區裏的同齡人一起打籃球,回來後就待在自己的房間裏,我悄悄觀察過,他在畫圖設計。後來兒子對我說,他要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為將來能精力充沛地工作打好基礎,而且,他要讓男人們穿上他的服裝更帥氣,女人們則更加美麗大方。
兒子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不再認為人活著是無聊的,不再認為人讀書和工作隻不過是為了將來更好地活著。他相信自己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有價值的,是能作出貢獻,為他人造福的。
社會上有種說法是目前正在成長的這一代是沒有理想的一代。這句話也許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並非危言聳聽。隨著競爭的越來越激烈,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並不以理想為準則,而是以孩子將來的生存能力為標準。孩子的生存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失去理想,會使人在競爭中產生放棄一切,甚至放棄生存權利的念頭。因為他們認為活著隻是為了工作,為了賺錢養家,自己隻不過是一台賺錢機器。有了這種想法之後,他們一般會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瘋狂斂財,一切向錢看,而變得冷漠麻木;一種是消極厭世,不思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