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話傳說中,神造人的時候,就給了人類信仰與理想。神把人造好之後,發現用泥土捏成的人是軟的,很容易在風雨中倒下,於是就在人的背上插了一根脊梁骨,這根脊梁骨據說就是信仰與理想,它一直支撐著人類的身體和精神。人之所以高尚,就是因為有了這根被稱作“信仰與理想”的脊梁骨,沒有信仰與理想的人,就像沒有脊梁骨,是卑微猥瑣的。
因此說,信仰與理想是信念最高、最集中的表現形式,也就是一個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選擇和持有”。
就理論上來說,信仰又分為科學的和非科學的兩種。非科學的信仰不足以讓人處身立世,隻能將人引入歧途。因此,非科學信仰實際上就是盲從和迷信。比如說,相信命運,一切聽天由命,就是一種非科學的信仰。科學的信仰應該是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隻要通過不懈的努力,就能夠改變命運。不過,我一向認為
“非科學的信仰”並不是真正的信仰,它本身就是一種無信仰的表現。有信仰的人,是不會聽從命運擺布的。
父母需要告訴孩子,信仰與理想的最根本意義,是能夠賦予他們短暫人生以永恒的意義。這是一種人生價值的追求。
比如說,我對孩子說我是教育工作者,培養優秀人才是我的價值,這些並不是能夠用金錢衡量的。我們活著的目的,並不完全是為了賺錢,賺錢隻是為了能好好活著,而活著是為了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孩子將不會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感到困惑迷茫。
更重要的是,父母還應該讓孩子明白,信仰與理想還包含著對美好未來及理想社會的追求。
有信仰與理想的人,對未來總是有著美好的憧憬,對社會總是有著無盡的希冀,他們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並集中自己的力量,為美好未來及理想社會而奮鬥。因此,有無信仰與理想,決定了孩子將來發展的可能性。
依婷有很多壞毛病,她做過很多令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壞事,而且屢教不改。但是依婷的母親發現她很熱愛寫作,並且很渴望將來能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寫出偉大的作品。於是告訴她,出色的作家,首先要具有優秀的品格,“文如其人”,品格不好的作家,寫出來的作品是不能受到人們歡迎和認可的。隻有偉大的人才能寫出偉大的作品。從此以後,依婷開始注意起自己的言行來,努力改掉一切壞毛病,並每日三省其身,發現自己還有什麼壞毛病,就在日記本上寫下來,督促自己盡快改掉。
對理想,對人生價值追求的信仰,將一個品格惡劣的女生,改變成一個品行兼優的好孩子,這就是信仰與理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