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理啟示】
做任何事情,隻有清除障礙,才能順利渡過難關。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象傳》:“‘貞吉悔亡’,誌行也。”
【解辭釋義】
九四,上承六五,下乘六三,上下皆陰柔,唯其獨以陽剛之性立於兩陰之間,居位不中不正。擬於人事:任用如此驕矜而無中正之德的臣吏承上乘下以理國事,“悔”災則是難以避免的。因此,為了使“未濟”轉化成“既濟”,實現治國安民一統天下的願望,則必須用良臣,立大誌,接受古來所有的曆史教訓,堅定不移地固守正中之德與民共濟,爭取開拓治國的吉順之路,使現有的“悔”勢消亡。
“貞吉悔亡,誌行也。”說的就是這意思。
怎麼個“誌行”法呢?
●震用伐鬼方:之所以天下局勢不安,乃是由於鬼方等不服商朝統轄的諸侯小國騷亂所致。所以為使天下太平轉“未濟”為“既濟”,非一日之所能,必須采取(如既濟卦九三爻辭所言)“高宗伐鬼方”的偉大、正義策略及行動,竭盡陽剛之全力,於征凶化吉以令“悔亡”之後,也得長期地加以治理。
●三年有賞於大國:“三年”是“長期”“長年”的代稱。“大”指的是“眾多”;“大國”指的是眾多的諸侯小國。即對於已經服從君主國統轄並為治國安邦作出貢獻的眾諸侯國進行公正合理的封賞,使之嚴控施政之謹,以安定轉“未濟”於“既濟”的大局,使威名遠揚,榮享業成的大吉之樂。
【義理啟示】
創業、立業、成就大業,選舉、用人很重要。英國的一句諺語是:“慎重是偉大的!”宋代的政治家王十朋認為:“自古所以治少而亂多,蓋由君子小人之不辨也。”哲理甚為確切。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象傳》:“‘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解辭釋義】
六五居上經離卦的中位。離為光、為明,既然光明,擬之於人,必顯正大,所以,君子得中即為得正。喻之為在“貞吉無悔”的前提下,君子正大光明令人誠服之德行,必定“其暉吉也”,如同日光四射普照天下,以使國泰民安大業統成,吉祥如意。
【義理啟示】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領導人的言行是照出其肖像的鏡子,若立身行事不能為萬眾楷模,不若不就其位。即如漢代學者韓嬰所說:“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上九: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象傳》:“飲酒濡首,亦不知節先。”
【解辭釋義】
在解說卦辭時即已闡明:自然界的一切運動變化以及人間的事事往來,均存在著“既濟”與“未濟”之間的相對演化過程。簡言之,“既濟”也會變成“未濟”,“未濟”也能發展成“既濟”,這就是事物“一分為二”的相對性的絕對性。做人處事,必須具有如此客觀的考慮,把握住自己的意識準則,“貞吉”是為重要。
《易經》以本爻辭作為未濟卦義最後的總結,主旨在於啟示做事有成的君子,當自己創建功業獲得成績而得到人們敬服的時刻,自榮自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忘凡事都須有個限度。如果因得意而忘形,則很有可能將好事變成壞事。
因自己誠誌努力取得令人誠服的業績而飲酒以慶,這是不成問題的。但如果樂過了頭,喝過了頭,甚至沉湎於酒興而酒醉得意識反常,用酒把頭給澆濕了,那可就失去了令人崇尚的光榮形象了。
【義理啟示】
做人,成也是己,敗也是己,在任何情況下,特別是得意時,不可放鬆自我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