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一個國家糧食的產出不夠所有人吃的情況下,國家還能動員得起來龐大軍隊作戰。因此,據此反推上古黃帝王朝帝禹時代,氏族公社製度怎麼可能瓦解呢?
在《周禮》上都寫得明明白白的,大家為了吃飯,吃得上飯,隻能團結起來,共同協作,才能勉強維持生存。
是的,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時代,確實是中國曆史上的奴隸時代,然而這個奴隸的來源,是征伐殖民所擄掠的異族人口,是破產的自耕農。
然而,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所建立的國家並沒有能力對所有自耕農加以控製。
很難想象,在三代,有如恒河沙數的氏族公社,都成了類似集中營的機構,所有農民都在奴隸主工頭的控製下進行勞作。
這樣的社會,控製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即便是後世的前蘇聯所建立的極權社會主義國家,也無法完美地做到。
實際情況是,夏商周三代的農民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因為整個國家的財政根基是建立在對有如散沙的氏族公社征收固定的貢賦上。那麼在政事上,如果有重大的變革和舉措,君主都要召集氏族公社的首領,谘詢他們的意見。
舉春秋時代的衛國為例,其國內政,諸如君主廢立,氏族公社首領的意見是很莊嚴的一票。
即便是周王室,一旦要把治權伸展至基層,也必然會受到強烈的反彈,比如周厲王時代因為國家財政破產,強行推行“國有”製,結果是引起了國人爆發。
總而言之,夏商周時代,中國人即便想進入奴隸社會,也是沒有條件的。首先是由於農業技術一直停滯不前,其次是疆域異常遼闊,管理技術也跟不上。〔1〕
此外,還有一個論斷,就是認為夏啟之立,意味著中國曆史由任人唯賢的公天下禪讓製度為父亡子繼的家天下世襲製度所取代。
這也是想當然。
須知人類的任何一個文明,隻要邁向文明時代,發展到需要建立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的地步,那麼它的權力繼承模式,首選便是世襲製,這點是斷無例外的。
黃帝王朝自黃帝開國,曆經青陽時代、帝顓頊時代、帝嚳時代、帝堯時代、帝舜時代、帝禹時代。
曆任君主都是出自黃帝一係,不論是孫嗣祖,侄嗣伯,還是弟嗣兄,這樣的帝位傳承方式都屬於世襲製的框架之內。如果這都不算是世襲製,那中國曆史都得改寫了。
我們這裏不妨看看以下例子。宋太祖趙匡胤並非無子,然而傳位給其弟趙光義。明太祖朱元璋因為皇太子早死,而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清代末任皇帝溥儀接的是伯伯光緒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