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史以來,最高權力的政治鬥爭失敗者的下場都是很不妙的。二十四史且不論,就大家看我寫的這一部《族天下》,便大可知曉伯益是很難例外的。
要是根據《越絕書》的說法,夏啟對於伯益這個老對手,還是很尊敬的--
夏啟為自己曾經的上司、黃帝王朝最後一任君主伯益主持獻犧儀式。夏啟,是帝禹的兒子。最初,伯益和帝禹共同輔助黃帝王朝第六任君主帝舜,帝舜將天下傳給了帝禹,同時也很看重伯益,給了他一百裏的封地以立國。當帝禹去世之後,夏啟繼立。夏啟通曉國家大事,顧惜君臣之間的情義。因此在伯益死後,夏啟每一年都精心準備上好的祭品祭祀伯益。所以經書上說:夏啟獻犧牲給伯益。說的就是這件事。〔1〕
不過中國曆史,對於政敵先誅殺,再日後加以平反顯揚尊封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嶽飛被誣以謀反不過三十年,就被平反,還諡曰武穆,最終進封為鄂王。
因此我們也不能據此推斷伯益失敗後的下場便是去隱居了。估計伯益那使灰心了死心了決意隱居了,夏啟未必就安心了放心了。與其留下一個定時炸彈,還不如先下手為強。
夏啟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是連自己鍾愛的親生兒子武觀也不放過的,忍心誅殺。可以推想,在如何對待處理伯益上,夏啟自然也不會務虛名而招實禍,肯定是要將他從肉體上徹底毀滅。
夏啟雖然幹掉伯益,卻沒有將伯益整個家族連根拔起。這倒不是因為夏啟仁慈,而是夏啟心有餘而力不足。要對付伯益整個家族,就等於是向整個東夷集團宣戰。
夏啟與伯益爭天下大獲全勝,對於中國曆史進程的影響並沒有如一些曆史專著上寫的那麼大。
多數曆史書上說,夏啟實行王位世襲,說明那時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製度已經徹底瓦解。
這是不對的。
氏族公社一直到春秋時代都還頑固地存在,在中國曆史沒有走到選擇郡縣製這一步,氏族公社製度是不可能從內部自我瓦解的。
為什麼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氏族公社會瓦解呢?
這是因為戰國時代,鐵器出現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大大減低了,此外,牛耕技術的推廣,施肥技術的進步,都使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糧食產量有很大提高。在這樣的基礎上,農民不用太辛苦,就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了。農民清閑多了,被解放出來了。城市大型的手工業作坊就在向這些農民招手了。〔1〕於是農民就進城了。
在戰國時代,列國為了招攬遊民,那是不遺餘力的,這些遊民從哪裏來,就是從繁重的土地勞作中解放出來的。隻有農村出現富餘的勞動力,國家軍隊兵員才會越來越多。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代一場大戰,動輒能上幾萬幾十萬人的規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