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族天下之鼎九州(57)(1 / 1)

上古黃帝王朝時代,帝禹去世之前,打算將黃帝王朝的君主大位傳給伯益。他的兒子夏啟的擁護者不服,一個個起來攻打伯益,並扶立夏啟登上天下共主之位。〔3〕

而《戰國策·燕策一》則記載--

帝禹將天下傳給了伯益,而讓自己的兒子夏啟輔佐伯益。帝禹到了晚年,最終認定自己的兒子夏啟不足以擔負起天下共主這一重任,因此將黃帝王朝的君主大位傳給了伯益。夏啟和支持他的黃帝王朝各大族族長起兵攻打伯益,奪取了天下。因此帝禹表麵上是將天下傳給了伯益,其實暗中授意自己的兒子夏啟憑個人實力奪取了天下共主之位。〔1〕

看到這些,大家肯定要認定,夏啟就是個大壞蛋,連帶他的父親,治水英雄帝禹也不是好東西了。很自然的,作為大壞人的對立麵,伯益成了一個大好人,一個純潔無辜的天使了。

然而且慢,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出自屈原的《天問》。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楚國人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2〕看起來,就是蠻夷了。正因為是蠻夷,一個中國文化的旁觀者,在看到中國的文獻不會盲目信從,而會提出種種的疑問來。

屈原這個深刻的懷疑論者所寫的《天問》一直困擾著研究上古史的學者專家,因為他提出的疑問,多數都是中原列國的諸子文獻無法解答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屈原是這麼說的--

夏啟代伯益作了國君,終究還是遇上災禍。

為何夏啟會遭此憂患,身受拘囚又能逃脫?

兩個治理國政都是勤勤懇懇,鞠躬盡瘁,品德無虧,應該不會傷害到自身才對。

隻是為何伯益福祚就此終結,而帝禹的後嗣繁榮昌盛?〔3〕

要是屈原的說法靠得住的話,三年之喪後,伯益被夏啟趕下台了,很不甘心,曾經反戈一擊,施展當年帝舜軟禁帝堯的故伎,將夏啟囚禁了起來。夏啟的擁護者想方設法,最終將夏啟營救了出來。

看來,大壞人就不隻是夏啟了,伯益也是要被打上八十大板的。因此屈原很公平很客氣地評價兩位,“治理國政都是勤勤懇懇,鞠躬盡瘁,品德無虧”,一視同仁。

不過屈原發的疑問實在太多了,一多,就沒耐心在小細節上停留,伯益被再次登台的夏啟趕下台之後,是什麼下場,沒有明說。

屈原隻說了伯益的福祚就此終結,想來至少也剝奪了伯益身上所有的貴族身份,不是囚禁起來,便是流放了。

屈原比撰寫《史記》的司馬遷早活一兩百年,他鬧不清的事情,司馬遷更不明白了,因此也隻是含糊其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