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帝禹確實把天下禪讓給了皋陶,然後皋陶掛了。他又把天下禪讓給伯益。
帝禹的第一次禪讓沒問題,按照老規矩傳統辦,大家都服氣。是該輪到東夷集團當家了,皋陶也符合人望。然而帝禹的第二次禪讓,問題就大了。首先是第一次禪讓,皋陶也攝政一段時間,照理,東夷集團已經輪過了,至於皋陶壽算熬不過帝禹,那是老天爺不待見。
既然東夷集團也算輪過了,華夏集團就認為,繼任的黃帝王朝天下共主便該是出自華夏集團的。
現在帝禹第二次禪讓執意禪讓給皋陶的兒子伯益,華夏集團就不樂意了。然而震懾於帝禹的威權,這滿腹的委屈沒法明說。
此外,伯益一直以來,在人望上就沒法和帝禹、皋陶比,資曆經驗上,多年來出任的都是副職,沒在一把手的崗位上曆練過,所以大家也不是很放心。
這些情緒在帝禹死後,就失去控製了,最終演變成伯益和帝禹之子爭天下的慘烈局麵,使得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大聯盟就此破裂,實在是一次至為遺憾的雙輸。
伯益和夏啟爭天下的過程,史記記載得很簡略,簡略到伯益失敗之後,下場如何不置一詞--
帝禹在位的第十年,他到東邊巡視諸侯守地,途經會稽崩逝,臨終之前帝禹把天下交給了伯益。
三年的喪事完畢,伯益讓給帝禹的兒子夏啟,而自己避居到箕山的南邊。
帝禹的兒子夏啟很賢能,黃帝王朝各大族族長都希望擁戴他當天子。
帝禹崩逝時雖把天下授給了伯益。然而,伯益輔佐禹的時間不長,卻始終沒有取得天下的信服。
所以黃帝王朝各大族的族長都離開伯益而去朝拜夏啟,說:“這是我君王帝禹的兒子啊!”於是夏啟即了天子之位,他就是開創了夏王朝的新人王夏啟。〔1〕
伯益失敗了,徹徹底底地失敗了。伯益的失敗過程,曆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研究上古史的專家多數比較認同的說法,就是夏啟在各大族的擁護之下,發動兵變,將伯益趕下台。《竹書紀年》說得比較扼要--
伯益的存在,阻礙夏啟登上天下共主之位,因此夏啟將伯益做掉了,誅殺了。〔2〕
至於是怎麼做掉的,誅殺的,沒有鋪陳。還好先秦諸子的書中有兩處談到了這場政治惡鬥。
韓非子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