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熊市正在進行時(3 / 3)

而蕭條時買地,被更多的房地產企業視為黃金法則。

9月9日,碧桂園斥資7.633億元人民幣投得天津津南區八裏台鎮的地塊。

10月7日,新湖中寶以9.2億元的價格與杭州汽輪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拍得杭州下城區環城北路杭汽輪公司地塊。

10月19日,哈高科子公司購得位於哈爾濱市中央大街附近道裏區井街占地麵積8727平方米的有關地塊,成交總價為1330萬元人民幣。

10月18日,成功打造北京“金融街”的地產商金融街與北京石開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組成投標聯合體,並通過招標方式以12.25億元獲得石景山區衙門口居住、公建用地國有土地使用權。在此之前的9月22日,金融街也曾發布公告稱,以9.03億元收購複興門項目。

在大部分房地產企業“元氣大傷”時,金融街選擇圈地擴張,自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盤。此時買地,更為劃算:以北京市石景山區衙門口地區的土地為例,用地性質為居住、商業金融,占地麵積為26.34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麵積35.07萬平方米,其中,含建築麵積為5萬平方米的限價商品住房。而按照其規劃的建築成本計算,每平方米的土地成本為3493元。

靜觀其變,可能獨善其身,也可能錯失良機;冒險出擊,可能一飛衝天,也可能一蹶不振。行業大突圍時,往往是反周期之王輩出的時節,但無論反周期與否,各個地產企業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著生存的努力。

逆勢飛揚:恒隆地產的抄底哲學

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市場低迷、融資困難,讓中國房地產業站在危機的風口浪尖上。大批房地產開發商、中介因為沒有準備好過冬的棉衣而被凍死,房地產業麵臨著一場至今還見不到底的殘酷洗牌。不過,對於那些現金流順暢、融資順暢的房地產企業,熊市恰恰是其最好的狩獵時機,甚至會比房產盛世時賺得都要“大快人心”。

房市走熊,但並不是所有的房地產企業的財務報表都在褪色。截至2008年6月30日的上個財政年度,恒隆地產營業額突破了100億港元。2008年,恒隆集團因181%的總回報率而領跑我國香港地產開發商,在內地也被視作從地產界竄出來的一匹黑馬。2007年,恒隆集團借著房產爬坡,與上海物業的租金貢獻,共囤積106億港元的淨現金。有了這106億港元的殷實家底,恒隆集團成為熊市得利的漁翁,開始著手在內地增購土地,準備斥資400億元完成18個項目投資計劃。

“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在低迷時買進,在繁榮時拋出,如果能深諳其中的進退之道,也能成為房地產業的常勝將軍。

與很多我國香港企業如出一轍,恒隆集團也是個家族企業。成立於1960年的恒隆地產,借助當時港英政府大規模興建地鐵的東風,一躍成為我國香港經營“地鐵上蓋”的龍頭開發商。不過由於1982年,房產泡沫破裂,恒隆也受累及,並最終退出金鍾二段的“地鐵上蓋”,拿陳啟宗的話是:“在長輩略顯保守的作風下,恒隆沉睡了十幾年。”

從1991年開始接管恒隆集團的陳啟宗,實施有張有弛的理性投資策略,多次成為熊市中的常勝將軍。

在陳啟宗看來:“一輩子,在這個行裏40年,隻要抓住五六個機會,就是大贏家。”陳啟宗抓住了多個機會。

1992年,出任恒隆老總隻有一年的陳啟宗有了驚天手筆,以9億元低價拿下渣打銀行大廈。買下渣打銀行大廈是陳啟宗在1992年送給股東的聖誕禮物。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臨之前,瘋狂的開發商還在大肆高價囤地,恒隆看到了不斷膨脹的房地產泡沫,悄然退出這場瘋狂的遊戲。恒隆老板陳啟宗在房地產盛宴中能保持足夠的理性與冷靜,“從1995年3月開始,直至1999年3月,我共有4年不買地。1995—1997年是覺得市場瘋了,1998年覺得市場死了。”在1996—1997年房價高企時,恒隆趁機售樓,套現二十多億港元。

到1999年,恒隆料定房產寒冬即將過去,開始抄底,“1999年買地,一直買到2000年。隨後20—21個月裏賣了君臨天下、浪澄灣、碧海藍天……賺了幾百億港元。到2005年、2006年,沒人去買最好的商業土地,又是我們去買。”

從1992年開始,恒隆就開始進軍內地房地產,並把上海作為首發站。但由於對內地前景不確定,直到在上海蟄伏了12年,證明上海恒隆廣場這種高端商業地產的模式可行後,才決定在內地攻城略地。恒隆的投資重心不斷向內地轉移,並陸續在天津、沈陽、無錫、濟南等城市買下黃金地段的土地。

何時進,何時退,恒隆把握得很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陳啟宗耐得住寂寞:“我們的策略很簡單。到一個大城市最成熟的商圈裏,找最好的地、適中的麵積,蓋一個東西放在那裏。一年不賺錢兩年,兩年不賺錢三年。就是這麼簡單。”在成熟商圈裏當老大,經濟好的時候我賺最多錢,經濟不好的時候我“死”得最晚,少一些投機,多一些“放長線釣大魚”的良好心態,恒隆成為出色的熊市狩獵者。

危世警言:房價還未到底

直到2008年12月,有些房地產商還是嘴硬,仍然堅持不降價或者象征性地降價,以期待撐到房地產的春天來臨。然而,政府的利好政策幾乎用盡,尤其是地方政府更是煞費心機,但市場仍然走低,整個房地產大勢不容樂觀。

連一直堅持“2008年房價一直會漲”的任誌強,也開始不斷放出悲觀預言:“今年很多人還沒感覺到劇痛,隻是錢緊張了,明天或後年沒錢花了,可能就開始破產了。”

雖然從房價長期走勢看,“房價一直會漲”。其一,人民幣的購買能力減弱與原材料的價格上漲決定了房價仍有上漲的空間。其二,從住房供求來看,由於土地供應的稀缺性,地價不斷攀升,房子開發的數量也會受到限製,但作為剛性需求的住房需求卻在無限放大,這種難以調和的供求矛盾,也決定了房價必然上漲。

但是就現在這個特殊時間段和國情看,房價立刻反彈的可能性較小。房價還未到底,牛市至今看來仍是“水中月,鏡中花”。

首先,金融風暴削減了房價上漲的兩大根基——外資和企業投資。

中國一路上揚的樓市不是普通購房者炒起來的,而是外資、社會和企業大量閑置資本熱推的結果。一旦關上了外資及企業投資的閘門,房價就不會抬高得那麼快了。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對浩浩蕩蕩的炒房團“恨之入骨”的原因所在。金融風暴導致資本市場哀鴻遍野,很多全球投資者的財富大幅縮水,投資者都在節衣縮食明哲保身,因而外資也不敢貿然炒中國樓市;經濟環境的低迷,使中國很多企業陷入生死一線,資金鏈斷裂的企業俯拾皆是,中小企業連自己的命都救不了,哪裏還有心思去湊樓市的熱鬧。而且,有些企業之所以“命歸黃泉”,就是因為手伸得太長,進入自己並不擅長的房地產領域,導致資金鏈被房地產壓斷,房地產成了資金毒藥,不少覬覦房地產的企業開始對房地產避而遠之。

其次,中國政府在短時間內不會讓房地產重蹈高價覆轍。

金融風暴勢頭仍然不減,而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就是美國樓市。有了美國的前車之鑒,中國政府絕不會讓中國樓市重蹈美國的覆轍,為保證中國經濟的理性、健康發展,中國政府也不會任由房價毫無節製地上漲。

再者,開發商與消費者的博弈仍然存在。

購房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剛性需求,但是,消費者仍然認為價格還沒到位,對價格投不信任票,仍然堅持認為有下調的空間。所以,大多數消費者認為房價還沒觸底,仍在觀望。

資金鏈日趨緊張的房地產商,能撐的時間越來越短。既然不能“廣積糧”,又何來“緩稱王”的機會,撐不住了,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房地產商在生死關頭,對於未來不可盲目樂觀。盡管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係列刺激房地產市場的優惠政策的出台,但樓市仍然萎靡不振,而且政府的利好政策幾乎已經到頂,有很多消費者處於觀望狀態。房地產商需保持足夠的冷靜和理性,千萬不要給了陽光,就心高氣傲,妄自燦爛隻能死得更快。

結語:“剩”者為王

做企業就像行走在沙漠之中,條件惡劣,缺少水分,所比的不是誰走得更快,而是誰能夠生存下來,即“剩下來的人”,能夠在沙漠中找到綠洲。走得快,並不表示能夠走得遠,堅持就是勝利,堅持下來不被沙漠的環境所打敗,就有機會成為王者。

進入2007年11月,房地產坐擁金山銀山的好日子便一去不再複返,對於房地產商而言,陽光明媚的天氣頓時烏雲密布,時而狂風大作,時而暴雨傾盆,時而風雪交加。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不到10年的時間,房地產就由河東走到了河西,國家政策招招有力、銀行關起敞開的大門、土地變成拖累、購房者持幣觀望,房地產市場發生大逆轉,於是,招架不住的企業退出市場,實力與野心兼具的企業“陰謀”、“陽謀”一起發,外行資金、外資趁機流入。一幕幕,一起起,每時每刻都上演著房地產的悲喜劇,每天都是競爭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

在這場還未結束的房地產震蕩與洗牌戰中,無論是失敗者,還是繼續抗爭者,或是政府、購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跡。這些或深或淺的足跡組合起來,就勾勒出此書的大致輪廓。

中天置業、創輝租售、順馳不動產……在房地產的墓誌銘上有它們的記錄;萬科、SOHO中國、華遠……還將繼續書寫自己的“抗爭史”;國家仍然不會坐視不管,政策自然繼續出台;購房者會做出何種舉動,並不能準確被預測。

一切都還將繼續,雖然時間已經邁入牛年,但房地產卻未必可以“牛”起來。

在全球經濟危機的陰霾之下,房地產企業仍將行走在缺資金少購買的行業沙漠中,保存實力、積蓄能量,“廣售房、積人氣”,儲備足夠的“物資”和“水”,一直堅持到走出沙漠的那天,找回屬於自己的綠洲,就能看到太陽照常升起的美景。

千方百計做“剩”者,房地產企業才能到達希望的田野上,去感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峰回路轉;才能乘上豪華的遊輪,去體會“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酣暢淋漓;也才能攀上風景奇秀的山頂,去領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