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的出手救市給我國房地產市場帶來疑問:是否需要政府采取救市的措施?
在政府一係列的政策“打壓”下,房價的確下跌了,並且幅度不小,並有繼續下行的趨勢,但日趨理智的購房者依舊按住“錢袋子”不鬆。2008年9月3日,是萬科杭州一家樓盤打出“最低7.3折”的第一天,之前還從來沒有哪一家開發商敢如此“大方”地降價。而售樓處外酒紅色遮陽傘下麵,潮水般的購房潮卻沒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三五一群地坐著前幾期的業主,商量著是否要退房。大幅度降價,讓之前的業主為自己資產“縮水”而憤慨,甚至群體抗議。
一邊是急火攻心的房地產商和持幣觀望的購房者對峙而導致的需求停滯、土地流拍,一邊是美國次貸危機的警鍾長鳴。況且,一旦大批房地產企業倒閉,甚至出現1993年海南夢魘的景象,顯然與政府“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初衷相去甚遠。
終於,2008年9月,一向蕭條的樓市擠進陽光,地方政府紛紛出台救市政策,與開發商一同力挽房地產頹勢。
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發布《關於再次調整本市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上限的通知》,上調補充住房公積金貸款的最高額度,符合條件的家庭最高可貸60萬元。
杭州市政府發布了《市政府關於促進杭州市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若幹意見》,其中包括購房入戶實施範圍擴展至老城區、政府給予個人買房一定的稅繳補貼、放寬房企受讓及開發期限等係列措施。
南京政府出台了“20條”新政,給予購買者購房補貼,如購買90平方米以下(含90平方米)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的,給予房款總額1%的補貼;購買90—144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的,給予房款總額0.5%的補貼。
……
麵對低迷的樓市,地方政府各顯神通實施各種措施,試圖為樓市打強心劑,截止到10月16日,已有18城市政府打出了力度不一的救市組合拳。
當然,地方政府之所以熱心救市,也是自己利益使然。房價與地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賣地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第二財政收入,房價越高,地價越高,地方財政的錢袋就越充實。如今樓市日趨低迷,開發商對土地的購買力下降,地方政府的收入也會出現大幅縮水。
再者,全球經濟出現滯漲,還有金融海嘯推波助瀾,又加上之前緊縮的信貸政策的時滯效應與累加效應,導致對外出口萎縮、中小企業大批死亡等不景氣局麵,地方政府擴大稅收難以為繼。因此,為增加財政收入,地方政府把救樓市作為突破口。
正因為此,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救市行動,采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策略。但隨即,中央政府的房貸政策也有所鬆動:
9月15日下午,央行通過人民銀行網站宣布,從2008年9月16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貸款基準利率按照短期多調、長期少調的原則作相應調整。存款基準利率保持不變。
10月8日,央行再度出手,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同時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10月22日,財政部和央行聯合宣布,從11月1日起,下調住房交易契稅、印花稅和土地增值稅三項稅率,並降低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的貸款利率下限及首付比例。
11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2008年11月27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1.08個百分點。
暖市政策不斷出台,房地產又得意起來,認為這是“中央政府救市第一步”、“樓市的冬天即將過去,春天就要來了”、“應抓住入市購房的最佳時機”等房市利好觀點不絕於耳。
不過,對於房地產商,未免高興太早,中央高層救市的目的不是為了“救價”,更不是為了拯救在水火中煎熬的房地產投機者與開發商。
在中央高層的救市政策中,隻規定對個人首次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稅稅率暫統一下調到1%。其中,“首次購房者”和“90平方米及以下”這兩個關鍵詞表明政府救市的目的是讓老百姓有房住,而不是支持開發商與投機者。
哄抬房價,造成房市非理性繁榮與泡沫的並不是中小戶型的房子,而是大戶型房子發力的結果。對於住房,人們有很強的剛性需求。但從購買力看,中小戶型才是普通購房者買得起的房子。中央高層立足普通購房者的購買需求,在90平方米劃了一條“楚河漢界”實施救市政策,實際上是在恢複並刺激一般消費者的剛性需求,並以此拉動內需。
房產開發商與投資者則是被救市政策“邊緣化”的利益群體。因為開發商開發的房子大多為大戶型,而投機者更不是首次購房者,所以房產商們不要一相情願地認為政策已經回暖,就可以高枕無憂地捂住高房價!
果然不出所料,接下來的11月,國務院又公布了十大刺激內需政策,將剛剛開始興奮的房地產商拉回現實,同時又加重了房地產的悲觀預期。在十項措施中,“保障性住房”位列首位,“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對廉租住房建設支持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在2008年第四季度追加的1000億元投資中,對“保障性安居工程”追加的投資將近100億元。而2008年前三季度,各地廉租房建設已投入資金180億元,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68億元。
對於以暴利為目的的房地產商,無論政府救市與否,在2008年,“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冬天的寒風日益刺骨。在短時間內,房地產開發商的日子仍不會好過。與其叫板高房價,寄希望於政府救市回到“暴利時代”,倒不如借著中央救市的東風趁勢降價。
房地產企業的生死突擊
雖然各地政府包括中央政府的救市政策都已經陸續出台,熬過了整整一年的房地產市場,擠進了絲絲陽光,但春天遠未來臨,房地產仍舊處於寒冬之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資金鏈斷裂的故事仍在繼續,並沒有因政府的救市而終止。2008年11月,昆明國企盤龍地產資金鏈斷裂陷入困境的消息,讓寒意再次降臨到開發商身上。就在同一月份,為避免資金鏈斷裂,出現了“一個月內14家房地產企業出售股權”的現象。在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房地產企業紮堆“跳”上產權交易市場的舞台,是收縮規模以換取充足資金的策略。而這一現象也揭示出房地產業資金鏈斷裂的情況並未好轉。
“寒風”依舊凜冽,處於其中的房地產企業,生存依舊是頭等大事。為度過這個不知何時結束的寒冬,各個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開展著形式各樣的生死突圍。
價格始終是房地產市場最敏感的神經末梢。自9月開始,圍繞著價格的漲跌,房地產市場打起了一場“價格巷戰”。這場戰役的雙方領導者,也是主要對抗力量,正是房地產界的兩大“名牌軍”:萬科與SOHO中國。在同樣的市場狀態,他們卻采取了截然相反的銷售策略:一邊是住宅開發的領軍企業萬科不惜承擔退房糾紛成本,高調啟動新一輪降價促銷;另一邊則是專營商業地產的SOHO中國上演潘石屹一向擅長的心理戰術,試圖以漲價促銷售。
剛入9月,領頭羊萬科率先啟動降價,上海8個樓盤同時展開促銷。其中金色雅築項目最低降至1.2萬元/平方米,比此前最高銷售價格1.8萬元/平方米跌去3成。此後,包括龍湖、恒大、碧桂園在內的幾大房企在9、10月份對40個樓盤在全國展開銷售,為快速回籠資金,也在低調醞釀各種降價策略。
而還未進入九月,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就在博客上公開表示,從9月1日起,SOHO中國旗下所有在售物業平均提價5%左右。對於資金略顯充裕的SOHO中國來說,此番提價之舉也是彰顯資金實力和品牌優勢的營銷策略。
萬科的降,和SOHO中國的漲,其實質都是過冬的一種策略。至於購房者會青睞哪一種,也隻有等待市場來判斷。
與萬科和SOHO中國這種“勢不兩立”的策略不同,在房地產市場,有些中介與開發商采取合作方式來“互相取暖”。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綁成捆,就很難被折斷。同在一個戰壕,攜手共渡難關,是他們合作的根本出發點。開發商的樓盤銷售困難,資金的壓力使得他們難以大規模地打“營銷戰”;而中介公司則有門店分布廣、客戶關係和網絡資源豐富、經紀人可以“流動作戰”等優勢。中介的優勢可以補充開發商的劣勢,同時,開發商可以提供中介更優質、優惠的房源。雙方一拍即合,合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自10月份開始,在樓市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一二手聯動”的現象開始在二手房中介行業大規模萌動。鏈家地產、我愛我家、中原地產等知名中介公司都開始與開發商“聯姻”。截至10月10日,鏈家已經與萬科達成代理協議,共代理萬科在北京的3個項目,除萬科外,鏈家還在另外的開發商洽談。另一中介巨頭我愛我家也在銷售金地地產公司的樓盤……大中介與開發商合作忙得不亦樂乎,一些中小中介也表現出強烈的“一二手聯動”的興趣,幾十家公司約500家門店準備簽約大運河孔雀城和天津武清的一個別墅項目。
盡管在共同的利益和雙贏的驅使下,中介與開發商的“結合”看似完美,但其中仍有一些需要磨合的隱憂:中介最大的擔心是不能正常結算傭金,開發商最大的擔心是不能控製成本以及中介態度不積極。但從長遠來看,成熟的中介網絡長期介入新商品房的銷售是必然的趨勢。
讓中介幫助銷售樓盤,是值得稱道的創新之舉,但在有些企業看來,自力更生,才能保證豐衣足食,不把希望全部寄托於中介,加強自身的銷售能力,才是企業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與其他房地產企業紛紛裁員以減少開支不同,2008年11月,金地集團在公司內部會議上宣布:上海金地不裁員,應該加薪的正常加薪。在市場寒冬,裁員讓員工心裏陰冷,但金地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冬天的時候,讓員工感覺到企業的溫暖,這也是一項有力的激勵措施。
2007年,金地的銷售額為二十多億元,當時的員工有二百多人。到2008年11月,金地已實現銷售額50億元,員工人數依舊未變,增強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是金地房產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銷售業績就是最好的證明,根據金地公布的2008年10月份銷售簡報顯示,1—10月,公司共實現銷售麵積84.81萬平方米,較上年同期下降2.27%。銷售金額89.9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33%。
金地以人才為根基,在弱市中開辟出一條生存之路,為以後的發展積累了“家底”。然而,在地產公司千方百計“抓錢”時,卻有一些企業逆勢圈地,力圖登上另一座高峰。
“繁榮時候賣產品,蕭條時候買土地,繁榮時候在郊區買地,蕭條時候在城區買地”,對於房地產的發展,馮侖總是有著各種奇怪而又不乏道理的言論,“平時沒把勁頭用足,別人多做的時候我少做,別人不做的時候我多做一點,特別是度假、養老等高端項目,盤子不一定很大,但種類多。”進入2008年第三季度,萬通董事長馮侖,每天都有項目要談,而“項目”的內容就是四處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