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邊經營主業邊“打擦邊球”經營房地產後,2008年的“放行”政策似乎為保險資金進行房地產投資正名。然而,和所有新政策的出台相似,這項“放行”政策也不會一蹴而就。在政策出台,與真正落實實施之間,仍舊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更何況,在這條路上還有一塊塊“絆腳石”。一些反對者旗幟鮮明地表示,保險公司屬於金融機構,直接投資房地產,信息不對稱,容易造成投資失誤。對於“嗷嗷待哺”的房地產市場而言,此時的進入,大有可能會“攪渾”房地產市場。
首先,會影響政府宏觀調控已取得的成果。2008年8月,政府係列調控組合拳開始見效,房價逐漸回落,朝著理性的軌道邁進之際,此時保險資金的突然來襲,不僅會使國家調控多月的心血功虧一簣,還可能將日漸“透亮”的樓市再次“攪渾”。
其次,曆史的教訓還在眼前。20世紀90年代,保監會未成立之前,保險資金曾經嚐試過投資房地產,但在缺乏風險意識的“頭腦發昏”後,留下的是一大批爛尾樓。資金大麵積的虧損,讓保監會在成立之後,就將所有相關投資活動叫停。盡管已經過去十餘年,但麵對高風險的房地產業,尤其是在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保險資金重蹈覆轍的幾率更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曆史的教訓成為反對者最有力的理由。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僅2008年房地產行業的資金缺口就將超過萬億,數目之大令人觸目驚心。
中國保監會的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上半年,全國保險資金運用額為2.7萬億元。而國際上通行的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的比例大約在5%—10%之間,依此比例計算,則意味著可投入房地產的資金將有1000億元,甚至2000億元。
與萬億相比,1000億—2000億元也隻是杯水車薪,沒有“攪渾”房地產市場的能量,讓其進入也無大礙。盡管如此,保險資金何時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有關人士仍沒有輕易判斷。
房貸中介遭遇生死劫
對於“曆經劫難”的2008年房地產市場而言,中介虧損、關門潮早已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2005年,一群小型中介也在當時的房地產調整時紛紛被“清理”;然而時隔3年,作為全國代表性的房地產龍頭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廣州等地的地產中介們也正經曆著一場劫難,也正進行著一場“物競天擇”的“進化”,此次涉及的企業卻是一些中大規模的中介。
或許對奧運會的期待,讓人們暫時忘記了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房地產,據北京多家大型地產中介機構統計,7月份北京二手房成交量環比6月下降10.9%,價格也同時出現回調,環比下跌2.6%。即使之前被眾人看好的鳥巢附近的短租房,也大都化身為“空巢”,約8成空置。在2008年5月,亞奧區域短租房兩居室的平均月租金是6萬元左右,但短租客戶比預想中要少,供求比例為10:1.麵對冷清的市場,房主主動向中介公司提出降價50%,但500套房源中依舊空置四百多套。
與多數房源空置命運相同的是,大多數中介店鋪的交易量也是連續走空。迫不得已之下,中介隻有關掉部分店鋪。2007年,中大恒基的門店有五百餘家,截至2008年8月,隻剩下322家,銳減二百多家。至此,中大恒基仍在進行規模調整,“現在每個店麵維持10個人左右,但目前,店麵租金和人員開銷仍然是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
在市場旺季,規模越大,則贏利越多;但是當市場狀況根本無法支撐大規模的店麵規模時,縮減規模也是隨著市場變動做出策略調整的必然結果。
與北京相比,2008年第三季度開始,廣州中介在縮減店麵規模的同時,開始尋找新的中介盲點區域,達到最優地域組合。同時為提高成交量,還采取激勵措施調動員工。一家叫做滿堂紅的中介,其銷售人員的提成已創下行業新高,提成起點上調幅度超過33%,高出行業平均水平10%。
即便如此,平均一個月一間鋪十多單的成交量,讓中介們在7月份明顯感覺到更吃力。
北京是中大恒基的大本營,而廣州是滿堂紅的根據地,在各自的地盤上,它們的狀況都令人擔憂,可以推理,“客居”上海的日子更是難熬。
推理的大背景是,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量7月份已經跌破了1萬套的關口,8月份更加糟糕。中原地產一位高管表示,上海二手房市場目前持續低迷,7月份比6月份成交量大約下降25%,8月份比7月份成交量下降15%—25%。
而2008年8月,上海市本市二手房中介門店已從2006年前的16000家左右,減少到7000家左右;同時,仍在維持經營的中介機構中,一些大牌連鎖機構每月虧損近500萬元的情況司空見慣,平均到每個單店,月均虧損金額約6萬—7萬元。
在減少的中介隊伍中,中大恒基和滿堂紅的身影異常清晰。在北京中介行業中,中大恒基屬於“第一集團軍”,卻不能例外地卷入到“關店潮”之中。第一戰場失利,隨即蔓延到第二戰場上海。8月,中大恒基在上海的十多家網點門店,已有部分網點尋求轉租、員工集中離職的現象出現。
同為天涯淪落人,素有廣州三大中介之一的滿堂紅置業有限公司,也將所有浦東15家門店全線撤離,僅保留在閔行區和普陀區的十多家門店。與中大恒基在上海設立店鋪有限不同,滿堂紅對上海市場懷有更大的野心:2007年3月即成立滿堂紅上海分公司,一年間擁有30家門店,員工近500人,業務範圍遍及閔行、浦東、普陀、南彙、閘北5個板塊。僅僅一年的時間,三十多家門店的數目就縮水一半,與市場的調整、分化有關,與其自身的盲目擴張也是不無關係。
和滿堂紅有著同樣宿命的還有合富置業,短短幾年間,合富置業也從17家擴張到一百多家。如此快速地擴張埋下的隱患,在2007年房地產市場虛假繁榮時並沒有顯現,等到市場調整出現,往往會演化成急風暴雨下被打落的枝葉。合富置業在上海的門店也從一百多家下降到了六十多家。
內地中介在上海市場相繼“失守”之時,曾經在上海房地產市場風光一時的港資上市公司博邦地產也未能幸免。7月24日,步履維艱的博邦地產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突然宣布4家門店全部關門歇業,八十多名員工被全部遣散,需要自尋出路。雖然僅4家門店關閉,但這是2006年12月被21世紀不動產收購25家門店之後僅存的“碩果”,此事件意味著一個曾經響亮品牌的倒下,至此,博邦地產正式在上海灘謝幕。
從小型中介的全線撤退,到大中型中介的部分關店、調整,與其他行業一樣,地產中介不可避免地經曆了一個行業周期。
房地產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房地產中介則是房地產業敏感的溫度計。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必然會通過房地產中介行業的調整得以表現。隻有經曆多次洗牌,汰劣留強,房地產中介行業才能走向真正的規範、成熟,中介機構才能獲得消費者的真正信任。
危世警言:節衣縮食,變現為大
房地產的寒風越刮越狂,而為實現房地產理性健康發展,政府宏觀調控的組合拳也越打力道越重。在不能承受之餘,一些房地產商開始大聲呼籲,寄希望於政府采取救市措施。但麵對來之不易的調控效果,政府斷然不會輕易手軟,否則將有功虧一簣的危險。
調控的不放鬆,將房地產商置於“三”麵楚歌的境地:在中央政府的堅強意誌下,地方政府再也不敢輕易為地產商打開政策缺口;銀行信貸的開口也越縮越緊,對於房地產商更是早早關起了大門;降價之後的房價依舊高高在上,仍然徘徊在消費者的購買力之外,使得消費者的觀望情緒更加堅定。
一個企業能夠走多遠,與自身的“內部構造”不無關係,但更是綜合因素的激勵,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時機不對,往往讓企業生出“壯誌難酬”的感歎;地理位置不佳,為企業發展設置了重重障礙;人心不齊,更讓企業失去了發展的原動力。而麵對政策、資金、市場都出現瓶頸的現狀,賴以生存的土壤不再,實力不濟的房地產企業的生存變得比猶如登天。尤其是一些在房產泡沫時貪圖冒進、資金鏈脆弱的中小房地產企業,早已抵擋不住,被一步步逼近死亡線。
小企業成為優勝劣汰的“劣汰”,但房地產龍頭行業也未必都可以做“優勝”者,想要生存,也需要尋找一個支撐點。識時務者為俊傑,古來但凡成功之人,總是既能夠把握住外部環境的變換,又能夠做到對內部局勢的明察秋毫,適時做出調整和應對。
在每個房地產企業都在麵臨生死命題時,想要成為幸存者笑到最後,就必須拿出實打實的真功夫,走好“節儉”與“變現”兩步棋。謹奉這兩條黃金法則,才能夠在“亂”中取勝。
首先,節衣縮食。
如果不能造血,止血就是維持生命的最好辦法。此時的房地產企業,要盡量縮短戰線,將攤子鋪得小一些,如有可能不要先著急開發新樓盤。
此外,還可以考慮盡量降低消耗,在征求員工的同意之後,可以適當減少員工的福利、獎金等。
在全國房地產企業中,萬科不僅在降價方麵走在前列,還率先開始提倡“節儉風”,“萬科已開始嚴格控製成本支出。萬科員工二季度獎金隻發50%,整個行業正經曆非常時期,與經營無關的活動一律停止,一切回歸理性”。
其次,變現為大。
正如魚與水的關係,房地產與資金向來不分家,“現金為王”是其真實寫照,但是房地產行業大洗牌以來,因資金鏈斷裂而亡的房地產企業已經堆積如山。
作為全國第一個降價者,萬科降價的真實目的正是變現,據其內部人士稱:“目前深圳樓市仍然在跌,截至目前,萬科成交量是去年同期的一半,萬科正在以降價、提升品質、暫時不拿地等多種方式進行資金回籠。公司目前盡可能多賣樓,薄利多銷。”
眾所周知,房地產屬於高利潤行業,死守價格不降,仍癡心於暴利,隻怕在走向暴利的路上就會被擠出競爭圈。倒不如盡早降價,將利潤空間縮小,以換取急需的“救命錢”,來挽救自己於奄奄一息之時。
在寒冷的冬天行走,“節衣縮食”才能夠輕裝上路,“變現”有利於保存體能。房產行業已是冰凍三尺,而千方百計尋找取暖的方法,才有可能撐到曙光出現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