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購房者來說,雖然可以撐著不買房。可住房是人生之需,很多人對住房的需求也是很迫切的,即為剛性需求。當房價過高時,他們由於購買力較弱而望“房”興歎,如今可以借助萬人團購房這一平台獲得較低的房價,何樂而不為?
無論是為購房者爭取權益,還是自我炒作,對鄒濤組建購房團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所組織的萬人購房團可以在低迷的房市裏形成一股強有力的衝擊波,為房市鑿出一線希望的曙光,這才是真正值得稱道的。
提價背後的“陰謀”
商場,不僅僅是金錢與商品的競爭,還是策略與智慧的較量,是商戰,也是心戰。
曾經有人不失諷刺地說,潘石屹是房地產商中最好的演員,演員裏最好的房地產商。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營銷高手,SOHO中國成長的每一步都伴隨著潘石屹的營銷故事。2008年8月行將結束時,在樓市萎靡、房價下跌的大勢下,作為房地產企業中的強勢群體,他再一次掀起一陣“潘式旋風”。
8月應該是夏季最熱的時節,但對於整年都處於冬季的房地產而言,卻是異常寒冷。地產大鱷紛紛采取“割肉換血”模式來緩解資金壓力。8月20日,為彌補開發資金不足,首創轉讓了股權,同時,雅樂居、瑞安等項目也紛紛轉讓股權。而萬科、陽光100被曝的內部郵件中也都表示了行業處於“嚴冬”之中,需要做好預防“嚴冬”的準備,降價也成了許多大型房地產企業過冬的唯一選擇。繼萬科在上海、杭州等地大規模打折促銷以後,恒大地產、世茂集團等開發商也紛紛跟進,宣布大幅度降價,最高每平方米降了6000元。
每一次風口浪尖總有潘石屹的身影。這次也不例外,依然延續他的“個性”作風,依舊是為SOHO中國爭取最有利地位。
“我們公司將在9月1日對SOHO中國所有在售項目全麵提價。從2008年初到現在,原材料價格的漲幅很大,我們工地上使用鋼材的型號價格上漲了70%,水泥價格上漲了30%。這次提價是通過售價的提高來抵消一部分建築成本的上升。”
8月26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麵對《中國證券報》提出的“‘金九銀十’傳統銷售旺季即將到來,貴公司在此階段會有何動作?”這個問題時,做了上述的答複。潘石屹向來語出驚人,這一次也不例外。
表述看起來合情合理,但在此時發出卻顯得有些不合時宜。近1年的時間內,房地產市場一直處於蕭條期,無論購房者還是國家政府,對降價的呼聲越喊越響亮,“降”聲如潮時,潘石屹“叫囂”提價,如同扔進低迷的房地產行業一顆重型炸彈。
從潘石屹的上段話中,可以看出,“成本上升”是SOHO中國逆勢提價的原因。如果在房價沒有虛高時,成本上升的確可以作為房地產提價的理由;但在房價快要高上天時,即使大幅度降價後,房地產商仍有充足的贏利空間。因此,潘石屹的“成本上漲論”根本站不住腳,提價也隻是他的幌子罷了。
自覺成本上漲這個理由並不充分,潘石屹又在幾天之後的采訪中,追加了提價的理由,不過,這一次他將帽子蓋得更大。“在過去1年時間裏,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的速度很快,尤其是四川地震之後,人工的成本上升幅度就更快了,這些問題都是每個開發商共同麵臨的問題……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我們和客戶都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看好北京奧運會之後經濟和房地產發展的形勢。”
這番話與任誌強的“中國房價會上漲”如出一轍,隨著經濟的發展,房價的確隻會升高不會降低,但仍然要建立在合理的房價基礎之上。潘石屹這種解釋,有“偷換概念”之嫌,將未來的趨勢與扭曲的現狀混淆。
借口隻是掩蓋真實目的的理由,在種種堂而皇之的理由之下,潘石屹逆勢提價的背後,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房地產現狀和SOHO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潘石屹的“別有用心”。
其一,宣傳造勢。在網上,對SOHO漲價提出質疑和批評的大有人在,一家知名門戶網站的調查顯示,有超過7成的網民認為SOHO漲價的目的是為了吸引眼球,而超過8成的網民認為SOHO漲價以後會有更大的暴利。
更多人表示對這種方式的不認同:“這就是作秀,在這麼低迷的市場放出如此豪言,無非是希望引起關注,但在如今的市場,通過此舉來打動購房者並非易事。”
“地產明星”是大眾給潘石屹的名號,經常在大小媒體上高調出現,出足了風頭,為他掌舵的SOHO中國做了大量免費廣告,實為一箭雙雕的營銷之舉。如今房地產市場一片慘淡,不少房地產商連降價都無人問津,但潘石屹敢逆勢提價,肯定會在房市乃至媒體引起軒然大波。從本質上而言,潘石屹逆市提價是一場免費的炒作與作秀。
其二,借機囤地。這正是潘石屹的“狡猾”之處。借2007年10月上市的便利,SOHO中國成功募集上百億資金,加上幾十億的自有資金,“現在SOHO中國賬上的可支配資金超過150億元”。正因為如此,在很多房地產商都在銀根緊縮、市場蕭條的寒冬中遭遇資金鏈斷裂的危機時,潘石屹卻可以高枕無憂。
雖然不用為資金擔憂,潘石屹卻在土地儲存方麵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房地產企業的競爭是資金與土地綜合力量的比較,僅僅有資金但是缺少土地,在這場較量中,潘石屹肯定會處於下風。以往苛刻的土地政策以及過高的地價,都讓潘石屹有心而無力購買土地,好不容易等到房地產冬天,在其他企業麵臨資金漏洞時,他當然對這場大洗牌抱有十足的期待。
盡管潘石屹期待著一場房地產的大洗牌,但在他眼裏,這場大洗牌還不夠快,也不夠慘烈。於是,潘石屹又開始煽風點火,讓房地產的洗牌來得更猛烈些。
作為地產明星,潘石屹在業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權威性,所以他說的話就具有相當大的煽動性,其行為更具有示範效應。如今潘石屹高調宣布提價,又拿出“看好北京奧運會之後經濟和房地產發展的形勢”這個大牌,就產生了漣漪效應。
受潘石屹的“誤導”,有不少持觀望態度的房地產商有可能繼續守著房子絕不降價,甚至頭腦一熱跟著提價都有可能。潘石屹有150億元港幣撐腰,提價自然不會傷筋動骨,但有些在生死邊緣上的中小房地產企業,提高房價就會死得更快。如果真如潘石屹所願,更為殘酷的行業洗牌到來時,手裏握著大把現金的潘石屹還不趁此機會大肆“抄底”,大量買地?
可見,潘石屹逆勢提價是一場別有用心的“陰謀”。其他地產企業無論是想要追隨潘石屹,成為其前進路上的炮灰;還是選擇按兵不動、靜觀其變,都需要清醒地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自己的資金鏈是否正常,究竟能扛多久?
當保險資金在敲門
經常出入北京金融街、CBD附近的人,如果稍微細心的話,都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不知什麼時候掛上了保險公司的LOGO。保險資金進軍物業,這已經不是新聞。
2008年8月2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四次會議上,保險法修訂草案擬拓寬保險資金運用範圍,其中就增加了不動產投資。而此時,正值房地產全行業深陷資金困局之際,保險資金對房地產的放開,很多人寄希望於此,希望打開救贖房地產業的頭陣。同時,一些保險公司也開始對房地產領域虎視眈眈,甚至喊出“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將拯救房地產行業”的極具煽動性的口號。
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放行,將令保險資金對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從過去的“暗度陳倉”走向“明修棧道”。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保險資金或許會成為樓市潛伏的一大主力資金。
在大自然界,想要生存就必須要練習速度;在商界,想要獲得商機,必須也要具備“搶時間”的素質。就在修訂草案的兩周前,已經有一些保險機構迫不及待地谘詢全國各大城市的寫字樓情況,大有一種要立即出手的架勢。
在房地產市場冷清時,保險資金尚且如此熱心;在房地產大行其道時,保險資金雖然沒有對房地產“大聲說愛”,但“暗送秋波”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2006年之前,根據保監會一貫規定,除了可以收購地產公司股票等方式間接接觸地產投資領域,保險資金直接投資商業地產的政策一直沒有被放行。而2006年6月頒布的《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則為保險公司投資於銀行、不動產和基礎設施開閘。2006年8月,《上海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草案)》揭開麵紗。《草案》提出:“在加強風險控製的前提下,鼓勵保險公司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房地產,發展創業投資基金。”
有了政策的“放鬆”,在政策許可的尺度下,保險資金邁出了投資房地產的第一步,即直接收購優質物業。從2006年開始,保險資金開始試水房地產:泰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耗資14億元,分別購買了37913平方米的金融街F2B和65096平方米的北京國際中心1號樓;民生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購買了北京國際中心2號樓……打著“自用”的旗號,保險大鱷們成為一個又一個物業的主人。“這些物業遠遠超過了其辦公需求,主要是他們的投資需求。”一位房地產經紀人充當了《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角色,道出了實情。
2007年3月30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道許表示,國務院已經原則上批準保險公司進行房地產投資。這個消息,無疑為保險資金進軍房地產撬開更大的關口。經過2006年一年的“鍛煉”,保險資金在房地產投資方麵似乎變得更加成熟。保險資金投資物業看重的是長期的回報率,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短期3—5年財務上的贏利。“以前保險資金的投資方向少,現在投資物業似乎已經成為必然了。”
2007年底,中國人壽以過5億元人民幣購買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旗下部分自有房產、在建工程、土地使用權等資產。而此時,手段更加高明的保險公司將主業與房地產巧妙地合二為一。2007年底,華安保險在全國各地自購物業,首批推出200家社區保險門店,不僅如此,它還抱有“鴻鵠之誌”:到2008年年底,華安將在全國開設2000家門店,5年內這一數字將達到10000家。
沒有人敢否認,伴隨著對終端消費群的掌握,華安保險不會是下一個“萬科”。就算自己不能成為優秀的房地產企業,至少也可以救房地產企業於“奄奄一息”。“目前對一個開發商,或一個成熟的商業項目,海外上市、融資的目標平均在10億元左右。”一位業內地產商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保險資金可以投向房地產,至少可以盤活數個商業地產項目或者同樣數量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