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艱難的“奧林匹克”(1 / 3)

2008年8月,中國人民的“奧林匹克”百年夢想夢圓北京,空氣中彌漫著“競技”的味道,房地產行業的“奧林匹克”也在進行。

在資本市場上,巴菲特很現實:“我並不試圖越過7英尺高的欄杆,我到處找的是我能跨過的1英尺高的欄杆。”如果夢想太高、太遠,脫離現實的土壤,就成了空想。有很多被利潤衝昏頭腦的房地產企業摩拳擦掌試圖超越7英尺的欄杆,卻忘記了自己隻具備跨越1英尺高欄杆的實力。

雪上加霜:限貸令的推出

從2008年7月起,關於“政府該不該救市”的爭論,如火如荼地展開,參與者有購房者、賣房者、媒體等,範圍之廣,隻稍遜於即將召開的奧運會,從而進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無答案、無贏家的膠著階段。

7月17日,國內一位頗為知名的女性財經評論人撰文說“深圳樓市該救”。如果聯想到當時一個時期,一批房地產商“軟硬兼施”:一方麵自比“豬堅強”,乞求政府可憐;另一方麵,放出狠話“銀行要比開發商早死”,駭人聽聞,以混淆視聽的表現。同時,再聯想到更有一批所謂的資深學者紛紛“恥於人後”地站出來呼籲政府放鬆信貸、幹預房價,否則“將造成中國版的次貸危機”。

是否中國的房價泡沫已經擠淨,深圳的房價是否真的即將見底?對於“苦了很久”的地產商,他們中的多數更願意相信政府救市的可能性。

2007年10月以來,處於調整階段的房地產市場,資金鏈吃緊的狀況日益明顯。根據已披露的房地產上市公司中報,41家房地產企業負債水平高於50%,包括保利地產、金地集團在內的18家房地產企業負債率均在70%的紅線之上。

與之前資金追著跑的風光無限相比,遊走在脆弱的資金鏈上的房地產企業,前後反差之大的確讓人感到“淒涼”,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不可改寫,該承擔的結果不能逃脫。

2008年8月27日,央行和銀監會又聯合下發《關於金融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嚴格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禁止向房地產開發企業發放專門用於繳交土地出讓價款的貸款;土地儲備貸款采取抵押方式的,應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證,貸款抵押率最高不得超過抵押物評估價值的70%,貸款期限原則上不超過2年。”按照該通知精神,銀行被要求嚴格限製向開發商提供“買地”、“建房”貸款,因此這一通知被稱為“限貸令”。

對於原本已經在寒冬中苦熬的開發商而言,這項限貸令的出台,無疑又是雪上加霜。期待“回暖”的地產商開始意識到,未來一段時間,自己將麵臨更大的考驗。

就在前一天的8月26日,SOHO中國總裁潘石屹剛剛宣布,將在9月1日對旗下所有在售樓盤項目全麵提價。在他的感召下,很多開發商開始重拾信心,準備緊隨其後。但僅僅過了一天,就推出限貸令,這無異於當頭棒喝,讓地產商大呼“太出乎意料”。

在此之前,確實有部分地產商對政府放鬆調控抱有期待,一直沒有采取真正意義上的降價措施,這一心態最顯著地表現在“五一”“假摔”,隻象征性地推出部分特價房。其實,他們在審時度勢之後,就應該預測到限貸令到來的這天,從2007年底到2008年8月這段關鍵時期,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政府的每項政策無不在為限貸令做鋪墊。

2007年11月,政府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決議都將矛頭指向房地產行業,“嚴格控製新開工項目,防止投資反彈”、“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嚴格控製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在貨幣政策從緊信號發出僅3天後,中國人民銀行再次宣布上調存款利率,上調幅度首次上升為1個百分點。

緊隨其後,2007年12月11日,央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補充通知》,要求“嚴格房地產開發貸款管理”和“嚴格規範土地儲備貸款管理”,並提高第二套貸款購房的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嚴格二套住房的認定標準,將房地產的應用價值擺在關鍵位置,對其炒作價值卻日趨看淡。

進入2008年,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嚴峻,國內多少受到些影響與衝擊,“兩高”行業成為國家重點“看管對象”,房地產正是名列其中。2008年2月,在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聯手出台的新政“綠色信貸”實施半年之際,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發表講話,總結綠色信貸半年成果,表達了主管部門深入控製房地產貸款的信心。

2008年4月16日,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的舉措再次印證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沒有改變。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美國次貸危機的警示,和國內房價不現實的虛高,促使政府將及時調控房價當做自己的當務之急。而限貸令的推出正是時間積累的產物,“這項政策的出台是為了保證房地產市場長期穩定的發展,而對各大商業銀行進行房產信貸的緊急調控。”易憲容在第一時間這樣表示。

從土地入手,限貸令具體規定了商業銀行的放貸項目,以金融工具扼住房地產市場泡沫的命門,唯有此,才可以實現政府節地節能的目標,也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房地產商以後再想“空手套白狼”,將不會再有尋找到“白狼”的機會。對於不規範的中小地產商來說,適宜生存的土壤不再“肥沃”,他們的命運可能是會被無情地擠出,而規範的大地產商則仍然可以笑傲“地產江湖”,隻是不能再“任性”地定價。

平地驚雷:購房團在呐喊

房價飛漲時,購房者望“房”興歎;房價走下行道時,購房者觀望。在房地產市場,聲音最響亮的好像隻有房地產商和國家各項政策,與房子關係最密切的購房者儼然遊離於其外,似乎一直是擔任事不關己的旁觀者。

但購房者無時無刻不在參與,如果說“望房興歎”表達的是一種無奈,觀望則是一種無聲的反抗,也是一種博弈方式,隻是略顯被動而已。等到鄒濤組織的深圳萬人購房團出現,房地產商們似乎才明白: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深圳房地產發展的幾年間,鄒濤是一個標誌性人物。3年前,在深圳房價飆升之時,他曾在網上發起“萬人不買房活動”,通過各種渠道說服深圳市民在房價高企之際推遲買房;3年後的今天,在深圳樓市陷入一片“蕭條”之時,他再次活躍在房地產市場,發起“萬人購房團”行動,意欲聯合廣大購房者集體向開發商壓價,並請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談判顧問羅傑·道森助陣“砍價”……

2008年7月初,在深圳“斷供”風波愈演愈烈之時,鄒濤通過網絡發起“萬人住房團購行動”。目的很簡單,就是讓人們買到價格合理的房子,“實現關內普通商品房團購均價8000元/平方米左右,關外實現團購均價5000—6000元/平方米”的價格目標;並且製訂計劃,萬人住房團購平台分為5個小組團,限1萬個名額,報名額滿即止。

接著,購房團還籌劃了一個“萬人團購八步流程”:

第一階段(2008年7月4日—8月30日)萬人團購的宣傳、發動、登記、報名。

第二階段(2008年9月1日—2009年6月30日)與性價比優的樓盤洽談團購,成熟一家推出一家。

第三階段(2008年9月1日起同期進行)在團購新房不能滿足所有市民要求的前提下,開通“萬人二手房免中介費自助交易平台”的方式解決一批。

第四階段(2008年9月1日起同期進行)為參加團購的市民開發更多增值服務:新房團購、免費室內設計、裝修、建材、電器、家具、家居用品等一條龍團購內部優惠。

第五階段(2009年12月前完成選聘)麵向全國公開征集一家公益機構運營“鄒濤萬人住房團購平台”。

第六階段(2009年12月前)積極與有地的或樓盤資金困難的開發商合作,探索開展“訂單式”新型合作建房模式。

第七階段(2009年10月以後)把萬人購房平台“複製”到全國。

第八階段(希望在2012年12月以前能完成)平台交給社會後繼續有序、健康地運行並發揮作用,鄒濤個人完成“曆史使命”,隻擔任顧問。

詳細的籌劃,讓人們看到了鄒濤的決心,也看到了“購房團”的正規性。8月6日,鄒濤還在其博客中提出了搭建“萬人購房團”平台的3個永遠不變的宗旨:

1.永遠讓參與團購平台的市民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前提下享受遠低於市場的價格購買到性價比合適的房子,實現安居樂業。

2.永遠不收老百姓的任何團購報名和服務費用。

3.永遠從“多贏”與和諧社會的大局出發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嚴格進行。

所有工作由誌願者承擔,不收購房者絲毫費用,讓很多持有懷疑之心的人放心。單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團隊協作才能做到完美,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報名參加團購的火爆程度超出了鄒濤的想象。從7月4日開始接受報名至7月29日,前25天報名人數已達11227人。截至9月初,報名人數已達到3萬餘人。

“住房也是商品,團購就像是批發,比起我們自己的‘孤軍奮戰’,開發商給出的折扣肯定會不少。”很多報名參加團購的人充滿信心。“萬人購房團”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商品房賣方市場的鬆動,促使開發商提升產品品質和客戶服務質量,有利於購房者盡早實現住房願望,而且最終會使消費者團結起來爭取有利市場地位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是也有反對的聲音,針對這次消費者自發的團購行為,有人稱其為托市工具,有人指責涉嫌違法,有人質疑鄒濤自我炒作。

房價不斷攀升,高得離譜的房價早已背離了房子自身的價值。盡管購房者強壓不住一路飆升的房價,但也不願意長期扮演被動角色。所以,強大的購房需求被消費者的弱購買力和消極的購買意願抑製下來,以至於很多城市出現有價無市甚至降價也無市的蕭條局麵。

這是一場房地產商與消費者的博弈,對消費者來說隻是推遲買房的時間,並無大礙,而對“現金為王”的房地產商則意味著無法變現,資金鏈高度緊張。如果打博弈持久戰,對房地產商肯定有害無利。

如今鄒濤帶頭組織了一個浩浩蕩蕩的超過兩萬人的購房團,目的就在於能讓團購成員可以以大大低於市場的價格買到他們所需要的房子,這打破了購房者與房地產商僵持的局麵,完全可以達到皆大歡喜的雙贏效果。

對於房地產商,站在資金鏈緊繃的生死線上,變現為大,唯有把房子變現才有可能在殘酷的行業洗牌中存活下來。萬人購房團給了他們一個變現的良機,盡管購房團的價格要大大低於現有的市場價,但房地產商完全可以秉承“薄利多銷”的原則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最大限度的變現,以抓住任何可以救命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