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搖搖欲墜的資金鏈(2 / 3)

在人們仍對“三外”(外行、外來人、外來資金)爭相進入房地產產業的眾生相記憶猶新時,經曆了宏觀調控洗禮的中國房地產業,卻出現了耐人尋味的新變化:在銀根緊縮、土地嚴格實行新政後,一些房地產企業開始將部分資金投向其他行業,實施多元化戰略。

2007年以來,央行頻頻提高準備金率、加息,開發商依靠銀行貸款來維持企業生存的方式難以繼續。作為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二元化或者多元化經營,或將成為企業從困局中突圍的出路。

在2007年10月22日,天倫置業就邁出了多元化的第一步,與廣西和貴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及第三方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收購該公司所持廣西田陽叫曼礦業有限責任公司55%的股權,股權收購價格為3800萬元。2008年4月12日,天倫置業再一次將一家煤礦收入囊中,以600萬元收購貴州六盤水吉源煤業有限公司60%的股權。

截至2008年6月,上海已有二十多家房地產企業進入石油行業,大部分為當地排名前20位的房地產企業,其中,上海綠地(集團)有限公司和中融集團就是代表。

早在2005年,綠地就獲得煤炭經營資質和成品油批發資質,成功並購一家煤炭貿易公司和一家石油經營公司。2007年,上海綠地集團還成立專門的能源集團,並將能源業務規劃為自己的四大業務之一。

雖然同為進軍能源行業,中融與綠地采取兩種不同的發展策略。中融經營石油業完全繞開國內市場,將重點放在國外,並直接進入原油開采。2007年8月,中融在加拿大成立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並在加拿大競標獲得220口油井的開發權。

在房地產企業多元化發展的方向上,能源礦業市場正在成為首選。究其原因,並不複雜。麵對國內能源需求的日益加大,政策風險比房地產業較低,尤其是新能源的開發,符合緩解能源短缺和環境危機的當務之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能源礦產的長期回報被眾多人看好,資源有限也讓各大房地產企業進行資本轉移時抱定搶得先機的心態。

隨著原油價格持續走高和天然氣價格的大幅上漲,煤化工行業的成本優勢逐步顯現。2008年下半年以後煤化工行業會有較多的投資機會。一些房地產企業早早涉足煤化工行業,就是為了占得先機。

在地產、金融領域賺得盆滿缽滿的中國泛海集團,就是此類戰略的前輩。2004年,察覺到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前景,泛海就開始著手調研,終於在2007年拉開投資能源領域的大門。2007年9月,泛海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舉行特大型煤化工項目的奠基儀式,該項目投資達一百多億元,也是中國泛海進入能源領域的第一個項目。

此後,2008年1月30日,泛海又在山東打造自己的第二個煤化工基地,聯合新奧集團、聯想集團重組鳳凰大化肥,組建山東新能鳳凰化工有限公司,正在積極打造煤化工基地。

“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多元化發展,是企業規避風險的一個途徑,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發展戰略。但隨著國家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日益嚴格,它正在成為房地產企業置身在汪洋大海中,想要拚命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進入2008年,房地產企業向外邁出的腳印越來越多,步伐越來越快,當然,目的依然是礦產資源:

1月初,綠地集團以20億元的投資代價,成功競得陝西省和山西省兩大煤礦的投資開發權。

……

6月19日,萬業企業發布公告稱其已在新加坡注冊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新業資源(新加坡)有限公司,主營為礦產的勘查、開采、加工提煉等。

6月20日,中天城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將注資1億元成立全資子公司,專門從事資源投資,進行錳礦資源勘探開發。

……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從各個行業一股風湧向房地產業,到房地產企業不約而同地出擊石油、煤化工等能源行業,對於企業而言,無論多元化還是專業化發展,都應該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多元化雖然能帶來一定的短期效應,並可以長期分擔風險,但涉足不相關的領域,無疑是企業做出的一項風險投資。

尤其是進入資金要求同樣高的能源產業,分擔風險的同時也承擔著風險。對於處在困境中的中小房地產企業而言,進入能源領域所需的資金本身就是一道高門檻;進入陌生的能源行業,地產企業也會麵臨外行如何探索和熟悉新行業的難題。

隔行如隔山,已進入多元化戰略的房地產企業,務必不要以經營房地產業的思維模式來經營其他產業。能否實現自己心中的美好預期,也要看企業以後的經營思路和企業戰略。

熱錢流入: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

外資投資中國房地產業,已不再是新鮮事。隨著中國踏入WTO的大門,一些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擺在眼前,程度不同的開放成為無可爭議的選擇,房地產也是如此。近幾年,各類海外基金大舉進入國內樓市“淘金”,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已深度介入內地房地產市場,外資比例已接近15%。

而隨著房地產私募基金和房地產投資信托(REITs)的發展,機構投資者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在國際市場來看,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房地產投資基金聚集地之一。而上海,則當之無愧地繼續成為外資進入中國的首選、房地產投資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2007年,國際五大行之一的高力國際發布最新研究報告稱,2007年上海房地產投資市場持續升溫,上半年外資在滬成功收購10個投資項目,整體收購項目金額超過13億美元。

“去年有高達800億美元熱錢流入中國房地產市場。”2008年3月12日,商務部部長陳德銘透露。另外,由於連續幾個月樓市低迷,2008年又有大量外資抄底中國樓市,瑞銀、荷蘭ING集團、摩根士丹利等都繼續加碼投資中國樓市。

2008年2月,瑞銀集團與金地集團共同成立房地產投資合夥企業,投資10億美元用於中國內地房地產開發。預計合作企業將募集3億美元的海外資本,通過杠杆交易帶來約10億美元的購買力。

中國政府持續收緊銀根,迫使地產開發商紛紛集中發展短期項目,來緩解現金流壓力,對於公司長期發展無益。而與作為歐洲最大的基金管理機構和瑞士最大的共同基金管理人的瑞銀合作,金地集團便於充分發揮該公司的投資和開發管理優勢和瑞士銀行環球資產管理集團房地產投資管理業務的國際經驗。此外,金地集團還會按照市場價格和條件對金地與合夥企業合作投資項目提供項目管理、投資谘詢、銷售、物業管理等服務。借助瑞銀的資金,金地可以實踐自己的地產規劃;而借金地的地產運作,瑞銀能夠獲取資金升值的收益,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在外商看來,撥開中國房地產“亂”的外表之下,是一片資本窪地,地產開發如此,地產中介也是。2008年2月28日,21世紀中國不動產獲得全球最大的房地產綜合服務提供商Realogy集團的注資。Realogy集團是繼高盛戰略投資(亞洲)公司以及美國艾威基金之後的第三位戰略投資者。

作為誕生於美國,全球最大的房地產綜合服務提供商之一,21世紀不動產在2000年3月進入中國,以房地產事業為主,並囊括住房金融、保險及其他相關衍生業務的綜合服務。隨著在中國業務的展開,逐漸成為外資搶灘中國地產中介市場的首要目標。2005年,高盛亞洲首輪向21世紀中國不動產注資2200萬美元,成為其第二大股東;2007年10月22日,艾威基金再向其注資5200萬美元,堪稱中國房地產經紀行業最大一筆私募融資。

對於這第三次的注資規模,合作雙方沒有向外界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借助此輪注資,Realogy集團成為21世紀中國不動產的第四大股東。

這兩個國際資本大鱷的涉水之舉,隻是眾多海外資本爭搶中國內地市場的一個縮影而已。許多海外基金或投資銀行都對中國市場產生了濃厚興趣,在長期觀察之後決定進入。

在國際市場,被稱之為“大摩”的摩根士丹利是外資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一個投資信號。2003年7月,它成為首家進入上海高檔房地產業的美國投資者,與上海永業集團合作的第一個項目“錦麟天地雅苑”總投資9000萬美元。此後,“大摩”頻頻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出手,成為海外資本進軍中國的“排頭兵”,而《華爾街日報》報道也稱,“大摩”帶動了海外資本湧入上海市場,並將上海房價推到了中國最高之列。

而5年後的今天,在美國萬眾矚目的“次貸危機”之中,在雷曼兄弟轟然倒塌之後,為避免引火上身,西方金融大鱷紛紛甩賣海外資產。這次,“大摩”依然走在了隊伍的最前列。

2008年6月,摩根士丹利對外出售位於上海的錦麟天地和華山夏都兩個項目。一個是“大摩”首次在上海所持的項目,一個是投資7.6億元剛剛購入2年的高檔物業,兩個項目有著不同的特質,“錦麟天地目前的出租率已經超過90%,收益相當穩定了,這是我們打算出售的主要原因。而華山夏都雖然也打算出售,但是這個項目今年剛開盤不久,出租率不高,估計會比較難賣。”摩根士丹利資產管理部人士表示。

同樣是極具升值潛力的項目,此時出售讓人不禁得出“看淡上海樓市”的結論。雖然“大摩”把這項舉動歸結為通常的運作策略,但外資大量甩賣上海房地產資產的現象還是陸陸續續出現:澳洲麥格理銀行出售上海新茂大廈,套現2.5億美元;花旗集團出售上海永新廣場,套現1.05億美元;高盛集團出售上海高騰大廈,成功套現1.5億美元;美國國際集團,擬出售其在上海最著名的一處資產“上海商城”;雷曼兄弟出售上海福海商廈股權,中信泰富廣場的辦公室擬提前退租;美林集團擬出售南京西路部分開發項目。

是看淡中國房地產市場,還是在獲得足夠增值回報後的普通拋售,在外資對前者的極力否認,和對後者的大力推崇下,真正的原因難以確定。但這並不表示外資會大規模撤離中國,畢竟,想要流入中國房地產的熱錢還是不計其數。

2008年6月,一份麵向30名基金管理人、21名機構投資者以及14名組合基金管理人的“INREV/AREA亞洲投資意向調查”顯示,機構投資者對亞洲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占全球房地產投資總額的37.8%,這一比例在未來兩年將會上升至39.3%。

“2008年,在最具發展潛力的房地產市場排名中,日本辦公樓和中國的住宅項目分列前兩位,眾多房地產投資商已明確將亞洲作為其未來的戰略發展市場。其中,日本市場較為成熟,擁有大量的機構投資商;而中國市場則仍處於快速發展中,特別是其私營房地產板塊。”在AREA聯席總監高富諾及亞太區常務董事陸德智的言談中,更是看不出外資撤退的信號。

在本土開發商麵臨融資困境之際,對房地產公司貸款,或許會成為窺探中國市場許久的海外資金的最好進入機會;而外資項目在中國的拋售,無疑更會讓中國房地產資金鏈條更加脆弱。

但無論怎樣,在充滿擴張欲望的瘋狂拿地和資金不暢通的雙重壓力之下,海外投資者始終是中國房地產交易的“大贏家”,留給中國房地產企業的,更多是對現狀的反思、對生存的渴望與如何生存的積極探尋。

四方比拚:扛下去就是勝利

對於房地產市場而言,除土地之外,資金、政策、交易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因此,這就意味著,房地產的參與者不僅僅是開發商和購房者,還包括銀行與政府。四者因為一個焦點而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銀行信貸的從緊、開發商的資金困難、購房者的持續觀望以及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表麵看似開發商是唯一的受害者,而真實情況是,其餘的三方也並非一定是勝利者。

博弈,在2008年的6月更加激烈,加入的隊伍也越來越龐大。在這場態勢轟轟烈烈的房地產“混戰”中,比的是耐力,拚的是策略。

對於房價的下降,很多地產商歸結為國家宏觀政策的“刁難”。從2007年“限外令”的頒布到2008年第16次提高準備金率,一年的時間推出各種政策,向人們展示著一個信號,即“對於房地產,政府要將緊縮銀根進行到底”。

然而,“進行到底”是何種程度,對於中國房地產,甚至整個中國經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美國次貸危機和越南經濟危機,畢竟給中國提了個“醒”:防範國內樓市危局引發金融風險。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下跌50%,使日本遭遇了長達十多年的經濟低迷,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對中國來說,不用下跌50%那麼多,20%—30%足以引發一場經濟災難。”SOHO中國總裁潘石屹預言,“樓市大跌,將讓中國產生一大批負資產家庭。”在中國,普遍實行20%—30%房地產貸款首付標準,一旦房價急劇下跌,絕大部分購房者即使把房子賣掉也無法償還貸款,銀行更是會被套牢。

2008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切實防範金融風險。而緊隨其後的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的分析報告也與之“曲調”相似,該報告預測: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將進行適當調整,改變年初從緊的財政政策取向,適度擴大支出規模,貨幣政策也應進行相應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