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被“地震”餘波震蕩的房地產資金鏈,開始顯露出斷裂的跡象。於是,有的進,有的退,一切都圍繞著資金而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坐吃山空,縱使有萬貫家財,如果不思進取,也會千金散盡。更何況深陷融資、市場囹圄的房地產企業。它們有著現金為王的金科玉律,無論是誰,越過這條生死法則甚至打擦邊球,都會遭遇滅頂之災。
缺錢,更缺人氣
磨難是人生的試金石,對於房地產企業而言,調整也是它們的試金石,通過此番調整能夠驗出誰是金剛不壞之身,誰是“紙做的老虎”。截至2008年6月,一直掛在房地產商口中的“缺錢說”愈演愈烈,缺錢讓它們寸步難行,但缺人氣更讓它們徹夜難眠。
2008年6月13日—6月16日博鼇房地產論壇將主題定為“改革三十年,大變局下中國地產的新契機”。原因正是複雜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讓中國房地產麵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之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拐點論”、“百日劇變論”沒有被大範圍討論,不是已經失去價值,而是大部分人已經接受房價下跌、短期內行業整體不景氣的現實,行業整合已經不可逆轉地展開。
在諸多困境中,缺錢似乎成為房地產企業共同的切膚之痛。“像我們這樣的中小開發商,現在資金很緊張,很多項目都沒法進行,銀行貸款下不來,找別人借也不現實,好像都被卡在那裏了,整個行業都缺錢。”廈門某房地產企業工作人員直言不諱。
一直以來,房地產行業都被視作暴利的代名詞,成為中國收入最高的行業,甚至超過了金融、IT業。動輒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銷售額或融資,讓無數懷揣著“淘金夢”的人加入房地產開發的行列。一位在2002年急匆匆地搖身變為房地產商的前包工頭,這樣解釋他的職業轉換:“建築的利潤在15%左右,房地產對於我來說,利潤在100%—200%。”
但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過去的10年裏,房地產上市公司整體呈現持續負現金流狀態。隻有2002年融資前現金流是正的,10年年均融資前現金缺口達到1.7億元,5年年均融資前現金缺口為2.2億元,即平均每家地產上市公司每年要從銀行或股票市場融資2元億來支持其擴張。或許,借貸、融資是商界再常見不過的事情,是維持房地產企業現金流的有力“手腕”。
在2007年9月之前,這條道路還是暢通無阻,但政府打出一係列的組合拳,就像堆積在道路上的石塊,漸漸增多之後即將把這條路堵住。2007年6月7日,為加強銀行體係流動性管理,央行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1個百分點,於6月15日和6月25日分別按0.5個百分點繳款,這次是央行2008年第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截至6月25日,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17.5%的曆史高位,而此次上調準備金又凍結資金超過4200億元。信貸進一步緊縮,長短期信貸資金來源受到限製。
隨著準備金率的提高,很多中小銀行都會出現無錢可貸的局麵,“現在整個行業都沒錢,誰都借不到錢”,作為知曉內幕的一家企業,永安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對當前房地產資金困境一清二楚。
隻有30%的房地產上市公司在存量資產周轉率下降40%的情況下,手持現金與經營現金之和能夠償還當年到期的短期負債;有1/3的企業,在資產周轉率下降40%的情況下將出現20%的資產缺口;有26%的企業在存量資產周轉率下降40%、同時短期負債中有50%無法續借的情況下,將陷入流動性危機。此時,融資似乎成為開發商的救命稻草。
但選擇何種融資方式,以及融資的時機是否恰當,仍有待商榷。就股票市場而言,2008年6月大盤連續下跌,房地產板塊受影響最為明顯,IPO上市房地產企業跌破發行價。資產高達70億元的建業地產,其融資規模僅逾2億美元,較之前透露的融資規模“縮水”不少。而名下物業資產估值在500億元左右的寶龍集團,其融資規模也隻有約3億美元。由此可見,近期市況波動,加上宏觀經濟和地震等諸項因素影響,內地房地產股票總體不被看好。
屋漏偏逢連陰雨,在資金緊張之時,又受到銀行貸款和上市融資的雙重逼迫,房地產資金鏈的斷裂口已經打開。隨著時間流逝,其脆弱程度隻能是越來越明顯。但市場經濟中,解決錢少的核心是解決市場問題,需求和購買才是“錢生錢”的原動力。房地產行業缺資金,隻是表麵現象,更深層次的根源在於缺少人氣和市場。
“房地產行業最缺的是人氣。”大多數購房者的觀望態度致使銷售急劇下降,而2008年開發商麵臨萎縮40%—50%的需求。
2008年6月,隻要經過北京朝陽區大望路路口的人,都會被一些售樓人員“盛情邀請”去售樓處“坐坐”。而在其他一些人群流量大的地方,行人被勸說進看房班車到樓盤“逛逛”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大哥,去我們售樓處坐坐吧,聽我給你介紹介紹,買不買都行,隻耽誤你幾分鍾,就算幫個忙行嗎?”
這曾經是農貿市場商販的流行詞語,“走一走,看一看,買不買都沒關係”充斥著選購人的耳邊。但與普通商品不同,房子不是一棵白菜或蘿卜,其價值決定了人們選購時的慎重,但當一件商品麵臨無人問津的窘境時,無論其實際價值多高,也會因人氣稀少而暗淡無光。“售樓處太冷清,哥們兒您給湊湊人氣,有咖啡有雜誌,您就當休息。”
無論出於何種目的,此時的開發商仿佛更能把購房者當做上帝來看。見好言好語的勸導,不能打動購房者的“芳心”,開發商又開始大打促銷牌。“東南三環35—80平方米小戶型,總價43萬元起,買房送價值5萬—15萬元的轎車。”除此之外,買房贈送裝修、免物業費和印花稅等諸多樓盤促銷廣告隨處可見。
五花八門的促銷背後,是售樓處的門庭冷落,“轉過年來,市場就不行了,尤其是三、四月時最清淡,到現在也沒緩過來。”即便是周末,多處樓盤的看房者依然少得可憐。據房地產從事者的經驗,5、6月的銷售狀況是一個項目年度銷售的縮影,盡管地產商們不願意承認,但2008年的樓市隻能用“慘淡”二字來形容。
商家與消費者的關係,並非朝夕可以建立,人氣也不是數日內可以賺取。在高房價刺眼的光芒下,購房者的熱情已被“打擊”太久,想要重新讓其複蘇,要視房地產商的態度和舉動而定。
艱難的日子:下滑、流失直到洗牌
如果銷售困境延續,價格調整幾乎是必然結果。不管是北京集體下調中介費,還是南方抱團提高中介費,都沒有挽救二手市場的日益低迷,而經過“網上簽約”、“不吃差價”、“資金監管”等一係列政策調控之後,不少中小型房地產中介紛紛停業,一些大型地產中介機構也紛紛調整門店布局。
2008年6月,正值夏天的開始,此時的北京溫度已經超過30℃,雖然還不到夏天氣溫最高時,但地產中介卻感到悶熱異常,似乎預感到一場暴風雨即將傾盆而至。在腦海中,他們依稀看到了自己的下降軌跡:銷售量的下滑,從業人員的流失,直到最後麵臨新一輪的“優勝劣汰”,一切都是再自然不過,一切也都是再殘酷不過。
生意清淡、門庭冷落,是絕大部分從事房產經紀工作人員所必須麵對的現實。2008年6月20日,北京西四環的一家大型中介公司門店,就麵臨這種尷尬,門店窗戶上貼滿了豐富的房源信息,卻不能讓匆忙的人們停止腳步駐足觀看。經紀人依然熱情,甚至比以前更為熱情,但被“冷水”澆滅之後,隻能無所事事,或與同事聊天。
無奈之下,北京部分中介開始關閉門店,其中不乏中大恒基、築家地產等大型地產中介。關閉門店最多者,當屬信一天,關閉了包括西三旗、清河、奧體東門、京廣等多個店鋪。而就在6月底,信一天又上演新一輪關店大戲,安定門、崇文門、安寧莊和車公莊4家分公司都被“注銷”,在人們的眼中消失無蹤。
當然,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北方城市北京,入夏以來上海的地產中介市場也是燥熱難耐,6月,一些地產中介的成交量相比2007年同期下降30%—40%。上海房價一直堅挺的中心城區二手房價格也開始鬆動。以靜安區為例,二手房成交價總體下跌約10%。
隻是,在生存壓力和客源減少的兩座大山壓頂之下,上海的地產中介並沒有急於關店,而是使出渾身解數來尋找“清涼”:在人行天橋上貼宣傳單,到地鐵口拉客,有的中介人員為吸引購房者眼球甚至還把自己的照片放到網上……
此時,中介行業最為忌諱的“兩家合作”模式也開始重出江湖。所謂“兩家合作”模式,是指“一方提供房源,一方提供客戶,如果生意達成,雙方再談分成”。以前,每個經紀人手中都有大量的房源和客戶,為了避免“分成”的不便,中介商們很少合作;而如今,找到一個有心購房的客戶變得不再容易。無奈之下,兩家中介合作,你貢獻房源、我付出客戶,然後坐到一起談分成。
做出的反應不同,但是麵臨的市場同樣殘酷,中介經紀人也是同病相憐。就全國而言,北京的地產經紀人數量最為眾多。截至2008年6月,北京市房地產中介公司約有2600家,其中1/3是純做二手房租售業務;而北京市持證上崗的房地產經紀人有4萬餘人,此外,還有約1萬餘名“無證”房地產經紀從業者。
在北京,地產中介行業一直實行“D點”和“跳點”製度,所謂“D點”意為刪除,一般指決定是否留用的最低業績標準,而“跳點”則一般指升級考核的最低下限。這種近乎殘酷的製度,導致了北京房地產經紀行業年平均高於30%的人員流動率,被稱為“人員流動性僅次於農民工的行業”。在6月份,北京鏈家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的很多經紀人,已經連續兩個月沒有“開張”,繼續下去的下場隻能是“自動走人”。
而在深圳,二手房交易的高峰時期,從事房地產經紀和相關的按揭、擔保等業務的人員有近6萬人之多。市場的持續低迷,迫使大部分人不得不轉行,或者轉投他地。
得人才者得天下,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如果可以讓我帶走微軟的研究團隊,我可以重新創造另外一個微軟。”人才是企業發展最為直接的動力,其流失程度從側麵反映了行業的調整幅度。在地產困難時期,資金的缺少固然會對企業帶來垂直打擊,但人才的流失卻會造成其內驅力的不足。
不管是關店,還是花招頻出的促銷方式,掩飾不住的是交易量的萎縮。由於地產中介的主要業務是代理銷售,而2008年上半年開發樓盤的減少,導致地產中介能接的業務比2007年大幅度下降。當看到少部分開放的樓盤,聞風而動的地產中介會一窩蜂地衝上去,為爭奪項目,出現了競相壓價的現象。
頭破血流地搶到樓盤的代理權後,中介商才發現,房子很難呈現以往的銷售暢通,滯銷的結果,就是中介商的左右為難:既不能從開發商處拿到錢,也不能獲得銷售收入。根據深圳一家知名地產中介高層人士估計,2008年上半年深圳房地產中介公司中,至少90%的公司處於虧損狀態,勉強維持的資金都是以前積累的利潤。
既然是維持,就有一定的時間界限,再充足的資金,一味隻出不進,總會有用盡的一天。有關人士預計,2008年下半年的房產銷售將麵臨更大的壓力,成交量同比降幅更大。而且一線城市深圳、上海、北京的交易萎縮情況會更為嚴重,“如果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迅速傳導,房地產市場的全國性調整將比我們預期的要來得更深更猛。”
“房地產中介的窘況至少還要維持一年。”畢竟,此次房地產調控不同於曆史上任何一次,是由內及外的連番打擊。購房者的信心受到打擊,使房地產感染上最急性的內傷,而產業調整、次貸危機、出口萎縮、股市不景氣等,都讓房地產的外表看起來傷痕累累。“接下來,是最難熬的時間……”
既然選擇遠方,便不怕風雨兼程,地產中介正行走在風雨兼程的路上,等待他們的遠方也許就在不遠處,前提就是堅持之後的再堅持。
不務正業:“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
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使得國家之間的界限不再明顯,距離也不再遙遠,對產業的影響也是如此,其衍生物就是企業的多元化戰略。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消費市場在鬆綁中逐漸萌芽,整個宏觀供求處於短缺經濟時代,市場的空白點俯首即拾,帶給企業的是一夜暴富式的機會主義心態。在如繁花般綻放的市場機會麵前,早期的企業便開始四處出擊。萬科就是其中一家,堪稱中國企業多元化的先驅。
1984年,以“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的名稱,萬科注冊成功,主營業務為辦公設備、視頻器材的進口銷售,此後又陸續進入零售、文化、酒店經營等領域。沿著綜合商社的模式,萬科迅速將自己變身為一個以貿易為主的多元化企業。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萬科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四大支柱”、十餘個部門的“大塊頭”企業,成為後來者仿效榜樣的同時,多元化的擴張也為萬科如何有效分配管理資源、資金資源留下巨大難題,也為萬科決心“萬而歸一”,專注房地產產業埋下伏筆。
經曆了多元化到回歸專一,萬科最後選定了房地產,隨之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房地產一直被人們稱為“印鈔機”,吸引了各路英雄前來淘金。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主營業務為房地產業的上市公司達七十餘家,涉足房地產行業的上市公司已有三百多家,其中,2001年以後進入的企業占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