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沒有懸念的“黑色”五月天(1 / 3)

2008年5月的天,是“黑色”的天,黑色成為房地產的主色調,這一切都沒有懸念。

“黃金周”成了“破銅爛鐵”周,冬天的風景愈加凝重。接踵而來的地震更讓少數房地產企業雪上加霜,稍不留神,在愛國主義空前高漲的時刻,離經叛道的高談闊論必然會遭遇封殺。必然性與偶然性錯綜交織,房地產市場毫無懸念地步入酷冬。

不再“黃金”的黃金周

2008年,實行了7年之久的“五一”黃金周被取消,7天長假不複從前,時間被分攤在中秋節、清明節等節日中。黃金周不再“黃金”,同樣對於房地產,往年5月份銷售火爆的場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5月份銷售旺季還沒到來,各地開發商趁機加大推盤力度。但市場並未出現“井噴”的跡象,在傳統的銷售旺季僅出現弱勢反彈的行情。在一線城市中,北京房價繼續上漲,成交量也略有上升。即便如此,仍舊不能改變大勢已去的狀況。2008年第一季度,北京現房成交72萬平方米,期房成交102萬平方米,總成交麵積174萬平方米,較2007年一季度總成交麵積322.75萬平方米下跌46%。

與北京相似,上海的房價也在繼續上漲,但成交量卻止不住地下降。據統計,4月份成交麵積約140萬平方米,較3月份下降17%,較2007年同期下降25.8%,量價背離現象加劇。

與前兩個城市不同,深圳的房地產市場是既無價也無市,4月份的房價環比下跌12.4%,與2007年3月份的水平持平,1—4月份的銷量同比下降66%。

一線城市不盡如人意,二線城市中的杭州、武漢、廈門等城市的成交量卻有所上升。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回暖:在杭州,成交量雖然有所增長,但遠遠低於同期推盤量;而武漢、廈門的市場觀望氣氛依然濃厚,“隻看不買”、“持幣待購”之勢愈演愈烈;反觀天津、重慶兩地,局勢已經漸漸清晰,觀望情緒加劇之後,是銷售量的明顯下降。

房地產行業需求彈性之大得到充分證明,以深圳市場為例,從價格高漲時的供不應求到價格下跌過程中的供大於求,反差的轉換在短時間內出現。以此來對照北京、上海房價依然上升的一級城市,供不應求並不能作為上升的充分必要條件,這些大量需求也可能在短期內突然消失。

與長達數月之久的冰封之後,北京房地產在“五一”3天“小假期”中感受到了些許春天的氣息。來自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五一”期間北京市日均期房網上認購套數達到403套,與剛剛過去的清明小假期相比,上漲了120%。盡管如此,短暫的回暖並不一定代表北京樓市的春天來了。

造成北京房地產暫時回暖的因素很多,開發商的瘋狂打折、假期縮短將計劃出京的人群留在北京看房等。很多人抱著這樣的心態:“‘五一’3天小假期如果離開北京到外地遊玩比較匆忙,正好有買房的打算,所以利用這3天到處看看,即使不買也多了解一下行情。”說到底,這仍舊是一種觀望心態,僅憑這3天的交易量就斷言北京房地產春天的到來並不客觀。“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的一個月將會是北京樓市的關鍵期。”21世紀不動產高級分析師表示,“期望2008年房價回到2007年的非理性上漲狀態是不現實,也是不正常的。”

如果說北京房地產市場受到“五一”些許“恩惠”的話,被開發商寄予厚望的上海房地產市場卻沒有因為取消外地旅遊人數的增多,而使回暖之光照到上海。2008年5月1日,上海召開春季房展會,雖然展商數目可觀,由原來的150家增加到180家,但展會上的實際人流量卻並不盡如人意。“等等看”成為購房者的普遍心態。

2008年春節過後上海部分房地產項目的降價促銷,以及珠三角房價下跌、“拐點論”等不利消息的影響,購房者的觀望情緒就一直存在。從年初開始,上海商品住宅成交行情已經連續4個月供過於求,然而,市場上存量房源日益稀少、上海新房開工量的連年下降,也讓開發商有資本觀望。

在降聲一片之時,還有一些優質樓盤的價格在步步走高,佑威房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4月份推出的65批商品住宅房源中,有34批房源的價格比前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占總項目數的53%。其中,多數是品牌已經獲得高度認可的開發商樓盤。真正有實力的企業,不怕環境的惡化,關鍵是要根深葉茂。房產亂世也是曆練英雄的好時代。正是在這樣的不斷分化中,弱者更弱,英雄繼續上演奇跡。

與北京、上海稍興旺的房地產市場相比,廣州仍是日益低迷,房地產企業感受不到一絲回暖的氣息,也沒看到絲毫黃金周該有的跡象。廣州的房地產市場日趨成熟,在黃金周期間,人山人海的看樓人潮已逐年減少。2008年的“五一”樓市,看樓的人潮更是不再出現。黃金周期間購房已不再是購房者的“習慣性”選擇。

5月8日,黃金周落下帷幕之後,當看到廣州市陽光家緣中心六區的統計數據,人們的猜測就被證實。這個黃金周難以再稱得上“黃金”:“黃金周”7天住宅簽約量隻有243套,僅占供房總量的2%,與2007年同期簽約量相比,更是縮減近半。

“今年過節不買房”成為人們的口頭禪。“五一”過後,南京一個網站上關於購房意願的調查,將市場的疲態一展無餘。在“您認為‘五一’期間南京樓市人氣如何?”的調查裏,52.94%的網友認為“跟以往比,人氣很差”,29.41%的網友認為“人氣看起來很旺,但看熱鬧的多”。當被問到“‘五一’期間,您是看房了還是買房了?”時,58.82%的網友表示在“五一”期間樓市“看過但沒買”,而真正買房的隻占11.76%。

商品銷售固然與時節頗有聯係,但如果企業把希望寄托於某一月份,而不注重未雨綢繆、順勢而為,可能會在某一時期幸運地得到顧客的眷顧,但以長遠眼光來看,遲早會慘遭“滑鐵盧”。在五月,房地產企業的親曆遭遇,也告誡著其他行業的企業們:功夫在詩外,積累在平時。

高調的“新麵孔”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是市場上一切活動的圓心,圍繞利益,企業們你追我跑、你爭我逐。

產業的選擇,固然與創業者的興趣、特長關係密切,但與其中所含的利潤和潛在收益更為息息相關。在人們眼中,房地產一直是“暴利行業”,幾乎具有吸引資金的一切要素。房地產業的“快錢效應”對其他行業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當城市化達到40%—60%時,房地產業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而之前較為寬鬆的金融與土地政策,也讓房地產業成為能快速積累財富的高額利潤行業。

我國香港人常說,香港沒有資本主義隻有地產主義。城市中最大的經濟體就是地產,製造業就是製造房子,商業就是販賣房子。在全商皆地產的年代,似乎隻有購房者處於這條地產鏈的最底層,被盤剝得“一絲不掛”。

從2000年開始,我國房地產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房地產投資逐年增加,銷售麵積與銷售價格不斷攀升;雖然經過若幹年的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相對於傳統行業仍屬於尚未發展成熟的新興產業,專業化程度不高,入市門檻較低。經過幾年宏觀調控之後,房地產市場日益規範,行業利潤逐步回歸合理,但仍可被歸為高利潤行業,對外行企業和資本產生著強烈的誘惑。

家電業是向房地產業進軍最大的一支隊伍。國美集團早在1996年就開始涉足房地產,在京已有鵬潤大廈、鵬潤家園、國美家園等多個項目,成功開發明天第一城之後,又進軍商業地產,開發鵬潤時代廣場。2005年末,國美第一城奪得北京單盤銷售額冠軍,預示著外行資本和經營邏輯在地產業的基本成功。

同為家電零售巨頭,蘇寧進軍房地產的曆史也比較“悠久”。早在2000年初,張近東就以蘇寧電器大本營南京為始涉足房地產,先後開發出銀河國際廣場、天啟花園等高端項目。2007年之後,蘇寧就撤下“羞答答”的遮蓋,一改常態,四處拿地,腳下一路狂奔,大踏步進軍房地產。2007年8月24日,南京蘇寧環球以44.04億元競得上海黃浦區163號街坊地塊;不到一個月後,蘇寧又以14.12億元的總價,在無錫奪得一塊地皮。從各個角度來看,蘇寧都頗有些“地王”的派頭。

繼家電業之後,各行各業的“梟雄”們開始掀起一場地產大潮,雅戈爾、TCL、創維、美的、聯想、紅豆、奧康……有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末,我國已有三百多家上市公司涉足房地產開發領域,有的甚至將主業轉型為房地產。

隨著地產泡沫的不斷膨脹,他們也獲得了意想之中的利潤。2006年雅戈爾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76億元,其中,房地產收入就達到19.27億元。2007年紅豆集團淨利潤同比增長150%—200%,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房地產項目竣工交付麵積比上年同期有較大增長。

資金是原因也是目的。充足的資金儲備是新麵孔進軍房地產的原因,當然目的也是為了收獲更豐厚的利潤。與被外界譽為“暴利”的房地產企業相比,其他行業企業並不缺錢,甚至還更有錢。2007年,萬科集團銷售額創下新高,達到500億元,成為行業內的“馬首”。而家電業巨頭海爾同期的銷售額已經接近600億美元。可以說,僅從資金儲備而言,兩家企業就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

眼看外行不斷“蠶食”自己行業市場,被哄抬得一塌糊塗的房地產市場招來了國家從緊的貨幣政策。從2007年底開始,國內“專職”房地產企業就開始“資金饑渴”,之後的狀況並沒有緩解而是日益惡化。2008年5月,SOHO中國的老總潘石屹就公開表示:“今年,中國房地產公司所麵臨的金融環境是非常困難的。”不止中小企業,即使一些上市房地產企業也不能幸免,從公布的財務狀況來看,即使是運營相對健康的房地產公司,也麵臨著資金危機。於是,他們開始紛紛拋售原有的物業,或者以股份轉讓的形式出讓儲備土地。

而銀根緊縮的對象隻是房地產行業,其他行業並沒有被拖累其中。“現在國家加大對房地產企業的宏觀調控,銀行對房地產企業嚴格控製開發貸款,基本上已關緊了信貸閘門,而家電行業則有另一番春天,”一位家電企業的老總表示,“國家不會對我們收緊銀根。”

資本的稀缺,讓房地產企業的生存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人們對房子又是剛性需求,一些資金充裕的外行業企業,在覬覦地產行業許久之後,紛紛加入房地產市場的競爭。中鐵在房地產領域成功進行資本運作後,意欲投資百億元用於房地產開發建設,正在各大城市拿地;電信運營商鐵通也在積極與房地產開發商洽談收購股權;中國的幾大航空集團,也在各地展開拿地開發、物業轉讓“行動”。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家家電企業的房地產業務負責人感慨頗深,並絲毫不掩飾對房地產的“癡心不改”,“如果房價再漲3年,中國就隻會有房地產,不會有製造業”。

但在這家公司,業務沒有根本性變化,家電依然是重心,但同時也把可以動用的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並有多種方式可供選擇。可以借資金給困境的房地產企業,也可以與房地產企業共同開發項目,甚至可以直接購買優質房地產企業的股份。

思路決定出路,布局決定格局。市場上,格局不是鐵打的營盤,隨時因新來者的介入而變幻不定,這些新來者“來勢洶洶”,舊有的秩序逐漸被打破,利潤也要重新分配,原有秩序堅守者的利潤勢必受到吞噬。

但萬事總要有一個過程,外行變內行也必須有一定時間。由於地產業的特殊性,資金的大量投入並不能萬事大吉,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以及政策調整的成本,都是不能忽視的“行業障礙”。隨著房地產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競爭的日趨白熱化,企業發展戰略、經營方針、優秀的專業人才等都是進入房地產業後立即會遇到的難題,不能深入了解市場,開發為購房者所接受的項目,資金再充裕也不能逃脫被市場淘汰的厄運。

房地產也地震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應用在社會學界就是指,一個微小的機製,隻要正確引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引起一場暴風驟雨般的變革。

這種現象也被稱作“蝴蝶效應”,同樣適合於汶川大地震後的房地產市場。

一場突如而來的大地震,摧毀了建築、城市,奪去了數萬人的生命,給五月的中國添上抹不去的哀傷,汶川地震對房地產的影響也開始向全國蔓延。地震的發生,是對房價的間接打壓還是促進房價的上漲,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是一個懸而未決的是非題。“地震將導致中國房地產的下跌,地震將會給行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等論點紛紛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

地震中絕大多數人是因房屋倒塌而遇難,房屋結構安全、抗震性能等被遺忘在角落的舊題目開始重新被提到台麵上來。當人們從悲痛中堅強起來,“建築質量”這個詞開始浮現於腦海。

地震發生的第二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啟動應急預案,要求震區在建的建築工程酌情停工。而四川省則要求全省建築施工現場即日起全部停工。原材料、勞動力傾斜到基礎設施建設方麵,房地產項目的工程進度自然也會被製約。

中新地產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其位於成都和重慶的開發項目受到直接損害,預計相關項目完成日期會延遲,可能會對其2008年業績造成不利影響;華人置業集團執行董事劉鳴煒在接受外國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司在成都的項目已按政府要求暫停,複工時間未定;萬通地產也表示,正在評估地震對公司項目進展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並已擬定了應急預案……

雖然政府的金融手段已經抑製房地產市場價格的暴漲,但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心態決定的,對房地產市場的打壓政策雖然起到成效,但遠遠沒有打壓到最根本的地方,即購房者需求。看到地震中失去的一切,看到再優質的房子也會倒塌這一現實,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是為房子而生存,還是因為有房子可以更好地生存。當得到確定回答後,這種反思或明或暗地影響到購房者的置業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