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5月份,曆來是地產商一年中必爭的黃金旺季。經曆了半年之久的蟄伏期,中介商隻能通過降低中介費來刺激成交,雖然在高房價麵前隻能算作杯水車薪,但在心理上對購房者的觸動,在開發商看來,也算是刺激成交的最後一招。
就在北京中介費抱團降時,與之大相徑庭的是,南京900家地產中介集體上書要求漲價。2008年3月,南京市900家地產中介通過房地產協會經紀人專業委員會向市場物價局房地產價格處提交《關於調整房地產中介服務費收費標準的建議》,建議中希望降中介費率由當時的1.4%提升至2%。
與全國總體水平相比,南京地產中介費一直處於低水平。1997年,國家為房地產中介規定的服務費率標準為總房價的3%。2003年7月,江蘇省物價局、建設廳將該省的收費標準定為1.5%—2%。此後,麵對一路見漲的房價,南京市物價局又將該市收費標準由2%下調為0.4%—1.4%。
原本就低的中介費,在遭遇2007年四季度開始的房地產宏觀調控之後,顯然讓地產中介公司無法招架和抵禦。在連續數月沒有成交量之後,大批中介選擇倒閉關張。剩餘者在苦苦支撐之後,並沒有感受到期盼已久的“陽春”的溫暖:南京365地產網數據顯示,整個4月份,南京掛牌的二手房房源數量為17685套,但成交卻隻有3981套。進入5月份,持幣待購的觀望情緒並未得到緩解,交易量比4月下旬還有所下滑,往往5套房子隻有1個客戶。
團結就是力量,掙紮在生死線上的中介一致認為,既然低中介費不能贏取購房者的“歡心”,倒不如調高中介費,一起抱團取暖“過冬”。
無獨有偶,2008年初,建設部到上海專題調研二手房相關問題時,上海多家大型中介公司也提交了要求提高收費標準的方案。目前,上海二手房交易中介費率為2%,而上海某地產中介總經理則表示,國外服務較完善的中介公司收取傭金費率在5%—6%之間:“在提供更全麵服務的同時,應當允許中介公司適當調高中介費,一單買賣交易收取3%—5%更為合理。”
然而,降價既然都不一定能解決交易低迷的難題,漲價能否如願更是一個謎。2006—2008年間,南京房價上漲1倍之多,即使中介費按照1.4%計算,單筆交易的收費也相當可觀。不斷增加的地產中介門店就是證據,從2003年年底南京市下調中介費標準到2005年8月,南京的中介公司數目為500家;而截至2007年底,已經變為900家。如果原中介費率過低,致使中介虧損無法生存,增加400家就變成無法說通的事實。
“行情一冷就嚷嚷漲價,凸顯出中介企業普遍存在經營手段單一、危機應對能力欠缺的問題。”專業人士一語道破其中的“天機”。
“喊漲”或者“喊降”,表麵看起來南北殊途,背後的實質卻是一樣:一為抱團取暖,一為刺激成交,都是地產中介的求生手段。
逆勢飛揚:楊國強收購TVB之謎
與其他行業相比,房地產業略顯高調,特別是2007年其銷售額已達2.9萬億元,儼然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支柱性產業;與其他企業家相比,房地產商也是鎂光燈聚焦之處,占據著財富榜的半壁江山。萬科的王石、萬通的馮侖、SOHO中國的潘石屹……企業與企業家相映生輝、互相映襯,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眼球。
見過楊國強的人都說他謙虛、低調、平易近人。這個農民出身的企業家開發了中國南方最成功的房地產項目碧桂園,其銷售業績好得驚人。2002年5月,在廣州碧桂園鳳凰城銷售大廳,人流如潮,萬頭攢動,場麵不僅令楊國強又驚又喜“太可怕了”,連一些在現場的見過大世麵的業界人士,也無不擔心地說“太可怕了”。這種火爆,也許隻有楊國強和碧桂園才能創造出來。
之後,碧桂園又創下內地房地產企業融資額的最高紀錄。2007年4月20日,該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此次上市共發行24億股,行使超額配售權後,融資148.49億港元。在此之前,楊國強退居幕後,將其所有股權轉給女兒楊惠妍,希望培養其為接班人,截至2007年3月,楊惠妍持有碧桂園70%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2007年的胡潤排行榜注定是群星閃耀,但沒有哪顆“財星”的光芒可以掩蓋碧桂園的炫彩奪目。不到26歲的楊惠妍因占有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7成股份,以1300億元的身價摘下百富榜的桂冠。碧桂園也因土地儲備達4500萬平方米(萬科地產的3倍,SOHO中國的10倍),而成為中國房地產企業最大的地主。
碧桂園和楊惠妍聲名鵲起,而運籌帷幄的楊國強卻低調依舊。但正是這樣一個極少直麵媒體的人,在最近一年間卻一直充當著重磅新聞的焦點人物。先是2008年初,即有傳言稱楊國強計劃投資30億元在內蒙古建“煤製油”示範工廠,此後追加投資估計最少達130億元;5月,楊國強欲以125億—130億港元收購獨霸香港電視界幾十年的TVB,消息一曝出,即令業界震驚。
創辦於1967年的TVB,是我國香港首屈一指的電視機構,全球最大的上市中文傳媒集團(市值210億港元),又是全球最大的經紀公司(旗下共有三百餘藝人)。2007年,其翡翠台收視份額平均高達84%,故而其廣告業收入(以我國香港地區為主)相當可觀。在播出的10大類消費廣告中,7類有7%的增長,其中5類有高達50%的增長。
由於創始人邵逸夫年事已高,又頻傳病危的消息;加之為避免發生子女與第二位夫人方逸華爭奪財產的局麵,從2006年年底就陸續傳出“TVB賣盤”的消息。資本的“嗅覺”極其靈敏,這項交易引起多位中國和外國買家的興趣,其中包括百仕通、凱雷和貝恩資本,也包括擁有我國香港居民身份的楊國強。
2008年1月,楊國強就注冊一家私人控股公司準備以此作為收購TVB的載體。此後,一直在做資金上的安排。邵逸夫要求交易金額不得少於100億港元,並以現金交易。資金雖然不充足,但已得到恒基地產李兆基30億港元的資金援助,楊國強是唯一符合邵逸夫所設標準的買家。邵逸夫一向以愛國著稱,具有同樣理念的內地企業家,自然是其首選。
5月14日,TVB終於向媒體承認有財團接洽收購“邵氏兄弟”,5月16日媒體通過銀行界知情人士獲悉,最大買家就是碧桂園老板楊國強。一切都按照人們的設想進行,很多人甚至在討論TVB因楊國強的加入有何種走向,5月20日,碧桂園發布公告否認該公司參與潛在收購TVB的間接權益,但並未否認公司執行董事楊國強在與邵逸夫就潛在收購事宜進行磋商。
碧桂園的公告讓人如墜霧中,摸不著方向,同樣模棱兩可的還有邵氏。5月28日邵氏發布公告,宣布此前媒體傳出的楊國強收購邵氏75%股權的消息“僅屬揣測,並不真確”,公司至今並無就任何收購達成協議。
此後,關於楊國強與TVB各種各樣、亦真亦假的消息一直充斥著人們耳畔。6月28日,有媒體報道:“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斥資百億港元收購TVB有了新進展,外傳他已加碼到125億港元,邵逸夫同意做出讓步,原本要求的一次付清已變為可接受分期付款,雙方有望在今年8月達成協議。”曆經波折之後,希望的曙光再次出現,但隨即又一次被澆滅,10月15日,邵氏兄弟卻發布公告表示:所有可能收購邵氏或其附屬公司所持有的邵氏兄弟股份的商討均已經終止。這也意味著楊國強收購TVB的計劃最終流產。
對於計劃的流產,碧桂園資金上的困境是最大的“嫌疑”,8月12日,碧桂園在中期業績報告中披露,由於和美林簽訂的一份“股價對賭協議”,使碧桂園損失約4.428億元,導致公司上半年淨利潤首次出現同比下滑28.5%。
但不管怎樣,碧桂園及楊國強在地產市況不佳時進行其他產業投資,也被看做是平衡財務風險、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舉措。“這樣也好,當收購TVB的塵埃落定,不管是碧桂園還是楊國強,都會把精力集中到主業地產業務中來。”在地產大洗牌之際,碧桂園仍需看管好“房地產”這塊自留地,以免精力分散將自己經營多年的帝國摧毀。
危世警言:“地王”不一定是王者
中國概念在2006年熱得發燙,而房地產業則是熱上加熱。然而,資本有自己的選取之道,“我們更看重的是開發商持續拿地的能力,如果他手頭隻有一個較好的項目,我們不會考慮。”這是歐美一家房地產基金中國首席代表的篩選標準。
在一個資本追逐資產的年代,誰掌握了土地就掌握了產業鏈的上遊,就會得到資本的青睞。開發商如同穿上了紅舞鞋,如果不去想辦法拿地,就將被淘汰出局。
2006年,各地土地的“招拍掛”價格一路走高,開發商幾乎不惜成本地大肆拿地。2007年,這種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地王”寶座屢屢被顛覆:7月,萬科以26.8億元拿下廣東“地王”,富力地產50億元輕取天津地王;8月,北辰實業以92億元拿下長沙土地,成就全國新“地王”;9月,香港九龍倉集團以72.4億元拍下成都商業中心82畝土地,地價每畝高達8800萬元,等同於每平方米十餘萬元……
成都房價最高時也沒有衝破每平方米萬元上限,房地產商僅拿地就耗費每平方米十餘萬元,遠遠超過以後出售的價格,實在想不通房地產商的思維方式。開發商的非理性投資,或許是唯一的解釋。競標現場的氛圍,很容易激發開發商的非理性衝動,往往會報出高於自己計劃的數字。綠城中國總裁宋衛平在一次競標時,計算出按照最終地價,地塊開發“可能會吃虧”,但他仍然選擇高價出手,理由簡單無比:“別人能做,我們為什麼不能做?”
商人最忌衝動、不理智,在不理智的狀態下成就“地王”,一開始就已注定失敗的結局。伴隨著中國房地產行業非理性的繁榮,“地王”瘋狂出現;而國內房地產行業的理性回歸,則意味著“地王”的終結。這種變化的曲線,正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一個最為顯著的轉變。
“地王”是伴隨著高房價而來,同時也催生了更高的房價,這背後反映的是開發商投機取巧、牟取暴利的心態;而當地產行業進入調整後,政府、購房者、社會輿論一切回歸理性,“地王”已經沒有了滋生的土壤。
2007年讓各大房地產開發商引以為豪的“土地儲備”,到了2008年變得讓這些開發商如坐針氈。當年寸土寸金的土地,轉眼就變成燙手山芋。那些瘋狂圈地、雄心勃勃的房地產公司,一夜之間就仿佛置身於一個極其尷尬的“高崗”上。
當樓市調控開始,一方麵是消費者觀望情緒加重,房價下跌。而另一方麵是樓盤滯銷,資金周轉不暢通,銀行貸款基本凍結,讓許多地麵價格已經超過房價的“地王”在市場上無力生存。
政府逐步加大對於囤積土地、投機取巧的打擊,是扼殺投機型“地王”的源頭。2007年9月27日,銀監會、央行規定,有囤積土地、囤積房源行為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商業銀行不得對其發放貸款。2007年10月9日,國土資源部正式發布《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39號令),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必須在完全付清土地款的情況下才能獲得,不得進行按比例分期發放。2007年3月,證監會提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不得用於囤積土地。2007年8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下發了《關於金融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金融機構禁止向房地產開發企業發放專門用於繳交土地出讓價款的貸款”。對土地違法違規現象予以金融力量幹預。
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理性回歸,開發商會更加注重品質的提升而不是牟取暴利,購房者則更在意建築的內涵而不是外表,“地王”時代已經基本終結。
非理智心態、過高房價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三者相結合,就注定了“地王”並非一定是王者。但是由瘋狂到理智,由喜到痛,這是中國房地產行業蛻變重生所必經的痛楚,也是“地王”們真實經曆的寫照。
小魚分吃大魚;或者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甚至從此退出曆史舞台。大小房地產商和炒房團,究竟誰能活到最後,現在下結論言之過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何在商業模式、融資渠道和競爭策略上創新,是決定去留的關鍵。
然而,縱觀中國二三十年來各個行業走過的軌跡,房地產的現狀也不足為奇。當然,這不是中國特色,而幾乎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產業的軌跡,隻要那裏奉行的是所謂的自由經濟政策。當一個行業處於朝陽時期,資本趨之若鶩,都想搶得一杯羹,隨之而來的是競爭環境的惡化,導致行業地震,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當行業殘陽西下之時,弱者首先經受不了市場浪潮的衝擊而繳械投降,最終強者吞食掉弱者,實現所謂的行業整合。
麵對未來的時候,人們經常借助古代的智慧。古人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告誡人們在做一個優秀者時,要格外小心謹慎。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這個人或者這個企業在一場來勢凶猛的暴風雨中就被輕易摧毀,隻能說明他或者它的內部有問題,肌體還不夠成熟。中天置業、創輝租售、順馳……這些風暴中的首當其衝者,以其亡者之身再次告誡人們:堡壘往往從內部被攻克。
有出局者就注定有上位者。時勢造英雄,曆史上每次朝代更迭之際,關鍵人物應運而出,源於特定的時間和形勢。所謂“懷才不遇”,正是說明了相反的狀況。尤其對於企業,“勢”必關己。逆勢而動,則會功虧一簣;順勢而為,就能搶占先機。在房地產大洗牌的衝擊下,有些企業接著這股勁,掌握住潮流大方向,把自己送上了另一個高度。
大浪淘沙的市場,多少企業隻是曇花一現,變為成功者的階梯,又有多少企業逐漸壯大,卻始終在失敗與成功的辯證法中如臨深淵。市場的舞台上,隻有勝利者的掌聲,這是鋼鐵般強硬的遊戲規則。
隻有失敗的企業,沒有失敗的行業,宏觀經濟快速增長趨勢不變,城市化進程加快、人民幣升值、居住改善的剛性需求等因素依然存在,房地產全行業的整合優化在所難免。隻有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誰是在裸泳。誰是英雄,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