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爆發後,搜狐網站進行了一項“四川汶川地震後置業觀念調查”,來調查地震後購房者的意願,並依此來查看房產的投資功能是否遭到削弱。對於第一個問題:“四川地震發生後,你認為買房好還是租房好?”59.41%的被調查者認為租房好:買的房子損壞了不僅沒保險賠,房貸還得繼續還,太虧,租房可以避免吃這個虧。當被問道:“地震後,你還會把房產作為投資的首選對象嗎?”51.7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會,優選黃金等其他物品。”
“有人說此次地震將對房地產業帶來較大影響,真不知道現在買房是否合適?”在北京某IT企業工作的王小姐困惑地對記者說。事實上,王小姐的心態並不特殊,地震的發生的確給中國房地產市場蒙上一層陰雲。
來自重慶春節房交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5月15日—5月18日,重慶房交會共成交房屋8690套,成交金額28.67億元,比2007年春交會下降了近50%。“到處都是中介機構的置業顧問,買房子的沒有賣房子的多。”與2007年相比,購房者銳減4成。地震雖然沒有對重慶造成直接危害,但給房地產市場帶來的恐懼與迷惘似乎不能立刻消除。購房者對地震的恐懼將影響他們對後市的認識和判斷。
重慶房地產交易量的暴跌,與地理位置距離成都較短不無關係,但從全國範圍來看,各地都或多或少地被“拖了後腿”。5月18日、5月19日,鄭州四五個樓盤的售樓部裏都冷清異常,偌大的售樓部裏隻有一兩組客戶在看樓,很多置業顧問百無聊賴地坐在椅子上,久等客戶上門。當被問到慘淡的原因時,售樓人員無奈地表示:“這幾天受汶川地震的影響,看房的人比平時有所減少。”
水火無情,地震更是冷酷至極,或許“地震對房地產的5大衝擊”是其最真實、最詳細的描述和寫照:
第一,災後重建任務艱,使當前原本已複雜的宏觀經濟又添變數。主要表現為兩點,緊縮性貨幣政策將在災區放鬆,擴張性財政政策也將重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全國金融和財政政策;地震導致的局部農業生產和運輸中斷,短期增加國內通脹壓力。宏觀經濟的變化會傳遞到房地產經濟,利弊共存。
第二,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坍塌、損壞,對於房屋建築質量與抗震性能的討論遍及媒體。尤其是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的受災情況非常嚴重,由此造成大量學生傷亡,是值得反思的。毋庸置疑,將來政府必定進一步提高建築質量標準與抗震指數,全國各地的相關標準也應根據地震風險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第三,房地產市場也會受地震波及。首當其衝是災區,部分房屋已完全破壞,更多的房屋因受損而不再具備居住條件。從供應上分析,由於災後重建需要一個過程,而且部分已立項的項目也會因此改變規劃或取消或延遲,由此導致市場中短期內出現供不應求格局。對於全國樓市而言,地震的巨大負麵影響(包括心理)將使部分購房者暫緩入市,從而使原本就低迷的市場更加下滑,全國房價盤整甚至下跌的可能性增大。
第四,地震對於房地產企業的影響也很明顯。突出表現社會輿論對企業道義感的評判上,在公眾心目中,房地產業是暴利行業,在全國各行各業的捐贈大潮中,房地產企業就應充當“弄潮兒”。但房地產企業的表現卻遭到指摘,先是被認為不夠踴躍,後被質疑捐贈額不夠大。公平的評判,房地產企業表現總體不錯,捐贈千萬以上者為數不少。尤其是萬科經曆一次信任危機,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萬科開展危機公關,宣布投入1億元展開災後重建。亡羊補牢,總比不補要好。
第五,地震引發個人房貸和財產保險的爭議。災難中,大量房屋(包括商品房)毀壞,對於那些仍存有按揭貸款的房屋,貸款須繼續還,還是可以“放羊”?如果要還,很多房子根本沒有參保房貸險,即使少數參保,在地震這種特殊災害下得到理賠也是困難重重。如果不還,則大量的壞賬銀行又如何承擔得起。看來銀行界得盡快謀劃權宜之計,外加長遠之策。另外,以前從不被關注的房屋財產險,亦是剪不斷、理還亂。
災難麵前,任何個人與企業都不能幸免地受到“牽連”,尤其是根基已經被觸動的房地產。如何積極“救災”,也是擺在中國房地產商麵前的一道大難題。
王石身陷“捐款門”
挫折或災難會使人們更加堅強勇敢。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發,舉國悲痛。不過苦難之中顯真情,一時間,全國上下都開始了對災區的支援和募捐,大到企業,小到個人,都奉獻了自己的一份愛心。
事發當天,萬科積極迅速響應捐款,向災區捐款220萬元(200萬元公司捐款,20萬元員工捐款)。就在同日,王石還在自己博客上發表題為“密切關注、冷靜應對”的文章,此後的兩天,關於萬科捐款的數目並未引起爭議,隻有少數幾個網友回帖認為,以萬科的實力、行業地位,與其他企業相比,有些偏少:“才200萬元,太失望了。萬科在我心中的形象大減。”
據萬科的年報顯示,2007年,萬科銷售額排名內地房地產企業第一,已超過523億元,淨利超過48億元,而此次捐贈的善款不足其淨利潤的萬分之四。
雖有反對之聲,但並未形成大勢,或許人們寄希望於萬科220萬元之後的行動。讓公眾沒有想到的是,特立獨行的王石並沒有按照人們的想象再次捐款,而是於5月15日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一篇名為“畢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的文章,文中寫道:“我認為:萬科捐出的200萬元是合適的。這不僅是董事會授權的最大單項捐款數額,即使授權大過這個金額,我仍認為200萬元是個適當的數額。”接下來,他繼續表達自己的觀點:“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成為負擔。萬科對集團內部慈善的募捐活動中,有條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其意就是不要讓慈善成為負擔。”
作為近幾年網絡流行的新鮮事物,博客一直都是個人不上鎖的日記,而王石的博客也是王石作為一個知名公眾人物以及宣傳萬科的重要陣地,此前一直發揮著積極、正向的作用。相反,這次卻成為“捐款門”的導火索,並迅速發酵、蔓延。
在世人眼中,萬科成為一個既不想多掏錢、又想擺姿態的虛偽企業,王石則蛻變成一個重利不重義的“薄情”商人。網上的批判之聲潮水般湧來:“以前一直覺得王石是比較優秀的商人,現在他在我心裏的形象一落千丈,從商可以算計,良心不能算計!你的祖國遭受了如此大的災難,我們每天看著電視為同胞受難難過流淚,我們還能做什麼呢?捐出自己的錢能讓災區早日重建家園,中國已經經曆太多的苦難了,身為中國人要和祖國共患難!”
有的網友言語犀利,以奉勸者的姿態,大有“怒其不爭”的意味:“王石我告訴你,毛主席說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希望你不要自作聰明,踏踏實實走下去,再美的語言不如行動。”有的網友甚至大聲嘲笑:“王石,你應該向內蒙古的捐款的乞丐學習!”
企業責任感是提升企業整體聲譽的關鍵。管理大師彼得·聖吉也認為責任感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他談到:“愈來愈多的企業已經不用傳統方式來凸顯自己,而是以責任感使自己脫穎而出。企業如今不僅隻提供給顧客優質的服務、提供股東豐厚的報酬。有些企業也承認,他們負有善用力量的責任。社會授予企業追逐利潤的權利,隨著權利而來的是責任。但責任感的意識在過去數十年並不明顯。當企業的力量擴大,但責任感卻在惡化,會造成不堪想象的結果。”不負社會責任的企業是可怕的,單方麵追求利潤,隻會讓利潤之泉枯竭。
在一片質疑與譴責聲中,也不乏一些理解和支持者,潘石屹就對王石進行聲援:“王石身處在危險的災區四川綿陽,幫助那些突然遭遇災難的人們,但他還要通過網絡向那些用不堪入目的語言罵他、罵他父母、罵他祖宗的人道歉。我認為這太不應該了。在地震發生的這10天時間裏,王石做到了一個人、一個企業家能做的一切。而在不清楚災情的情況下,王石當時的反應和語言也是可以理解的。”
災難當前,行動最重要,尤其在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被公眾所關注的情況下,企業在這次地震時的表現就更加引人關注。捐款數量雖不能完全代表企業重視社會責任的程度,但在公眾看來,也是一個較為直觀的標準。接下來的10天,王石與萬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質疑。
壓力與質疑,不僅籠罩在王石與萬科身上,還有整個房地產行業。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房地產行業所占國家GDP超過10%,在有些城市和地區這一比例更高。但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除恒大地產、世茂集團及碧桂園、富力地產等捐款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外,大多數地產企業則表現得過於“冷靜”。截至2008年5月底約4.6億元的地產行業捐款總額,在所有行業的現金捐款中排行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是無償進行了難以列數的藥品支援的醫藥行業)。
不可否認,2008年以來,全國房地產銷售的冷清以及景氣度的回落,限製了其成長空間;而信貸從緊、上市受限導致的融資門檻和成本的提高,也使得開發商日趨緊張的資金鏈難以緩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住房市場景氣指數”為104.72,比上月回落0.83個點,這是自2007年11月份以來,連續第四個月下滑。但公眾堅信“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高漲的房價猶如昨天,仍舊存活於人們心中,對於大多數地產商而言,已經賺得缽滿盆盈了。
公眾就是購房者,就是房地產企業的真實或潛在的顧客群,他們的呼聲與意願直接影響購買行為,在行業不景氣時,房地產企業的不當行為隻能讓顧客離自己越來越遠。萬科6月初發布的5月份銷售數據顯示,萬科共實現銷售麵積58.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5%。這是2008年以來萬科的單月銷售麵積同比首次出現下降。
此後,國內房地產企業掀起一陣災後“補捐潮”,其中也不乏對自己在此次抗震救災中的形象進行“補救”者。5月21日,王石公開道歉:“這段時間,我也為我這句話感到相當不安!主要基於三方麵原因,一是引起了全國網民的分心,傷害了網民的感情。二是造成了萬科員工的心理壓力。三是對萬科的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這裏對廣大網友表示歉意!”並公告宣布以1億元資金參與災後重建。5月24日,萬科發表聲明:公司參與四川地震災區的臨時安置、災後恢複與重建工作是完全無償的,不收取任何直接與間接經濟回報,不回收任何成本的純公益性質,萬科在本次地震災後重建的全過程中,不承攬任何有回報的重建業務。
目前來看,雖然萬科的一係列公關行動緩解了公眾的悲憤情緒。但要真正得到公眾的原諒,還需要拿出行動接受時間和人民的考驗。有的網友甚至認為“萬科所說的‘災後重建’不過是在搞危機公關,玩弄文字遊戲”。但時間是最好的良方,針對此次危機,王石最好在這半年內多登登山、多旅旅遊,少寫點博客,少接受點采訪,以免又有好事者“哪壺不開提哪壺”了。
危機麵前,有時沉默也能是金。靜等時間消除危機也許是王石當前最好的危機公關策略。
怪現狀:房產中介費“南漲北降”
在經曆半年之久的調整後,生存在“高壓”之下的房地產中介,為找尋出路可謂“絞盡腦汁”。隻要有用,一切方法皆可為我所用,本著此原則,南北地產中介在2008年5月,上演了方式不同、但目的一致的群體“演出”。
樓市持續萎靡,成交量不斷萎縮,行業生存艱難,自2007年10月以後,地產中介一直麵臨寒冬。但隻有失敗的企業,沒有失敗的行業,再蕭條的行業總是有幾個佼佼者。雖然地產中介在這次房地產洗牌中首當其衝,但有遠見的中介公司們心中清楚,隻要自己挺過去,前麵仍舊有明朗的春天。
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召集京城各大地產中介討論關於整合、規範現有中介行業收費項目的問題。希望中介公司在現行收費標準的基礎上能進行整體性下調,以降低中介費附加在房價上的壓力。
眼看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強,想要不費力氣地賺取大額利潤的日子,對於地產中介隻能是昨天的曆史。想要在不再“黃金”的五月中繼續生存,隻能寄希望於中介費。
房價的博弈,讓原本春光明媚的春夏之際,仍夾雜著絲絲寒意,剛剛進入房地產傳統的“紅五月”,北京地產中介巨頭就迫不及待地集體降價,“180萬元以上房源,中介費5折,120萬元以下,8折優惠。”在2008年5月的房展會上,有多位中介經紀人表示傭金可商量。“3%的中介費不是死的,如果所購房款較多或是房屋地處區域屬於非熱點,費用是可以商量的。”經紀人一邊推薦房源,一邊向購房人解釋。
北京地產中介集體喊降,是大批中介倒閉關張後,幸存者的抱團取暖。
從5月1日開始,北京中介老牌勁旅中大恒基就推出了為期兩個月的促銷活動,根據成交金額,來決定優惠幅度,從5折到8折不等,成交額在180萬元以上,中介費打5折;成交額在120萬—180萬元,中介費打7折;成交金額在120萬元以下,中介費打8折。
降價是最直接的促銷方式,在中大恒基的示範效應下,北京另外兩家大型中介“我愛我家”和“鏈家地產”也采取行動,宣布將中介代理費由原來的3%下調到2.5%。不僅如此,在下調中介費的基礎上,各家中介還實行了各種各樣的優惠,根據具體情況舉行種類不一的促銷活動。
一石激起千層浪,行業巨頭聯手降價,讓一些中小中介感到震動和不安,其中的一部分聞風而動加入降價行列。大中介本來信譽和品牌效應就強之又強,服務和保障也讓購房者更有安全感,他們尚且都降價了,中小企業想不跟進很難。根據北京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第一季度北京市住宅現房銷售麵積37.4萬平方米,期房銷售麵積88.1萬平方米,分別下降39.2%和50.9%。從住宅銷售套數來看,同期間,北京住宅銷售量為10598套,日均簽約量僅有116套,比2007年同期下降近乎一半,即46.9%。在“五一”小長假期間,北京市住宅交易量比前3天驟降5成之多,與2007年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