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暗戰:扭曲的樓市促銷
市場競爭的優勢不僅僅局限於產品本身,更多的是對產品的宣傳、推廣以及客戶的爭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一去不返,即使美酒再醇香,廠家也會爭先恐後地搶占位置顯眼的巷子口,不厭其煩地向消費者推廣。消費者越來越趨向理性,盲目消費的比例日趨下降,對產品了解得越詳細、越透徹,購買的欲望才會越強烈。
在物資奇缺、供不應求時,促銷顯得多此一舉;而在商品供大於求的今天,促銷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
2008年2月28日,地處北京南城馬駒橋的珠江·薩爾斯郡項目打出的“首付分期”廣告格外引人注意。該廣告稱,“首付分期”可實現入住前“零月供”,有多種方式自由選擇,並享折扣多多。
進入4月份,珠江地產在北京的4個項目:珠江·壹千棟、珠江·拉維小鎮、珠江·奧古斯塔城邦和珠江·禦景灣同時推出了以“首付分期”為主推的“置業無憂計劃”。
提交首付,然後分期付款,是人們所熟悉的購房結算方式,而“首付分期”聽起來卻是異常新鮮。但仔細想想,這種方式也並不難以理解。一般情況下,購房者的首付主要有20%、30%、40%、50%四種。現在,如果選擇首付50%,不用一次性全部付清,可以先付20%,再付10%,然後再付20%,即把原本需要一次付清的首付在兩三個月內分期付齊。
如果人們寄希望於這種方式來緩解購房者的資金壓力,就大錯特錯了。作為開發商的一種銷售策略,銷售結果似乎也證明了這種方式的可行性,珠江·薩爾斯郡在2月份(包括春節假期)3周的實際銷售期內,簽約38套;實施該計劃後,截至3月15日,其銷售成績為14套。
這種表麵打著讓利於購房者招牌的策略,在2005年中國房地產低迷之時,就已經被開發商試用。當時,杭州江南春城的“商品房實際成交價格由購房者自己來報價”、上海新湖明珠城的“兩年內無條件退房”、上海康城的“加價退房”、上海夢想·雍景苑的“保價行動”等促銷手法均成為當時樓市低迷的縮影。
時隔3年之後,房地產又一次進入低迷期,由牛市轉為熊市,市場行情的撲朔迷離,在數目繁多的樓盤競爭下,怎樣爭取盡可能多的購房者、加快樓盤的消化速度,成為開發商的首要任務。為此,開發商們各出奇招,一場房地產營銷“暗戰”一觸即發。
2007年底,受取消購房入戶等政策的影響,東莞樓市沉悶之際。當地某樓盤開發商為推薦千萬豪宅,讓購房者更了解整個居住區的生態環境,租用了三架直升機,讓四百多名客戶在空中看樓。三架直升機一次可以各帶5人,環繞整個樓盤一圈約5分鍾,租用一天的費用是10萬元。
幸運的是,高投入得到了相應的回報,開發商推出的四套別墅,其中的兩套獲得認購。而在重慶,2008年3月卻有開發商為刺激購房者的熱情虛報銷售業績的現象發生。
據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月份重慶主城區商品住房成交建築麵積為53.97萬平方米,環比下降47.33%。進入3月份後,成交量無明顯上漲,與上月基本持平,主城區每天成交量僅三五套。在重慶,新開樓盤處人煙稀少的情況比比皆是。麵對購房者觀望情緒的濃重,一些地段不佳、估價過高的樓盤開始滯銷,部分開發商便通過虛報銷售業績來刺激市場的購買欲。
在重慶渝北區龍華大道的一處樓盤內,為表示房源即將銷售完畢,售樓處內的銷控表快要被一片紅色所覆蓋。工作人員解釋為,樓盤銷售過於火爆,60平方米左右的小戶型隻剩餘一套。而事實上,自2007年11月該樓盤開盤的近5個月內,仍有一大半房源沒有銷售出去。當該樓盤的“假繁榮”麵貌被揭穿後,聲譽掃地,購買者更是門可羅雀。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戲;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是計。品牌造勢需要劍走偏鋒,但是應該做戲而不是做計,知名度不是誇出來的,原始積累不是掠奪來的,欺詐難以天長地久。對企業來講,失誠信者,失天下,一旦做計被戳穿,就是失信於消費者,必然被消費者所拋棄,被競爭者超越。一味的虛假炒作不僅是本末倒置的問題,從長遠來看,是自己點中自己的死穴。
經過政府的宏觀調控以及房地產市場的連續洗牌,開發商已經明顯地感覺到所謂的“高利潤”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消費者對於購房已經從“衝動”階段演變為“理性”選擇。而對於開發商的銷售來說,已經進入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短刃相見、軟性促銷等,已經成為當前普遍的方式。
市場不可能永遠利好,房價也永遠不會隻做加法。目前,樓市正處在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隻是,頻繁出台的新政,讓以前一度房價齊漲亂漲的樓市,更加加速了洗牌的進度和速度。
從任何一個成熟行業的曆史經驗看,從混亂到規範,從無序到有序,都是一條必由之路。鑒於此,吸取經驗,順勢而為,才是未來的房地產企業生存之道,也是樓市生存法則的王道。因此,開發商適時地降價促銷,沒必要“猶抱琵琶半遮麵”。
情非得已:逆市再融資
不管是房價暗降、明降,或者采取各種促銷,房地產企業的樓盤銷售表並沒有出現直線上升的預期。回籠資金的希望落空,房地產商隻能把眼睛再次集中於股市融資上。
2008年3月,證監會出台規定:“對募集資金用於囤積土地、房源,或用於購買開發用地等目的的IPO計劃,將不予核準。”
對於部分資金不足、希望通過上市來獲得購買土地款項的房地產企業,這是個沉重的打擊,標誌著自己的計劃根本無法達成。但是表麵看起來,這項政策對於完成IPO(首次公開發行新股)的房地產企業而言,並不能構成影響。一般情況下,實現了IPO的房地產企業,通常在上市之前已有一定的土地儲備量,而上市所融得的資金會投入到已開發的項目中,並不會單純地用以購買土地,實際上是起到加速現金流轉的作用。
而現金流不暢,恰恰是2008年以來房地產企業所麵臨的公共難題。“其實現在大部分的地產公司都缺錢,但是缺的隻是流動資金。”國內某地產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士坦言。一方麵,由於2007年地產公司紛紛在全國各地儲備土地,造成公司現金緊張;另一方麵則是其行業自身特點,比如結算時間不同等帶來的壓力;此外,地產商一直引以為傲的項目銷售也因為“拐點論”而大幅銳減。“其實對地產公司來說,隻要降價銷售現有的項目,公司的資金周轉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問題就在於,不少地產公司並不願意選擇降價銷售。”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信貸緊縮政策以及項目銷售帶來的壓力,都是地產上市企業不可回避的問題,在麵臨銀行貸款還款期臨近的情況下,再融資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上佳選擇。但自從進入2008年以來股市已不再“牛市依舊”,甚至“跌跌”不休。2008年1月14日,由於平安保險放出“將增發12億股,外加發行400億元的可轉債券,籌集規模高達1600億元”的風聲後,不僅該公司的股價因此出現大幅下挫,股價從百元附近最低下跌到3月25日的48.30元,跌幅超過50%,而且還直接成為股指暴跌的導火索,股市出現大恐慌,1月14日—1月22日僅6個交易日,指數下跌1000點,跌幅之大刷新股市記錄。
此後,在市場對再融資高度敏感的時期,浦發銀行增發10億股、融資400億元的炸彈,把還未恢複元氣的股市“炸得”遍體鱗傷。2月22日,銀行、地產、石油等大盤藍籌股早盤紛紛出現大幅下挫,拖累滬指下跌149點,跌幅達3.29%,跌破4400點。下午滬指收盤4370點,下跌3.47%。
作為曾經領漲牛市的核心板塊,地產股的走勢更是不容樂觀,萬科A就經曆了從15元暴漲至40元,再到狂瀉至20元的刺激體驗。根據統計數據,2007年105家上市地產公司平均資本負債率達到了55.7%,其中最高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9.1%。
盡管如此,在熊市震天的2008年4月,地產股集體瘋狂逆市再融資的版圖,終於還是浮出水麵:
4月16日,泛海建設(000046)表示將公開發行不超過1.8億股A股募資65億元用於投資地產項目。
4月17日,冠城大通(600067)宣布公司將向不特定對象公開發行不超過1.2億股(含1.2億股)A股已經獲得發審會有條件的通過,而募集的資金將投資於此前的3個地產項目。
4月22日,廣彙股份(600256)在公告中稱,公司將公開增發不超過2.5億股A股。
4月24日,棲霞建設(600533)發布公告稱,股東大會批準的公開增發不超過1.2億股A股的增發方案獲得證監會有條件通過。
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2003年以來,我國房地產企業的平均負債率一直高於70%。房地產上市企業瘋狂地再融資,無疑希望將其從資金鏈的困境中盡快拉出來,同時也意味著原本由銀行來承擔的風險可能轉嫁到普通投資者身上。但“這是一次情非得已的無奈之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房地產市場的“地荒”演變成“錢荒”,再冒險的行為,在房地產商眼中,隻要有一絲生機,都可以嚐試。
地產股集體逆勢再融資,已經吸引了很多股市中人的眼球,再次讓人們感覺驚奇的是,絕大多數選擇公開增發作為其再融資的手段。不可否認的是,公開增發已經成為此時期再融資的流行,也是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融資的公司的首選。與定向增發相比,公開增發獲批的可能性較大,審批的時間更短,對企業贏利等指標要求相對較低。
當然,公開增發不是再融資的唯一手段,有些地產上市公司選擇發行公司債券來再融資。但發行公司債券隻能作為地產公司“曲線救企”的一種手段,因為債券要還付本息,而股票則不用。隻有在增發無門的情況下,一些地產公司才把它作為解決困難的救命繩,它注定不會成為地產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主流。即便如此,在2008年4月,南京高科(600064)、北辰實業(601588)仍然表示將發行短期金融債。有知情人士爆料,它們之所以如此緊迫,正是因為在此之前四處拿地,想要通過公司債募集的資金歸還銀行貸款。
做企業就要善於從絕望中發現希望,這樣才能走得更長遠,成就自己的百年老店,選擇逆勢再融資的房產上市公司更是心存對未來的希望。但這股再融資潮仍舊進行得如火如荼時,卻有不積極的消息傳來:2008年4月23日舉行的萬科A2007年股東大會發布消息,萬科A已經跌破去年的增發價格。作為地產股的“帶頭大哥”,萬科的生存大計都問題頻出,其他房地產上市公司更是岌岌可危。
盡管萬科總裁鬱亮堅定表示,萬科將來的再融資將充分與公司股東溝通,並且會謹慎地選擇時機和方式,以避免對二級市場造成衝擊損害股東利益。但他也間接承認了萬科資金鏈的緊張,和其在股市上的連連挫敗。
地產“帶頭大哥”萬科尚且在融資上碰壁,其他房地產“小弟”更是前途未卜。但是無論如何,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做全心的努力,在無可選擇時,房地產企業隻有選擇奮力一搏。
舉棋不定:與土地有關的困惑
“當大海退潮之際,你就能知道誰在裸泳。”巴菲特的名言再次應驗,在2008年這一輪樓市退潮中,房地產行業被持續上漲的高房價所掩蓋的一切袒露無遺。
2008年春天的深圳,樓盤降價並不罕見。“2007年買了房”已經成為形容一個人容易衝動,投資不考慮後果的流行語。2008年4月14日,深圳市國土房產局發布《2008年一季度深圳房地產市場發展分析報告》,指出2008年一季度深圳住宅均價依然呈現大幅下挫的走勢。其中,3月份的房價比2月份降幅達到了16.53%,均價為13618.42元/平方米,已經回到了2007年四五月間深圳樓市“突然爆發”前的水平。
2008年3月6日,深圳“泰華陽光海”樓盤對聯想員工打出了6.5折的團購優惠。該樓盤2008年1月的公開售價還保持在1.7萬元/平方米,短短3個月後銷售均價降為1.25萬元/平方米;深圳地產巨頭萬科集團的“第五園”也從2007年9月開盤時的均價為1.5萬元/平方米降到1.15萬元/平方米,降幅達30%。
與深圳相比,上海樓價雖沒有跌宕起伏,但也在悄然回調。2008年2月,上海新開盤的住宅項目共13個,其中6個有促銷打折計劃。2008年4月17日,“上海康城”推出169套房源,報價為7500元/平方米,與該樓盤1月份推出的房源相比,單價下調了2500元,跌幅為25%。
深圳房價有所下降已經不再是新鮮事,而堅如磐石的上海房價也開始鬆動,或是形形色色的明贈暗送,或是幾千幾百的降價幅度,不一而足。但在房地產專家眼裏,比降價更關鍵的是商品房開發用地價格開始回落,土地流拍在全國普遍發生。
早在2007年12月,在南京、廈門、福州等地就開始出現土地以底價成交或流拍現象。2008年1月4日,深圳首次推出兩塊限價房用地進行公開拍賣,結果一宗成交,一宗流拍。而據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的信息,北京2月份推出5宗住宅類用地,其中4宗采取招標方式出讓,成交價格都隻略高於底價。2008年2月,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在2007年底掛牌出讓的兩處南沙區地塊,經曆了1個月的掛牌後,1處被以底價競得,1處因無人報價而被政府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