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危局下的“新陳代謝”(2 / 3)

2007年8月以來,27歲的房產中介人員約翰·庫珀的日子比較艱難。幾年前,當中介行業迎來一次發展高峰時,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約翰進入這個行業。但好日子總是太短,到2006年,他發現自己的業績開始直線下降,次貸危機爆發以後,他的業績幾乎為零,甚至連自己的房子也保不住了。他的房子采取的是分期付款,月供利率是可調的,收入減少,月供卻是逐月上漲,從月供1300美元漲到了2000美元。以至於後來,約翰欠的錢遠遠超過了房子本身的價值,於是他隻好將房子抵押出去,並且喪失了贖回權。

房地產業衰退讓許多中介和經紀人退出遊戲。不斷下跌的房價和直線下降的交易量,猶如2008年春季裏的兩股超強冷空氣,讓多數地產經紀人患上重感冒。或許下麵這位地產經紀人的一番內心自白,可以對同行們的處境做出最好詮釋:

經過這幾個月的淡季,地產中介可能會重新洗牌,一些小地產中介可能會由此關門。因為難以承受門麵的費用和員工的工資。我們公司目前也有很多同事回家或轉行,來避開這個“冬季”,但是,每個走的同事都會留下一句電影中經常是英雄好漢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我還會回來的”,大家也會以笑容送別同事。每走一個同事,我們經理都會給我們說一句常用來激勵我們的話“留下來的都是精英!”……

“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一個人選擇何種行業,就如同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個人生存與所處行業狀況緊密相關,從事熱門行業的人,總是忙忙碌碌,對自己的未來懷有壯誌雄心;從事日薄西山行業的人,也有可能辛苦照舊,但現實的殘酷卻會讓其忘記最初的夢想。

見微知著,無限隱藏在有限中,見一葉而知秋,見一水而知江海。房地產經紀放“寒”假,賦閑在家或轉投他業,並非說明房地產走向夕陽產業的行列,而是房地產大震蕩的最具體表現。自古勝者王侯敗者寇,在震蕩中走下坡路的房地產企業,其員工也在承受著同樣的壓力,與企業一起體驗著起起落落。

各顯神通的“禦寒術”

2008年3月,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房價基本保持著原來平穩的態勢,成交量較2月也有明顯上漲。成交量的上升從某種程度上說明市場需求依舊旺盛,由此,一些開發商對後市房地產市場回暖的信心倍增,揚言“3月的天是房地產晴朗的天”。

然而,在3月即將結束時,人們卻發現,與3月明媚的天氣相比,大多數開發商所預期的“3月價格回暖效應”似乎並不明顯。

房地產市場似乎依舊徘徊在短期的調整之中。不僅如此,國家宏觀調控方麵又傳來消息:為落實從緊的貨幣政策要求,繼續加強銀行體係流動性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2008年3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至15.5%。這是我國央行2008年以來,第二次提高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第一次是之前不久的1月25日。

此項措施的目的正是要回收流動資金,約2000億元的市場資金會被凍結。毫無疑問,房地產商又會受到新一輪的資金打壓。“以前隻要有地,貸款隻是辦手續的問題,如今這已經不太可能了。往年貸款我們還能在優惠利率上跟銀行討價還價,如今你能在銀行貸出款來就得燒高香了。”某開發公司副總頗感無奈。

所謂存款準備金,指銀行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央行的存款,顧名思義,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涉及雙方隻是商業銀行與央行,與開發商和購房者不存在顯著的利益關係。但這隻是表麵現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旨在回收剩餘資金的流動性,銀行可放貸資金減少,對資金為王的開發商和按揭貸款買房的購房者而言,無疑都是致命一擊。銀行用作發放的貸款總額減少,對開發商最直接的影響,是預期貸款難度加大,將麵臨更大的資金壓力;對於購房者而言,各銀行也會提高貸款的審查力度、加強對貸款者的篩選,在某種程度上會促使銀行提高房貸的門檻。雖然本次準備金率上調不是針對房地產行業進行的調控,但是融資渠道缺乏的中小開發商卻是直接受害者之一,接近半數開發商將備受煎熬。

期盼已久的春天沒有到來,反而迎接來一場資金“寒流”,令一些心存希望的開發商措手不及。過冬禦寒,如何保暖是關鍵,因此,尋覓一件合身的“棉衣”刻不容緩。對於企業而言,強大的資金支持、韌性的資金鏈正是度過冬天最溫暖的“棉衣”。在銀行借貸渠道縮減的情況下,企業不得不為尋找自己的“棉衣”而各顯神通。

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房地產企業也遭受重挫,他們采取的自救措施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四種方式:在初期的粗放型擴張之後,迅速建立自己的區位優勢、成本優勢與市場定位;通過區域擴張、上市融資等手段迅速擴大公司規模;提升運營效率,利用自身特色優勢整合產業鏈,打造差異化優勢;利用金融創新、並購等手段持續擴張,通過精細化的市場細分和客戶服務深挖市場潛力,提升公司市場份額。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是可以看得更遠。美國房地產企業的自救措施,並不一定完全可以照搬,但對於渴望尋找“火種”的中國房地產企業,至少可以引燃點點的亮光,指引其走向開闊的發展之地。

在中國,用以加快資金流動性和周轉速度的降低售價、變賣項目等手段開始撲麵而來。在2008年2月、3月,由萬科掀起的“促銷潮”席卷了整個中國,而萬科也一躍而成為房地產界的“標杆”。基本上,有萬科所在的城市都會引起當地房價的全麵下調,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富力地產,采用包括降價等各種促銷手段,甚至在銷售其旗艦項目廣州富力桃園時,采用非常規的“分期首付”來促銷,自救131億元資金缺口。

促銷以獲得回款,自然是開發商回收資金的最佳渠道,但國內購房者風行一時的“觀望”,加重了開發商的心理負擔。不得已,房地產商開始另尋他路。

對於已經上市的房地產企業來說,過冬的方式似乎更多樣化。然而,由於投資者信心低迷、股市波動、入市門檻高等眾多影響因素,要從股市中大規模融資,並不是每一個企業都能輕而易舉實現。於是,一些企業開始通過發行公司債券提供融資支持。2008年3月,金地集團獲準發行12億元公司債券,同時新湖中寶股份有限公司也獲準發行不超過14億元公司債。

金地集團是國內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僅2007年全年就實現營業收入74.2億元,同比增長109%,7年的複合增長率達到43.9%。在2007年7月初,就已完成了近45億元的股票非公開增發,2007年末還取得了中國證監會關於12億元公司債券的核準批文,2008年3月20日,這12億元的公司債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當然,在國內,對於上遊金融,如同金地集團一樣掌控自如的企業,並不多見,“快速滾動開發、高效多元融資”的戰略思想是其完成規模成長的最佳選擇。

發行公司債券固然可以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但對於實力不濟的企業而言,可能不太現實。在廣東、浙江一帶,典當行和地下錢莊的活躍,給房地產企業提供了更為及時的民間融資方式。據估計,2007年,浙江和廣東一帶通過民間融資方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資金至少有成千億元,相當於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的10%。進入2008年,這種方式被運用得更加頻繁:僅2008年1月溫州發生可監測的民間借貸額10273萬元,年利率高達11.77%;2008年5月,嘉興市廣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向寧波大紅鷹實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貸款1億元,年息18%,約為銀行貸款利率的2.4倍。

民間閑散資金比較有限,不能完全滿足求“資”若渴的房地產企業的需求,一些有國際眼光的房地產企業改變局限國內的傳統想法,大膽嚐試向國外尋求資金來源。最常見的方式是國內企業向境外銀行借貸,與國外機構合作成立投資基金,或通過在境外發行債券募集資金。2008年2月,瑞士瑞銀集團與金地集團共同成立了房地產投資基金,在內地房地產市場投資10億美元資金。而瑞安房地產正計劃將旗下位於上海的瑞虹新城住宅項目及大連天地軟件園項目中的寫字樓部分引進策略投資者。

如何抵禦冬天的嚴寒,如何跳過這場“生死劫”,一些先知先覺的房地產企業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在鍛煉了自己的“抗風雪”能力的同時,也為今後的發展贏取了主動權。

但采取何種方式,房地產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情況,細細思量。上善之人如水,可流動而不板滯,能夠隨岸賦形。

把上善之人以水相喻,源於“變化”永遠是時代的主旋律。每分每秒,時代、社會都在發生著量變與質變。與時代共舞,保持一成不變的腳步,難免會落後或超前於時代的節拍,出現與時代不相容的激進或落伍。房地產界的智者,不論在何種季節,總是能夠根據外部變化,做出自己的調整。

有人退,有人進

房地產市場遭遇寒冬,沒有準備好“棉衣”的企業被凍得遍體鱗傷,而眼光長遠者早已做好保暖防備,在同行們自顧不暇時,他們已經邁開了前進的步伐。

一邊是房地產行業麵對調控風聲鶴唳,另一邊卻是國內地產巨頭逆市而動情緒高漲。市場從來都是這樣,每到動蕩之時,對於實力派企業而言,機遇大於挑戰。隨著信貸緊縮時代的到來,房地產行業正以融資的名義,加速分化重組,行業調整的速度和步伐會加快,企業兼並和並購的機會也會增多。

相比較而言,大型開發商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強,房地產的調整雖然對中小地產商是個噩耗,但對有實力的大地產商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在銀行收緊“錢袋子”之前,一些優質企業或早早上市,獲得幾十億、上百億的充裕資金,或憑借優質的資源、良好的企業結構擁有廣闊的融資渠道,在市場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