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危局下的“新陳代謝”(1 / 3)

2008年2月、3月,“春天是別人的,不屬於我們”,房地產商大呼,呼聲雖然一致,但卻有人喜,有人悲。

有人說,中國的企業不是缺乏洗牌,而是缺乏洗牌的質量。一大批企業倒下去,還有更多的企業站起來,卻與先前的倒下者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前車之鑒,往往不能成為後事之師。唯有經過更殘酷的磨礪,才能讓房地產企業真正躍上成長的台階。讓洗牌的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觀望:一場來自市場的無聲博弈

從中國房地產進入冬季之後,房地產市場就一直充滿著博弈,不僅存在於房地產開發商之間,更是開發商與購房者之間關係的真實寫照。

對於2007年房價瘋狂地上漲,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都感到意外,大家都知道房價會上漲但沒有想到會漲得如此之快、幅度如此之大,於是,開發商心安理得地把滾滾而來的資金放進自己的腰包,而購房者眼睜睜看著房價的越漲越快,隻能唉聲歎氣,盼望著房價下落那天的早日到來。就在2007年年底,王石提出“拐點論”,一時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對“拐點論”進行大肆討論,然而不管討論的結果是怎樣,不爭的事實是購房者購房的熱情開始慢慢冷卻。

購房者的觀望情緒日益顯露,最直接的結果是房地產銷售少有人問津。在資金和銷售額的雙重壓力之下,有些開發商再也不能“笑看風雲”,而是開始想辦法采取措施。此時,房地產“領頭羊”萬科在北京、深圳等地的樓盤均出現降價。其中,萬科在北京的四季花城和萬科紫台等項目率先開始打折促銷。萬科假日風景90平方米的中小戶型均價在13380元/平方米左右,“如果在元宵節前購房,可在目前九五折基礎上再次享受九三折優惠”。萬科的降價風潮吸引購房者的趨之若鶩,也讓其他開發商看到了希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各地開發商不同程度地開始降價促銷。然而,購房者好像並不買賬。

第一個把女人比喻成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材。在全國房地產開發商都在不遺餘力地提高房價時,萬科率先降價,自然會有購房者捧場。但等到後來者紛紛仿效時,人們的購買熱情則會有所冷卻,畢竟中國人的消費觀點是買漲不買跌,當降價成為共識,購房者將會持幣待購,想要看到什麼時候可以見底,“抄底”成為購房者的普遍心態。

2008年2月24日,北京東四環外的一個樓盤,雖然是周末,但前來看房的人隻有兩三個。和2007年排隊拿號的情景相比,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以前每個月能成交40多套房,2008年初一個月連10套都沒有。銷售額的急劇下降,購房者的“隻看不買”,讓開發商心急如焚,此時,如果有一位有購買意願的顧客來到,可能會享受到“眾星捧月”般的感覺。

2008年2月某天,一直打算購房的張女士再次來到位於西五環的某樓盤,往日人頭攢動的售樓大廳難見昔日熱鬧場麵,而以往態度傲慢的工作人員也變得笑容可掬,從看房到簽字半個小時輕鬆搞定,最後成交簽字竟然在總經理辦公室完成。“三個月前來的時候連號都領不上,現在享受貴賓般的禮遇,變化之快讓人難以相信。”張女士笑言。

樓市觀望的氣氛已經通過權威數據得以印證。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1月,北京新開盤住宅項目34個,銷售麵積90.40萬平方米,銷售麵積同比減少了7.2%。從簽約情況來看,1月份北京新建商品住宅簽約6930套,簽約麵積81.9萬平方米,分別同比下滑了32.1%和34.2%。

“沒有最低,隻有更低”的“抄底”心態的確是購房者觀望的一大誘因,但同時房地產市場房價“今天降,明天升”的不明朗走勢,也很難讓其輕易做購買的決定。

2008年4月,國家發改委與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7%。相比年初房地產市場冷冷清清的局麵,3月份,一些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回暖的情況。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網上房地產”的統計數字顯示,3月份上海住宅新房成交套數大幅上升,比2月份增加一倍以上。

2008年3月各周成交量雖然環比上升,但整月與2007年同期相比,仍然呈下降趨勢。成交量的上升是季節性因素還是市場回暖,還要通過進一步觀察來確定。與此同時,上海部分樓盤預訂合同高撤銷率遭到質疑,個別開發商被懷疑通過虛訂合同進行自我炒作,上海房地產交易情況令人感到撲朔迷離。

市場價格與成交量的變化,反映出後市情況的不明,購房者表現出謹慎和觀望的心態。2008年3月央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上海等七大城市購房意願全麵下跌。

觀望期不可阻止地到來,然而這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並非完全積極。曾經在我國香港、海南等城市房地產市場,存在情節嚴重和持續時間較長的觀望期,房地產項目空置率居高不下,消費疲軟、銷售困難。這種現象的出現,預示著房地產市場供應和需求層麵的不和諧,如果長時間持續,將直接打壓供應層的投資積極性和對市場的信心。當市場供應反應冷淡、無力消費時,缺少需求的有效支撐,市場將處於扭曲狀態。

長時間觀望是房地產市場的一個紅色信號,它是房地產市場結構性矛盾和問題的直接暴露和反映,顯然不能被忽視。市場經濟畢竟是由購買和消費組成,商品的流通是雷打不動的鐵律,一個沒有流通的市場隻能是死水一潭,毫無生機。

想要打破觀望僵局,房地產商唯有拿出實打實的行動,即將房價降至合理之處,如此才能贏取購房者“歡心”,讓其出手購買。隻要建造的樓盤能夠銷售出去,即使賺取的利潤比以往減少,仍舊能夠維持房地產企業的生存。否則,一意孤行地隻升不降或維持高價,房地產企業將會在購房者的觀望中,等來自己的“世界末日”。

地產經紀放“寒”假

觀望對房地產市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淡季太淡、旺季不旺,這也成為2007年末至2008年房地產市場最尷尬的事件,特別是對於地產中介來說,“今年的淡季要比往年長些”。

鏈家地產有關人士表示,自2007年12月份,二手房市場進入歲末年初調整期後,成交量和客戶需求量一路下跌,到2008年1月份,隨著春節的日益臨近,二手房需求及成交受到衝擊較大,步入年前成交低穀。據其市場研發中心統計數據分析,2008年1月份北京二手房成交量環比2007年12月份下降17%,成交價格上漲0.93%,達到9494元/平方米。

21世紀不動產有關負責人也坦言,受國家金融緊縮政策延續的影響,2008年春節後房地產市場的“冷淡期”可能會比往年持續的時間稍長一些,交易淡季可能會由往年的二三月份延長至四五月份。而大量的自住型購房者也會利用這段時間理性地觀察市場,同時積攢首付款,選擇恰當時機入市,實施自己的購房計劃。

“現在買房的客戶都在等著降價,就怕今天下手買了,明天又降了,不劃算。”購房者在等,開發商在等,但是地產中介經紀人卻不能等下去。“我們已經等得快沒有耐心了。”北京一家大型房地產中介經紀人表示,“去年市場好的時候是房子少,客戶多;現在是房子多,客戶少。”

他回顧了自己的業績:2008年1月份他成交了一套房子;2月份雖然有三個客戶交了定金,但兩個退了,一個違約了,最終一個業績也沒有;3月份沒有業績,連交定金的客戶都沒有。

一般而言,房產中介從業人員的基本工資是“吃飽肚子”的級別,從800元/月、1200元/月到1600元/月不等,業績提成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從去年年底開始到現在,連續幾個月沒有業績,每個月隻有約1000元的工資,剛開始還可以花旺季攢下的錢,時間長了就真的‘坐吃山空’了。”

與整體樓市蕭條的大環境相比,房產中介的日子雖然不像開發商那樣難熬,但也很難做到獨善其身。二手房的成交量日益萎縮,一些熬不過“冬天”的經紀人,隻能選擇另尋出路。“朋友給我介紹了一份新工作,昨天去麵試過了,雙方感覺都不錯,我打算跳槽了。”迫於生存壓力,一位地產經紀人向公司提出辭呈。

辭職轉行新的工作,或許是一種解脫,但更多經紀人堅持在地產中介行業,體驗著工作帶給自己的“雞肋”感覺。

在廣州番禺區一家地產中介門店,一位經紀人表示,“我現在是一周上一天班”。事實上,從一個月前,門店就已經開始放假,部分員工實行每周一天的輪班製度。“上班也沒用,通常一天下來,客戶與業主加起來都沒鋪麵的經紀人多。”言語之中,帶著些許的蒼涼。

他眼睜睜看著這場猛烈寒冬的到來,“現在放盤的業主也很少”。對此,原因一是由於長時間不能完成成交;原因二則是短時間內樓價波動過大,跌破一些業主的心理底線,“他們幹脆就不賣了”。

“一年前還風生水起,一年後就屍橫遍野。”一語道出了房產中介的天上地下。顯然,對於自己的前景,他顯得更為茫然。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長期放假在家,每個月隻有千餘元的底薪根本無法承載生活的重擔。更何況,如果沒有業績,即使這千餘元的底薪也不知道會在何時停發。

美國房產經紀人“寒冬”大逃亡就是前車之鑒。在美國房地產業最興旺發達的時候,許多人加入了房地產中介、房貸發放、房產估價師、驗房師的大軍。但次貸危機導致房地產泡沫破滅,這些靠房地產吃飯的地產從業者自然也要一起經受“行業寒冬”的煎熬。他們不得不節衣縮食,或者一人多職,更多的人則是辭職另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