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時間邁進新的一年,新年新氣象,然而,這句話對房地產卻極不適用,甚至隻是一種奢望。
雪萊問:“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房地產市場回答:“冬天來了,春天依然遙遠。”對於很多房地產企業,當踏著2007年的地產尾巴時,冬天還隻是一個新鮮的詞彙。到了2008年,政府的調控重拳、市場的每況愈下等因素,一再擠壓房地產市場裏並不厚實的泡沫,曾經光鮮的房地產行業就此陷入十麵埋伏,春天成了壓在箱底的願望。
又一根“致”命稻草:“殘酷”的地產調控。經過了2007年房地產的是是非非,中國房地產市場尚不明朗的走勢,讓許多人對2008年充滿疑問與期待:2008年的房價會是何種走勢?
未來之所以讓人興奮,正是因為充滿了未知和猜測,同時也裹挾著些許希望。無論是揚言“2008年後房價不僅會漲,而且漲得很快”的任誌強,還是標榜“房價進入拐點,會理性回歸”的王石都有不少擁躉,麵對著各種各樣的大膽言論,購房者的判斷力再次受到挑戰,也許靜觀其變是最好的選擇。
購房者的觀望是因為自己的無計可施,但握有權力、肩負發展大計的政府肯定不會坐山觀虎鬥,就在時間的腳步剛剛邁入2008年,新一輪的宏觀調控就已出台。隻是這次,土地由配角轉為主角之一,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這個思路已得到管理層首肯。讓土地重點參與宏觀調控已成為事實。
2008年1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進一步加強閑置土地的清查工作,對閑置滿一年不滿兩年的土地征收20%的閑置費,而土地閑置滿兩年的應當依法無償收回。直接指向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囤地待沽”現象。
手中有地,心裏不慌,秉承這一原則,地產界“囤地”現象成為一道暗流洶湧的“潛規則”。
根據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發布的《2007上半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研究報告》中披露:上半年全國完成土地開發麵積僅占待開發土地麵積的40%。另據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撰寫的《中國房地產土地囤積及資金沉澱評估報告》估測,到2007年底,全國房地產開發商囤地約10億平方米。以此推算,開發商當時的囤地規模大約可支持開發商靜態開發4年或者動態開發3年,即可支撐一個完整的開發周期。
建設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也顯示,2001年初至2007年5月,房地產開發商累計購置土地麵積21.62億平方米,而實際僅開發完成12.96億平方米,“囤地”數量近10億平方米。牽動中國老百姓神經的房價在2007年出現“井噴”式狂漲,在一片遏製房價上揚的呼聲中,房地產開發商的“囤地”行為被視為罪魁禍首之一。
在房價不斷上升時,房地產開發商的捂盤惜售固然可以趁機多賺一筆,但另外一條斂財捷徑也不可忽視,即低價大規模囤積土地,待價而沽,土地的集中導致人為哄抬地價的出現,同時用於開發的土地減少,房源自然供不應求,房價的持續瘋漲就再自然不過了。
《國務院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的發布,明確將重點放在對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的監管,把精力集中於查處嚴重破壞、浪費、閑置土地資源等違法違規案件上,並將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值得一提的是,還要將企業違法用地、閑置土地等信息納入有關部門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並要求2008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將閑置土地清理處置情況向國務院做出專題報告。
回顧曆史,從古代、近代再到現代的任何一次革命,都是以土地為革命爆發的核心因素,土地兼並,少數人擁有絕大多數的土地對於一個現代社會是不合理的。對於房地產而言,土地更是殺手鐧。土地成為開發商向銀行和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籌碼,致使一些開發商寧願付出違規成本,進行囤地,使大量土地處於閑置狀態。
當一種必需品演變成擾亂房地產市場的因子,政府的拳頭就會硬起來。果不其然,《國務院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就是漸漸硬起的拳頭。
其實,這不是國務院第一次在“土地”上的動作。2007年9月,國土資源部已發布過《關於加大閑置土地處置力度的通知》,提出土地閑置費原則上按出讓或劃撥土地價款的20%征收。當時就引起了一場全國各地清理閑置土地的活動:北京市發出首批紅牌,撤銷8宗未在規定時間內達到規定要求的項目;廣州市3個延遲開工建設的項目被相關部門予以曝光,同時公開宣布將在兩年內完成對207宗涉嫌閑置土地的處理;上海雖未做出實質性調整,但明確將根據相關規劃,把整理存量土地擺上重要位置。
雖然2007年9月的“通知”收到明顯成效,但在措詞和態度上因“原則上”三字而略顯力度不夠。2008年1月的“通知”卻是態度鮮明、立場堅定,不僅在對閑置土地的處置問題上省略了“原則上”三個字,並提出對於閑置土地特別是閑置房地產用地,要征繳增值地價。同時,還要求金融機構對於不符合要求的開發企業,應審慎貸款和核準融資,“從嚴”控製展期貸款或滾動授信。
強硬的態度表達了政府的決心。就在國務院通知下發的1月8日,上海、深圳及香港特區三地股市的地產股普遍下挫,其中,滬深兩市73家地產股除7家停牌外,有58家股價出現下跌,截至當天收盤,地產板塊整體跌幅達到2.52%,有近7成跌幅超過3%。“由於上市房地產企業近期囤積土地現象明顯,這個政策的出台會使大的上市房地產企業受到明顯衝擊。”一位金融投資界人士這樣表示。
大地產商尚且如此,中小開發商同樣不能幸免。有轉讓意向的項目開始增多。這些早期協議出讓的土地,由於種種原因導致開發擱淺,眼看著土地政策愈加嚴厲,有些中小開發商開始試圖轉讓。“如果運氣好,有下家願意接手,說不定反而因此賺個差價走人。不然,一旦被政府沒收,就隻能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地產調控不可避免地展開,對於依靠資金滾動利用的房地產企業而言,“囤地”已經讓“陣線過長”的企業吃緊,感受到資金鏈的緊繃,其中不乏一些國內知名的地產企業。
盡管如此,也有一些實力強勁、尚未受到“囤地”之累的企業謀勢而動。“自國務院有關通知出台之後,我們對於房地產市場的興趣,開始從一手土地市場轉向二手土地市場,對土地開發權交易的關注度明顯加大。”一外資房產投資負責人坦言。隨著土地、金融雙向擠壓力度的增強,更多原本由中小型開發商持有的存量土地將會被“逼”向市場。
如果說小企業因為實力弱小,難以抵抗危機風暴,生存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的商業生態之中;那麼風光無限的大企業,其實樹大更招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在這場“殘酷”的地產調控中,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不能幸免於難,就其深層次原因,不是企業大小,也不是調控所致,而是企業自身實力的不濟,或者是缺乏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一味沉浸在高利潤的“紙醉金迷”中,不知不覺讓自己置身於風暴的中心。
驚“控”之企:趕搭資本“最後盛宴”
及時到位的宏觀調控,是房地產行業健康成長的必要保證,有利於對資金和土地等稀缺資源重新進行更有效的配置。但各種以行政手段或準行政手段推行的宏觀調控政策,對中國房地產企業而言,都是或大或小的炸彈,每一顆都足以致其斃命或傷痕累累。
央行明確要求各家銀行壓縮貸款,一些商業銀行出於各種計劃,開始婉拒新增貸款,對開發商更是“當拒則拒”。2007年10月底出台的《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造成了國內各大銀行全麵收緊房貸不爭的事實。無資金可借貸之後,上市融資成為企業們的首選。
2007年,房地產與資本市場聯姻的例子已屢見不鮮。2007年4月20日,碧桂園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集資130億元,造就了中國首艘地產“千億航母”,並誕生了內地最年輕的首富。8月15日,證監會公布《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地產企業翹首期盼已久的新融資渠道終於破冰。自此,內地房地產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演了一幕幕的激情大戲:
2007年8月8日,易居中國正式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成為中國第一隻登陸紐交所的房地產經紀概念股。同時標誌著紅杉資本中國合夥人沈南鵬繼帶領攜程、如家上市後,完成了自己的“帽子戲法”。
8月22日,金地集團首發公告擬發行總計12億元的公司債券,並於10月18日獲得證監會發審會有條件通過。金地拔得頭籌成為第一家發行公司債的地產上市公司。萬科、保利隨後紛紛提交申請。
9月28日,華遠地產重組SST幸福遭證監會否決,但隨後10月30日,方案修改後獲批,任誌強最終結束了一波三折的上市長跑路。
9月28日,遠洋地產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從此開始了在土地儲備上的擴張和在資本市場的奔跑。
10月8日,SOHO中國登陸我國香港證券交易所,前門地塊歸屬隨之明朗。隨後,潘石屹和任誌強即在北京上演了一出“土地換糧票”的事件——前者以24億元的總代價購入任原北京民源大廈項目和“燕莎圈”高檔住宅項目。
10月,21世紀不動產與美國艾威基金完成5200萬美元的融資,地產經紀行業最大一筆私募誕生。
……
據統計,2007年,內地房地產企業在世界資本市場上市共計13家,其中選擇在我國香港上市的高達7成。與之相對應,2007年內地房地產企業在港股市場的集資額達到了79.85億美元。顯而易見,港股市場已成為內地房地產企業至關重要的集資渠道。而普華永道此前發布的報告預測,2008年內地房地產企業仍有望成為赴港集資的主角之一。
但是,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卻給滿懷上市信心的房地產企業布上層層陰雲。2007年6月,商務部、國家外彙管理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規範外商直接投資房地產業審批和監管的通知》,與之前的“限外”相比,對外資收購國內企業資產限製更加嚴格。該通知出台後,內地房地產企業赴境外上市審批程序驟然增多。時隔半年之後,12月1日開始施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令房地產市場再度神經緊張。該《目錄》把“普通住宅的開發建設”從原來2004年修訂版《目錄》中的“鼓勵投資類別”中刪除,並將房地產列為過度投資的行業,要求進一步加以限製。
內地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效應正在逐漸顯現,投資者對於內地房地產股的信心逐漸下滑;加之前期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的市盈率普遍偏高,為避免風險過大,港交所可能會嚴控內地房地產企業的上市規模及數量。“多家內地房地產企業正排隊等候上市,但批文很難拿到。”一家已在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負責人表示。
一般情況下,香港主板上市的市盈率在10—20倍,對於在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股來說,獲得高市盈率是輕而易舉。但禍兮福之所倚,高居不下的市盈率是一個風險警示,尤其是在市場信心出現動搖時,過高的市盈率最容易受到投資者的質疑。內地宏觀調控政策的日益趨緊,受此影響,內地房地產股的業績產生波動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有必要對申請在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進行控製。”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事實是最好的證據,而“波動”已經顯現:2007年11月,碧桂園發布公告,稱“由於金融市場情況不穩定”,原定的優先票據發行計劃將推遲。而雅居樂在同年11月提出了發債計劃,宣布向海外投資者發行31億港元的優先票據,但隨即傳出了“存在變數”的市場消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內地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的影響日益加大的同時,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危機的影響也不斷顯現,在雙重“壓迫”下,大部分地產股開始走下坡路。在香港上市的新股開始遭遇“創傷”,多隻新股甚至在上市當日跌破發行價。其中,廣東奧園以5港元招股,截至2008年1月9日收市止,股價跌至3.7港元;浙江眾安地產股價跌幅更超過3成;而情況較好的SOHO中國股價也比招股價下挫了近1成。
政府和企業的現時表現都增加了擬上市企業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港交所對內地房企上市規模及數量的控製趨於嚴格的說法蔓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