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行業大洗牌的時候,房地產中介企業的倒閉,將會促進房產中介行業更加規範和自律。對此,幸存中介的負責人則發出自己的心聲:希望政府能夠迅速出台相關政策促進中介行業發展,房管機構要加強對整個地產中介行業的管理和引導工作,特別是製訂中介行業的“遊戲規則”,規範市場行為、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逆勢飛揚:潘石屹“吃下”北京“第一爛尾樓”
自詡為“房地產界的章子怡”,潘石屹可能不是中國最大的地產商,但絕對是名氣最大之一。他的名氣與他的“秀”緊密相關。他的博客點擊逾千萬,並集結成冊;他拍照片,並出過個人攝影集;他演過電影,與梅婷合作《阿司匹林》;他的名字和笑臉頻繁出現於媒體;他還把自己作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印在戶外廣告牌上。
無論何種身份,都不能掩蓋其房地產商的底色,商人逐利是亙古不變的現象。“無論潘石屹出書也好,寫博客也好,拍電影也好,一切‘作秀’歸根到底都是為賣房子做宣傳。”京城一位資深房地產媒體人士這樣評論他。
事實的確如此,據潘石屹提供的數據,SOHO中國用於宣傳推廣的費用不到每個項目的7%。而一般大型樓盤用於此方麵的費用為3%左右,一些樓盤甚至達到5%。原因不在別處,潘石屹的個人品牌已是SOHO中國品牌的一部分,潘石屹就是SOHO中國,SOHO中國就是潘石屹。在五顏六色的SOHO現代城上有一塊巨大的戶外廣告牌,戴著黑邊工藝眼鏡的潘石屹,以標誌性的笑容注視著所有過往行人。或許,潘石屹的笑臉比他的名字、SOHO中國更讓人印象深刻。
不可否認,潘石屹是一個很有頭腦的商人,總是做著一些看起來很“個性”的,別人不能做、不想做、不敢做的事情。2007年10月8日,SOHO中國房地產有限公司赴港成功上市,“圈”了129個億,踏上了資本化之路,財大氣粗的潘石屹變得更加高調。2007年底以來,房地產一片低迷,王石“拐點論”、高調降價被同行稱為“清理門戶”,而潘石屹卻從“無拐點”到“百日劇變”,同樣過足了嘴癮。
曝光率夠高、資金也似乎夠充足,潘石屹卻麵臨著有錢無地的尷尬。有錢無地,正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手握的真金白銀再充足,找不到實現增值的中間載體,與一堆廢紙沒有不同之處。這是一種尷尬,也是房地產企業的致命傷。相對碧桂園高達54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SOHO中國隻有12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土地,成為懸在潘石屹頭頂上的一把利劍,直接影響著SOHO中國今後的發展。
2008年1月11日上午,在車水馬龍的CBD鬧市中,經曆了12年風雨的京城知名爛尾樓“民源大廈”,在機器的轟鳴聲中被徹底拆除。拆除之後,一個全新的商業建築將拔地而起,而它也已有了全新的名稱——“光華路SOHO2”,從名字可以看出,這座高檔寫字樓的主人就是潘石屹。
作為封頂12層的毛坯寫字樓,民源大廈爛尾長達12年。它是北京CBD最後一座爛尾樓,源於12年前股市驚天騙局“瓊民源事件”,因其背後瓊民源、中關村、野力集團、華遠集團以及SOHO中國等知名“東家”和12年中一段段難以言清的“故事”而備受關注,並有“北京第一爛尾樓”之稱。
在繁華和喧鬧的CBD當中,很少有人會關注到這個破敗的樓體。2007年底,因為潘石屹和華遠集團總裁任誌強的接手,被人遺忘很久的民源大廈又重回到人們的視線中。潘石屹以10.29億元的價格從任誌強的華遠集團手中購得“民源大廈”,並更名為“光華路SOHO2”,預計2010年完工。
2007年底,根據北京市建委聯合其他部委及開發商對全市爛尾樓進行地毯式調查顯示,北京市仍存在二十多座爛尾項目。和民源大廈相似,這些爛尾樓多是位於繁華鬧市中的商業項目,也都是因為債務或法律糾紛等問題遺留下來。較好的地段,是它們被“盤活”的最大資本,在北京市10年來的爛尾項目中,80%在四環以內,遠郊隻占5%左右。隨著信貸收縮和土地增值,這些爛尾樓成為了大開發商眼中的“香餑餑”。潘石屹就是其中一位,他甚至不止一次地對外宣稱,願意繼續不斷地收購爛尾樓。
就在民源大廈在潘石屹手中向“光華路SOHO2”轉變的過程中,北京爛尾樓處理方麵好消息頻傳:另一著名爛尾樓“嘉裏來”已經被某開發商收購,正被盤活;而北京奧運會主場館西側的爛尾樓“摩根七星廣場”則改名為“盤古大觀”,主體工程已經完成,北京奧運會之前可以營業。
毫無疑問,工地收縮、信貸收縮與奧運的推力,是北京爛尾樓全麵“複活”的最好理由。不過,爛尾樓的處理也並非易事,全麵“複活”尚需時日。潘石屹表示,在收購爛尾樓的談判中,最頭疼的就是其複雜的股權和債務關係。
房地產市場紅火時,哪個房地產商囤著地,就是握著真金白銀,沒有地的潘石屹肯定吃虧不少。房地產市場進入冬天之後,資金充裕的潘石屹在無地可用之際,把爛尾樓當做解決途徑,也不失為一條蹊徑。
危世警言:房地產融資應走多元化
一直以來,銀行都是房地產業發展的堅強後盾,貸款成為房地產企業主要的資金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04中國房地產金融報告》分析,房地產開發資金中銀行貸款的比重超過55%,房地產開發企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銀行信貸作為資金來源。截至2006年6月末,房地產貸款餘額占同期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的比重達到15.5%,占同期金融機構人民幣中長期貸款餘額的33.3%。
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房地產融資體係相比,中國房地產融資仍然過分依賴銀行信貸,股權、債券、基金等融資方式的發展相對緩慢。作為一種較傳統的借貸方式,銀行貸款當然有其優點,即風險可以轉嫁等,但它受政策影響十分顯著,變動係數大。加息、銀根緊縮是銀行經常采取的措施,在這次房地產行業大洗牌中,一係列的銀根緊縮政策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時間走到2007年,土地和資金成為眾多房地產企業是否能持續經營的主要因素。中國資本市場的風生水起,也給中國房地產行業更多的借鑒,上市融資和引進外資成為房地產企業開拓融資渠道的重要戰略選擇。從2007年年初至12月,包括碧桂園、SOHO中國、遠洋地產在內的13家房地產企業成功上市,僅這3家企業融資規模就超過100億元港幣。萬科、保利地產和金地集團等也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約100億元、70億元和45億元的融資,融資規模分別相當於這些公司2006年淨利潤的4.64倍、10.62倍、10.11倍。
與此同時,海外資本也紛紛投入與第三產業配套相關的房地產領域。ING、RREEF等國際投資機構旗下地產投資基金,與金地、世茂等國內開發商合作項目,合作開發成為房地產企業引進外資的新路。
然而邁入2008年,隨著各項房地產金融新政的落地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2008年將嚴格控製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的決策,實行金融從緊、貨幣總量壓縮控製,銀行貸款規模相比大為減少……一係列調控政策,使企業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的難度加大。而政府很可能繼續加息,提高企業融資成本,房地產企業多元化融資之路任重而道遠。
事實證明,房地產融資結構失衡已成為製約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一大阻礙,為促進房地產金融的發展,完善房地產金融體係是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
首先,上市依然是首要選擇。
“不是在上市,就是行走在上市的路上”這種現象一度成為中國房地產企業的生存狀態。作為首選,上市自然有諸多的誘惑之處。通過上市,企業可以獲得大量資金,大幅度降低開發成本,並對未上市企業形成壓迫之勢;在資金緊張時,還可以選擇公開增發或定向增發來緩解;此外,上市可以促使房地產企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由於房地產企業上市使開發成本降低,還可能增加住房供給量,壓抑過高的房價,讓購房者買到價格合適的住房。
當然,上市大多是針對有實力的房地產企業而言,畢竟上市資源非常有限,而且對企業要求比較嚴格。成功上市吸引投資者,除了要符合國家對上市公司的要求注冊資金要達到5000萬元外,至少還應具備以下條件:良好的企業素質及市場形象、曆史遺留問題少、優質項目和土地儲備。對於部分小打小鬧的房地產企業,這些要求似乎有些苛刻,但是熙熙攘攘的地產界符合條件者大有人在,碧桂園、遠洋房產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次,借力私募資金或外資投資基金。
不具備上市條件的房地產企業,在融資之路上也不是寸步難行,借助私募資金或外資投資基金也是一條有效的融資之道。
由於銀行存款利率的江河日下,人們存款的意願日趨萎縮,企業可以向手握自由資金的老百姓借貸。尤其是在江浙等私募基金發達的地區,很多地產企業可以輕易從中獲得4億—5億元的資金,能夠完成一個中型地產項目的前期投入,該類型資金在廣州地產界也早已存在。但是玫瑰花美麗卻有刺,民間融資利率的不斷上升,增加了房地產企業的金融風險。尤其是高利貸,更是房地產企業不能觸碰的高壓線。因此,由於民間融資的不規範性與高利率性,房地產企業不能過度依賴民間融資。
近年來,隨著中國市場的全球化及中國的資源稟賦,國外基金等非銀行資金也大量流入中國,高回報的地產業很容易受到這些基金青睞。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7月,第一家海外基金率先介入上海房地產業,美國摩根士丹利房地產基金投資了盧灣區“錦麟天地雅苑”項目,並在短時間內獲得了超出預期30%的豐厚收益。此後,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洛克菲勒、羅斯福基金以及麥格理銀行、Hines、荷蘭ING等著名的投資機構開始活躍在中國房地產開發市場。
古人可以“師夷長技以製夷”,現今的房地產業也可以仿效,借用外資來發展自己的產業。
再次,規範房地產信托業務。
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是一種以發行收益憑證的方式彙集特定多數投資者的資金,由專門投資機構進行房地產投資經營管理,並將投資綜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投資者的一種信托基金。從國際房地產投資信托的發展經驗看,幾乎所有房地產投資信托的經營模式都是收購已有商業地產並出租,靠租金回報投資者,極少有進行開發性投資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存在。因此,房地產投資信托並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房地產項目融資。
現在,信托融資已涵蓋房地產投資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從土地開發到物業管理、從民用住宅到商用物業。但是受到政策因素的影響,我國目前的房地產信托資金以信托合同而非憑證方式向少數人募集,信托計劃的規模也有所限製,資金規模較小,現金流不穩定,難以實現組合投資,無法滿足房地產項目較大的資金需求。產品短期化特征明顯,也與房地產開發對資金需求期限長的特點不相符,並且不利於股權類信托產品的發展。此外,信托公司運作中還有難以回避的風險,在許多方麵還有待規範。總的來看,目前房地產信托還難以為房地產業提供穩定的、大規模的資金支持,但是在無計可施之下,仍然可以拿來一用。
最後,繼續發揮銀行信貸對房地產業的支持作用。
銀行貸款的縮減以及利率的提高,並不表示停止所有對房地產企業發放貸款。雖然銀行最主要的業務——房地產貸款是宏觀調控的重點,但房地產行業的收益高、見效快等特質仍舊牢牢吸引著銀行的注意力。
在特殊時期,對房地產企業的貸款就更考驗銀行的發放能力。必須學會對不同信用、不同資質的開發企業進行鑒別,從而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還要優化房地產信貸產品結構,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可以肯定的是,資質好、信用佳的房地產企業,仍舊能夠成功從銀行獲得貸款,踏著自己的步伐,行進在地產界的前列。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出路才有財路。房地產企業想要保持資金鏈條的牢不可破,必須在融資之路上走好,如果遇到眾多的羊腸小道,不如轉變觀念、轉換思路,走出適合自己的融資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