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市場形勢不利,新股首次公開發行集資金額不會太高,但內地房地產企業依舊如過江之鯽。計劃於2008年在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依然絡繹不絕。僅廣州就有4家之多,除在1月招股的昌盛外,還有恒大地產、星河灣及方圓地產等,其預計集資總額高達35億美元。而重慶龍湖、河南建業、河北天山及天津永泰紅石勘等各地龍頭房企,也先後傳出有意短期內赴港上市的消息,預期集資額從5000萬美元到13億美元不等。
“我們希望能盡快完成上市,以免夜長夢多。”計劃登陸我國香港股市的房地產企業這樣表達自己真實的願望。雖然並不一定都能如願,但已被資金扼住喉嚨的房地產企業仍舊要奮力一搏,“過了海就是神仙”,不管如何,在局勢尚未明朗之前上市,在企業看來是最好的選擇。
在資本大潮的衝擊下,中國經濟越發具有生命力與活力。處於大潮之中的企業,每天看著股票交易指數的上漲和跌落,胸中的那顆不安的心跳動得更加有力。“不是已經上市,就是在上市的路上”,諸多企業熙熙攘攘湧向股市,納斯達克、港交所……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名字成為企業心中的“天堂”。
資本,是每個企業“心跳”的支撐點,更是房地產企業賴以生存的血液與氧氣。在即將“筋疲力盡”之前,能否趕搭上這場盛宴,既取決於企業自身的實力,也決定著企業在今後“抗爭”中的表現。成功者,或許會借機從“泥潭”中脫穎而出、一飛衝天;失敗者,也可能對市場說再見,從此銷聲匿跡。
愈加明顯的“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麵對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況。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裏,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尤其表明了經濟領域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或者說贏家通吃。
在國家宏觀調控的組合拳之下,房地產企業無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受到牽連和影響。但麵臨同樣的外部形勢,因企業抗寒能力不同而表現各異。實力稍弱者遭受著悲慘命運,而有實力的企業卻能夠繼續前進。
步入2008年,不管地產開發商抑或是地產中介,“馬太效應”都越來越明顯。
2008年的春節,房地產市場蔓延著濃重的觀望情緒,嚴重萎縮的成交量讓一些地產中介企業老總愁眉不展,並沒有因為新年的到來而有一絲興奮。1月上旬,“北京最大地產中介中大恒基將關閉50家門店”的消息傳來,讓浮漂著片片雪花的空氣幾乎凝固。
早在2007年12月中旬開始,中大恒基已經低調地陸續關閉一些贏利能力不強的門店,加上這50家,有業內人士表示,可能要接近100家。
房地產市場“兵荒馬亂”的年代,“關店”二字牽動著人們腦中最靈敏的一根神經,而中大恒基的“大膽出位”,不免讓人浮想聯翩。根據社會心理學所說,每當社會局勢緊張,不實的報道便惡毒地增長,市場上關於“中大恒基品牌店麵5月前退市”的傳言不絕於耳。是否屬實暫且不論,卻的的確確加重了房地產的恐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中大恒基退市傳聞還剛剛開始時,信一天與中大恒基走進了同一條戰壕。信一天也在2007年12月就被曝出大規模地關店,延續到2008年1月已經關閉全部的門店,並且遞交了退出“存量房資金監管”的申請。2008年1月16日,北京市工商銀行行政管理局發布的企業信息係統顯示,信一天在北太平莊、草橋等地的分公司已經被“注銷”,僅有總公司還顯示“開業”。
連續兩家成交量排名前10位的地產中介公司出現關店現象,給京城房地產市場帶來不小的震動。因交易量慘淡而導致地產中介企業無法生存,正當人們即將說服自己接受這個理由時,卻有一些地產中介企業大張旗鼓地逆勢擴張。
2008年1月16日,港資地產中介美聯正式宣布調集“數百萬美元”進京開新門店,年內將在北京增至60—80家。在此之前,美聯已在北京開設26家門店,分布在海澱、朝陽、豐台等區,憑借雄厚的資金優勢,抱著對北京房地產的充足信心,美聯的舉動絲毫沒有掩飾自己的“野心”。
相對於美聯,北京麥田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對北京房產市場更為了解,在自己的同行加緊撤離時,它也在暗暗發力。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麥田在北京增開了8家門店,分別包括前一時期在上地、天鵝灣、崇文和望京的門店,以及2008年1月新開的太陽城店、國美第一城店、季景沁園店、富力城二店。
在市場行情開始走下坡路時,麥田仍然高調新開門店,基於兩方麵的原因:首先,為了擴大地盤。麥田公司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美中不足的是門店密度不夠,做大才能做強,以門店轉動生意大乾坤。其次,是低成本的吸引。較之2007年上半年,2008年1月的開店成本要低出許多。“前段時間市場交易旺盛的時候,一個小區裏位置好的店麵,好些地產中介公司都搶著租,業主就把租金抬得很高,現在那種搶租現象不複存在,租金自然能談得低些。同時,2007年12月以後出現了不少中小地產中介門店倒閉的情況,直接接手其門店也是不錯的選擇。”麥田總經理繆壽建做好了打算。
在二手房地產市場,不容忽視的是,與處在“行業金字塔頂端”的大地產中介相比,無疑,眾多中小地產中介受市場環境和政策調控的影響更大。據銀行專業人士介紹,由於財務不規範,沒有合格抵押品,中小地產企業想要從銀行獲得貸款進行經營周轉,在這特殊時期更是難上加難,而銀行貸款曾是中小地產企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融資渠道單一、貸款結構不合理的中小開發商,當前麵對更多的是生存壓力,或許這才是它們被淘汰的真正原因。
中國房地產企業多達6萬家,但總體而言規模偏小,行業集中度也不夠。而隨著信貸緊縮政策的進一步確立,融資能力已成為決定房地產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並將成為推動房地產行業整合的主要動力。
行業集中度過度分散顯然不利於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宏觀調控政策在提高房地產行業進入門檻,淘汰信貸風險大、製造成本高、盲目擴張的企業的同時,也留給實力強、規模大、布局完善的企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優質公司獲得更多擴張和壯大的機會,由此形成的“馬太效應”,將更有助於房地產行業的轉型與升級。
元氣大傷:不規範中介的命運圖騰
東歐斯拉夫人有句諺語:“用腳走不通的路,用頭可以走得通。”其實,就大體來看,全世界的房地產企業經營方式都差不多,大致上沒有什麼不同;但立足個案來分析,各有不一樣的行為舉措,其差異就在於經營的規範程度。
規範程度決定著房地產企業的一舉一動和最終命運。在暴風雨來襲時,最容易被刮倒的往往是根基不深的樹木;而在房地產下起暴風雪時,最容易凍傷或凍死的就是不規範的地產中介。
2007年11月震驚房地產界的中天事件發生之後,人們就開始新的擔心和猜測:誰會成為下一個“中天”?期間不斷出現了長河地產23家店關了21家、廣東省惠州中原地產經紀有限公司老板何文斌突然失蹤等危機事件,正當人們應接不暇之際,號稱全國規模最大、網點最多、以深圳為總部、在全國有一千八百多家門店的地產中介創輝租售的倒閉,把地產中介市場的溫度瞬間降至冰點。
“前兩天我才來登記出售自己的二手房,幾天不見怎麼就關門了呢?”2008年1月16日上午10時,家住成都銀河北街的王女士,來到位於同地段的創輝租售的房產中介店,發現50平方米的門店大門緊閉,空無一人。
就在同一天,創輝租售近200家上海門店,幾乎全部關閉,分布在珠三角7個主要城市的門店也紛紛關閉。麵臨這一窘境,其董事長林鳳輝說“非常慚愧,也非常難受”,承認“資金出現了周轉的緊張”。“這對房地產經紀行業來說,無疑具有警示作用。”上海市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會長方晨表示。
一個注冊資金45萬元的小企業,短短三四年就擁有身家7000萬元。創輝的倒閉,固然有國家政策調控與市場競爭的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創輝自身在經營理念和運作模式上出現了問題。從其“發展大事記”上可見一斑:
2002年4月創輝租售在深圳成立,全稱深圳市林創輝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2004年9月進駐寶安,6家營業網點同時開業,在行業內初露鋒芒。
2005年11月營業網點突破100家。
2006年6月營業網點總數突破200家。
2006年9月進入廣州市場。
2007年3月進入成都、佛山市場。
2007年9月進入上海市場。
2008年1月10日上海200餘家分行停業。
2008年1月15日廣州、佛山、東莞、珠海、中山區域分行全部停業,深圳區域部分店鋪停業。
創輝的困局成為房產中介的一個縮影,為同行敲響了警鍾:
其一,地產中介本身存在軟肋。
地產中介本來就沒有技術壁壘,也不存在準入門檻,這就決定了地產中介公司實力的參差不齊;其次,地產中介也不像加工製造業和零售配送業,以規模效應取勝,店多並不能形成競爭優勢;最後,房地產不是快速消費品,短期內幾乎不會有回頭客,店多也不能截客流。這樣盲目開店,而不是有效地開贏利的店,一旦市場萎縮,就必須采取拚刺刀的方式與競爭對手搏殺,結局隻能是兩敗俱傷。
其二,樓市過度繁榮催生了房產中介的非理性擴張。
為早日成為上市公司,創輝在拓展業務的同時,還犯了一個致命性錯誤——急功近利。2007年下半年,創輝進入上海市場,根基尚未穩定就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咄咄逼人氣勢,一口氣開設了二百五十多家分店,基本上是“一天要簽一兩家鋪麵”。急速擴張,造成了8000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沒有金剛鑽,還攬瓷器活,一味貪大求全,是其倒閉的一大原因。
綜上所述,在急速擴張的驅使下高密度開店,是創輝戰略上的失誤。至今,在創輝租售的網站上仍記錄著其宏大目標,即在“立足大深圳、密布珠三角、連鎖全中國”的戰略指引下,未來5年內要在全國布局3000家門店,並謀求以IPO(首次公開發行)方式上市。
對於企業來說,想上市無可厚非,但創輝的戰略卻生不逢時。事實上,在房地產泡沫四溢、房價瘋狂上漲的時候,並不是企業擴張的最佳時機。此時,恰恰相反,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風險的市場,房價上漲過快,居民的購買力必定會被透支或被弱化,此時會出現“有價無市”現象;反之,房價即使下降,居民也不會急於購買,也會選擇持幣觀望,隨之出現“無價無市”。
總之,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征是成交量的直線下滑,而地產中介的贏利模式,依賴的正是持續的成交量。而世上沒有隻漲不跌的房價,也沒有持續繁榮的房市。一級市場如此,二級市場亦然。2007年末的低穀時,整個深圳市一天二手房交易的數量僅在個位數。沒有了成交量,地產中介倒閉也就在人們的意料之中。
滴水藏海,創輝事件並非特例,它還可被看做一麵鏡子,折射出地產中介市場的脆弱與不規範,以及監管製度的形同虛設。也正是監管者在地產中介企業的投資、審批、監管、引導等諸多環節上的缺位,才導致了許許多多的創輝的出現。
以沉重的代價,創輝告訴人們一個最簡單、也最樸素不過的道理:規範經營是生命線。國有國法,行有行規。作為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到目前為止,房地產中介行業仍然缺乏職能部門對其進行規範的行業監管,也似乎無法可依。一直處在低成本擴張及監管盲區的地產中介行業,出現問題也是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