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流動有其自身的經濟規律,當國內地皮被哄抬得高不可及時,把目標擴展至國外是必然選擇,會有越來越多的璽萌置地出現。在中國房地產的特殊時期,它們做出進軍國外的決定,看似一種偶然,實則必然,與其說它們是嗅到中國房地產暴雨來臨的前奏,毋寧說是順應時代和經濟潮流。
房有價,卻無市
在世界經濟浪潮的磨礪下,中國不斷調整著步伐,與時俱進。但商業底蘊的蒼白,告訴我們中國經濟30年的道路拓展在取得了偉大成就的同時,市場秩序依然不夠完善、不夠健全。當房地產商借助各種力量哄抬房價導致房價瘋狂上漲時,成千上萬的中低收入階層隻能望樓興歎,要買房,就得透支未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心血。
所幸的是,看似巋然不動的高房價終於在2007年末被撼動。作為中國房地產的風向標,廣州部分樓盤房價的下調,以及作為中國房地產企業的代表,萬科率先降價的強大示範效應,對購房者的心理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一直被“漲”聲包圍的購房者,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開發商房價的驟然下調之後,繼續觀望的心態有增無減。
硬幣總是有兩麵,觀望的不僅僅是購房者,開發商也同樣在按兵不動,靜靜等待事態的發展。這是一場不斷擴大聲勢的“心戰”的較量,一方是堅信宏觀調控力量堅持不出手買房的購房者,一方是拿地成本高並堅信購房者剛性需求的開發商。
在北京,這個人口僅次於上海,接近2000萬居民的城市,對房子的需求更是居全國前列,這也成為開發商堅信北京房價不會下跌的理由之一。
事實上,根據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11月以後,北京市住宅期房的每周成交量呈現連續下滑的趨勢。雖然京城樓市的價格依然高挺,但無奈於成交量的慘淡,至此,一向唱高樓市的開發商開始發出“今冬房子難賣”的感慨,北京房地產市場也陷入“有價無市”的僵局。11月份的銷量與往年的傳統淡季1、2月份相當,麵對這種狀況,一位素來對房地產行業滿懷信心的開發商也開始擔憂:“最近房子非常不好賣,這兩個月隻賣出幾套房,又不敢降價,隻能慢慢耗著。”
新樓盤的銷售令人擔憂,向來受購房者青睞的二手房交易量的下降,也讓北京不少房產中介感到壓力。2007年12月10日上午,北京朝陽區團結湖周圍的十幾家地產經紀公司中,往日洽談、谘詢業務的火爆場麵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業務員在電腦前查詢資料或聊天,“即使偶爾有幾個電話打過來,都是谘詢租房業務的,真正要買房的早在10月底以前就已經過戶了。”一位業務員這樣描述。
北京二手房市場一直給人以“房源偏緊、供不應求、價格漲幅較大”的印象,但2007年冬天卻充滿了濃厚的觀望氣氛,除了購買二手房所付的不菲費用之外,連續不斷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出台,也讓人們堅定了房價下降的信心,所以悖論由此出現——價格依然持續盤踞在高位,成交量卻不升反降。
作為一線城市,北京房地產的有價無市,也為二三線城市“指明了方向”。2007年末,全國各大城市或多或少也出現了類似的局麵。距離北京較近的濟南,二環東路地區的許多住宅項目已經漲到均價6500元/平方米,直逼7000元/平方米大關,然而麵對超出自己承受範圍的高房價,許多購房者無奈之下隻能等待。
無獨有偶,遠在四川的成都房地產市場也經曆著同樣的境遇。“等,還是不等”成為一些購房者最大的困惑。原因就在於不降反升的房價,“擔心觀望一陣子後,房價又漲一截了。”一些顧客開始著急,一個新樓盤在2007年9月份的開盤價為5400元/平方米,但3個月過後,卻上升為5500元/平方米。
購房者著急,至少還可以持幣繼續觀察樓市的變化;而同樣著急的開發商,因為麵臨盤活資金的重擔,將房子銷售出去是唯一的選擇。隨之,各種各樣的促銷手段出現在市場上,暗降有之,卻單單沒有明降。
作為一種現象,有價無市指的是某一領域市場看好,相關商品價格上漲,但銷售量卻不大,甚至有些弱化。2007年末的房地產市場就是這種狀況,房子越是賣不動就越是抬價,製造“緊缺”假象,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經濟學一則著名的“博傻理論”:在藝術品拍賣或股票、期貨交易中,某些東西之所以價格越抬越高,高到遠遠超出其實際價值,比如一幅畫就能賣到上億元,原因就是購買者堅信還會有人比自己“更傻”,將來一定能以更高價格出手,這就是“博傻”。
當然,在成交低穀中支撐著高房價的開發商也明白,此次的有價無市與2005—2006年不可同日而語:當時是因為大家搶著購買房子,而賣方不願低價出售,造成了有價無市,那時的價,是低價的價。而現在,成交量之所以萎縮不高,原因正是價格過高。開發商不降價並非沒有目的,而是有著更深層的考慮。首先,他們存在擔憂心理,害怕輕易降價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把持續多年的市場利己形勢破壞;其次,由於此前的多次宏觀調控都沒有收到相應效果,一些房地產商以為成交量的萎縮隻是短暫現象;最後,開發商中不甘心者大有人在,他們對房地產的利潤預期在短時間內難以調整,更不會貿然降價。此外,不斷逐步攀升的地價也使得開發商即使想降低房價也不能維持利潤。
然而,思考再周全仍舊敵不過現實的嚴峻,隨著宏觀調控政策越收越緊,加入觀望隊伍的購房者越來越多,在購房者結成的聯盟麵前,在供大於求的市場狀況麵前,在開發商的房子長時間無人問津之後,降價成為開發商別無選擇的求生之路。
降價也無人喝彩
既然房價保持在高位,無人購買實屬正常,但更令人奇怪的是,即使房價下跌的城市,購買者仍然寥寥。
在經曆了近10個月的狂飆突進後,2007年末,一線城市的房價已開始出現微妙變局。繼“中天事件”後,深圳市長河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於12月5日關閉部分門店,深圳房價開始猛然下行。而廣州、北京樓市也經曆著成交量下降的寒冬。
盡管有一千個、一萬個開發商不願意看到房地產在冬季徘徊,更不願意看到房價開始不可挽回地下跌。但是一個多月來,部分開發商的負隅頑抗,在房價下跌的現實麵前不堪一擊:2007年10月份,站在房地產市場前沿的深圳樓市就曝出房價下跌的消息,到11月底下跌了17%;10月份,上海成交均價下降了2000元/平方米左右;11月份北京新樓盤開盤均價比10月份下降358元/平方米,房價出現半年以來的首次回落。
而2007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補充通知》(銀發“2007”452號),明確“以借款人家庭為單位認定房貸次數”,並規定“已利用銀行貸款購買首套自住房的家庭,如借款人家庭人均住房麵積低於當地平均水平,再次向商業銀行申請住房貸款的,可比照首套自住房貸款政策執行”。其意在於打擊投資需求,對房地產商來說絕不是利好消息。
然而,對於不可挽回的房地產“衰市”的到來,降價似乎隻能是唯一的選擇。進入2007年12月以來,深圳南山區樓盤後海公館降價幅度已經高達33%以上,一個叫做半島城邦的樓盤在7月的價格是每平方米4萬多元的天價,而5個月之後平均每平方米降低5000—6000元。在一手樓盤以明降的方式不斷調低房價時,其交易量卻在急劇萎縮,如此的價跌量縮,讓一些深圳炒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矛盾中。
從表麵來看,開發商與購房者存在著截然相反的利益訴求,開發商希望房價越來越高,而購房者卻希望房價一低再低,現在房價下跌之勢越來越明顯,而購房者並沒有見低就買。這令開發商陷入一種尷尬境地:原以為降低房價能夠挽救市場,卻遭遇了無人喝彩的悲慘。一時間,讓一些開發商或地產中介不知所措,更有甚者還引發了關張停業大戲的上演。
距離2008年還有十多天,廣州的二手樓市價格已經迎來了連續2個月的下跌,各大地產中介公司的經營壓力倍加明顯。各大地產中介機構,僅11月份的廣州市場成交量就縮減一成半,甚至有的下跌超過3成。
眼看交易量一瀉而下,一些地產中介公司不得已開始降低傭金,以促使成交的順利完成。在行情好時,地產中介對於傭金低於3%的業務,一般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而此時行情大不如以前,此一時彼一時的地產中介們態度急劇回轉,即使對1%左右的傭金也是趨之若鶩。前後反差更為明顯的是在沒有底薪保障製度的小地產中介,它們的情況更為糟糕,對於0.5%的傭金也當做“香餑餑”。
一降再降的目的就是在盡力維持,但降價之後也不是萬事大吉,仍然有一些難以為繼的地產中介選擇關門停業。2007年12月之前,廣州市海珠區工業大道南第三金碧花園的臨街店鋪中,有7家生意紅火的二手房中介,但僅僅幾天的時間就減少了2家。而在新港西路長亨布匹市場對麵,短短200米路段上原本集中了9家二手房中介,一周之內,就有2家關張,還有1家二手房中介門口貼上“內部裝修,暫停營業”的字樣。
其實,不僅房地產一手、二手市場遭遇如此悲涼,這種“情緒”還滲透進房產拍賣中。2007年7月、8月的兩次法院執行房產拍賣中,太平洋建設在南京彙豐大廈的十餘套辦公房都順利拍出,但在11月27日進行的第三次拍賣卻意外遭遇市場冷臉,即使已繳納10萬元保證金的買家也沒有一個應價。
其中一套叫做雅典居的房子拍賣起價135萬元,比市場價便宜約10%;還有3套房產起拍價每平方米7600—8000元,也比年中拍賣房源成交價格每平方米便宜接近1000元。這樣實惠的價格,卻沒有一個人舉牌應價,足以看出一種強烈的觀望情緒。
2007年5月前,南京房地產市場“漲”字當頭。5月11日,南京物價局緊急出台6條新規監管房價。緊接著,五部門聯手出台“寧五條”,劍指開發商違規漲價。此後,隨著一房一價、《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等房產政策接二連三地推出,南京房價終於在2007年底前“刹住車”。
在房地產一片“降”聲中,寄托於房價“沒有最低,隻有更低”的購房者,誰都不願意在降價的一開始就出手,他們相信“好戲還在後麵”,現在買來的“劃算”或許會成為以後的“冤大頭”。
房地產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購房者的消費衝動有所趨減,房價整體程度上的回落隻是開始,既不能喚起購房者的欲望,也不能阻止房地產即將迎來的大革命。
危世警言:生存——房地產最現實的願望
房價暴漲並不是2007年的專利,事實上,從2005年開始,房地產市場就已經出現端倪。當時,中國政府針對房價快速上漲的市場,上調了個人房貸利率,打出“抑製高房價”的信號。但是,囿於當時房地產供求矛盾並不劍拔弩張,加之高額的土地收入以及相關稅收為地方政府帶來的實際收益,房地產價格迅速上漲的勢頭並沒有得到壓製。
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宏觀的政策引起微觀層麵上對調控措施的阻力,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削弱了中央宏觀調控的力度,為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推波助瀾。政策越是層層加碼,房價越是漸走漸高。
在房地產企業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博弈中,房地產企業贏得暫時的勝利。然而房價遠遠背離房子本身的價值,以及購房者購買力與房價的尖銳矛盾,都是不爭的事實。2007年開始,中央政府連續出台了一係列組合拳:加息、提高首付、提高存貸款準備金率、銀根緊縮,截至2007年年末,累加效應顯現,房地產切切實實迎來了行業寒冬。
仿佛在一夜之間,房地產市場進入了看不到底的黑夜。在國家銀根緊縮的壓力之下,房地產企業在資金鏈搖搖欲墜的危險中向崩潰的邊緣越走越近:銀行貸款無門、樓盤無人問津、閑置的土地亟待開發、上市融資更是困難重重。
在危難來臨時,房地產商們人人自危,擺在他們麵前的,是一道困難的選擇題,生存還是死亡。此時的房地產企業如同溺水者,即使麵臨葬身大海的危險,也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分辨救命稻草在何處。而對於房地產商而言,最需要的、最暖人心的一句鼓勵就是:生存!
如何跨過這道生死門,從而越過死亡選擇生存,至關重要。固然,在銀根緊縮政策壓迫下的房地產市場狀態低迷,但房地產企業依然要堅持“剩者為王”的原則,千方百計讓自己從這場規模浩大的行業洗牌行動中逃脫,避免成為犧牲者。
隻要活著,一切都還有希望,但隻要在這場行業災難中倒下去,東山再起的機會就十分渺茫。因為,房地產企業一旦支撐不下去,手中原有的土地化為烏有,甚至還可能背上厚厚的債務重擔。
再者,此次連番的地產調控,將中央政府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決心表露得淋漓盡致。加上其他國家房地產市場泡沫的前車之鑒,中央政府不會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規範市場上。被清洗出房地產行業,正是實力不濟的最佳證明,試問,對這樣的企業,政府是否還會輕易地發給其通行證?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
莎士比亞說:“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活下去,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這是處於生死困境中的房地產企業別無選擇的突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