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2 / 3)

1855年,當美國總統皮爾斯提出購買西雅圖酋長所屬部落的土地時,西雅圖酋長回答說:“我們知道,大地並不屬於人,而人屬於大地……”泡沫的下麵可能還是泡沫,房價漲幅加速不是正常現象,降低增速也遠遠不是冬季,絕對價格降低才是真正的暴風雪來臨。

若隱若現的行業整合

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房地產業已然成型,並不斷攀登繁榮與景氣的巔峰;現在,在一片“漲”聲中,房地產業成為宏觀調控的主要對象之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必然誕生的光榮,就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注定要經曆的風波。在貨幣政策從緊的大背景下,“亦真亦幻”的行業整合“若隱若現”。

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6次上調存貸款利率,最高時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已提高到7.47%;此外,10次上調準備金率至14.5%,創二十餘年來最高水平。加息幅度之大、準備金上調頻率之高,近年罕見。

2007年9月,央行出台二套房新政收緊房貸,12月,央行又發布補充通知,第二套房貸款以家庭為單位實行從嚴界定。一連串的房貸新政使市場上部分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受到抑製,也遏製了投資投機需求。

一直以來,房地產都是“圈地”加“圈錢”的行業,背後講述的都是“資本為王”與“土地為王”的故事。在信貸環境較為寬鬆時,房地產的天是晴朗的天,幾乎每個房地產企業都賺得缽滿盆盈。此時,人們手中的資金一股腦湧入房地產,卻沒有帶來行業集中度,統計表明,中國的房地產企業,高峰時期有五六萬家,最少時也有三四萬家,而前5名的市場份額總和還不到5%。“人人有肉吃,家家有粥喝”,房地產是公認暴利行業。

然而,這種情況終究會發生改變。政府一係列全方位的宏觀調控,以平衡供求為第一落腳點,在構建住房保障的同時,更主要的是收緊信貸抑製需求以解決房地產過熱。在資本的引導下,沿著“資本路線圖”,並非所有的房地產企業都能獲得充足的現金流,資金鏈緊“扛不下去”的企業,結局很可能在並購中出局,市場定價權也將日益集中到實力強的企業手中。這無疑加速了房地產的分化,各種要素資源向運營效率較高的企業集中,行業整合隨之進一步展開。

事實上,房地產行業的整合在2007年12月份已經暗流湧動。對於或大或小,或規範或不規範,資金雄厚或不雄厚的房地產企業來說,對同樣的天氣有不同的感受,這邊或許是高歌猛進,而另一邊則可能是節節敗退。

土地儲備,一向被看做是房地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房地產凱歌高奏的前兩年,一度被奉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命脈,甚至有人把“土地有多少,就能走多遠”奉為行業的黃金規則。即使在“土地為王”向“資金為王”的轉變時期,土地仍然是房地產市場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土地,房地產企業的發展隻能是海市蜃樓,缺乏最穩健的根基。

於是,房地產整合第一炮,正是圍繞“土地”與“現金”兩個關鍵詞而展開。

商場從來都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池塘”裏的每一次大變動都是大魚樹立威信、擴大勢力範圍的機會,房地產業也是如此。如果有可能的話,其他“池塘”的大魚也會趕來分一杯羹,分享“戰亂”的果實。

2007年12月3日,我國香港恒基地產的主席李兆基表示,將拿出200億元投資土地儲備。此番大舉動,非一般房地產企業所能及,足夠資金無疑是其堅強的後盾,更重要的是既得利益的巨大誘惑。由2007年6月開始,恒基地產在內地投資15個項目,共獲得總樓麵積9300萬平方米,已付土地成本75億元,而截至2007年12月其售樓收益就已超過100億元。豐厚回報是吸引資本的最佳砝碼,內地房地產市場雖然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但在我國香港地產巨頭看來,仍舊如同一塊未開發徹底、潛力無窮的“寶藏”,接到拋來的橄欖枝在情理之中。此外,恒基地產還計劃在2008—2009年在內地投資400萬—500萬平方米樓盤麵積,而從2009年以後,每年都要完成2000萬平方米的樓盤麵積。

恒基揮師進軍內地市場,對內地房地產企業而言,如同一頭猛獸來襲,但防備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有實力者進行反擊,維護和擴大自己的“地盤”才是得當之計。必要的時候,采取“合縱連橫”的方式也未嚐不可。

房地產市場地價的頻頻攀升,使得土地越來越成為國寶級的稀缺資源,為增加土地儲備量,以夯實發展基礎,2007年12月25日,上海萬科與複地集團強強聯手,以24億元的價格將上海地傑國際城剩餘未開發項目納入囊中。在這次合作中,複地與萬科分別持股40%與60%,通過合作合約共同發展此項目。

作為2007年上海土地二級市場裏難得一見的“香餑餑”,地傑置業無力承擔之下將餘下的土地轉讓,自然引起多家地產商的濃厚興趣,爭奪在意料之中。但最終“花”落複地與萬科兩家,更是行業資源向優勢公司集中的表現。

一個是全國地產龍頭企業,正在各地不斷擴張;一個是上海老牌地產巨頭,正在穩步推進其全國戰略,在上海二級市場遭遇,對同一項目誌在必得,聯合收購自然優於互相競爭,其目的當然是“為避免形成相互抬價的惡性競爭,降低成本而選擇聯手收購”。在萬科董事長王石看來,這趨向於行業“利好”,一方麵可以減少土地閑置,將土地的開發速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麵還可以更好地保護購房者的權益,減少“囤地”、“捂盤”的發生。

在房地產巨頭積極部署、果斷出擊,為以後的發展儲備足夠土地的同時,中小房地產商的命運各異,但大部分沒有逃脫“悲慘”二字。

2007年12月24日,廣州市建委出台一條新規,其內容是:連續兩年沒有新開發項目,開發資質要被注銷。此次資質年檢的房地產企業涉及113家,廣州時代豐卓投資有限公司等25家開發企業不符合資質年檢要求,暫緩通過年檢,限期在2008年2月29日前完成整改。廣州宜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41家開發企業的房地產開發資質被注銷。

這是商場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突出表現,市場要求資源共享,同時也對資源整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能者多勞,多勞多得,類似宜富房地產等企業的“不作為”,將自己置身於房地產“食物鏈”的最下端,其被淘汰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地產開發商如此,原本草木皆兵的地產中介更是如履薄冰。2007年12月20日中午11時30分左右,位於深圳南山創業路保利城花園的某地產中介門店內,4名員工正在漫不經心地收拾辦公用品,10平方米的店鋪裏一片淩亂,五六台電腦主機已被匆匆打包。“因公司戰略調整,這個門店等一下就要關門了,我們要轉移到繽紛假日廣場的那個門店上班。”僅僅在兩天前,與這家門店僅一街之隔的另一家門店也遭受了同樣命運。

然而,這並非個案,繼中天置業、長河地產全線關閉店鋪引發行業動蕩之後,深圳的地產中介行業再次走向風雨飄搖。創輝、世華、星彥、景河田、順馳、金地、天健、通泰、美聯、滿堂紅等在內的16家地產中介公司均選擇了關閉部分門店。但無一例外地,他們都選擇了同樣的關店理由,即“戰略調整”。

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並不能掩蓋關店的真相,事實上,自11月份以來,這些中介店鋪已是舉步維艱、門可羅雀,店內隻零星地坐著一兩個工作人員,蕭條景象與上半年的擁擠熱鬧形成鮮明對照。地產中介關鋪,最大原因當然是投資方的不贏利,正如股票市場的割肉一樣,是投資者的一種止損行為,隨著交易量不斷下降和利潤迅速下滑,關店之風隻會越來越盛。

企業命運取決於產業,個人命運與企業息息相關,地產中介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的是每位員工的生存。彭某是某大型地產中介的“銷售明星”,每月完成的交易量總是讓同事咋舌,曾在2007年3—6月創造了賺取10萬元提成的記錄。但自8月份開始,彭某就連續三個多月沒做成一單生意,每月隻能領到一千多元底薪,“生活壓力驟然加大”。

調控本身不大可能會造成一個行業的衰敗,較大的可能是市場被房地產巨頭進一步壟斷,一大批中小房地產商被淘汰,進而整個行業被整合。在2007年末,房地產商不斷地前進與倒退甚至退出,將為行業整合埋下最切實的伏筆。

轉戰海外:到國外去蓋豪宅

要做小池塘裏的大魚,就要在狹窄的市場中做出專業上的深度、地域上的寬度來。世界是平的,產品、品牌早已超越了國界,因而,要成為世界冠軍,就要把產品賣到國外去,獲取國外市場的利潤空間。

時勢造英雄,危急存亡的時刻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在國內房地產冬意來襲時,每個企業都在根據自身情況做出調整,或收縮戰線,或大量囤地,或主動降價以求自保,如果說這是一些消極的應對態度的話,此時,一些企業卻實施了較為積極的應對策略,轉戰海外。

近10年來,與時俱進的經濟政策,不但保證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它們憑借在本土市場積累的豐富資本和經驗,在繼續鞏固和拓展中國本土市場的同時,不約而同地邁出了進軍海外市場的步伐。牆內開花牆外香早已不是外國企業的專利,海爾、聯想等一大批民族品牌在國際市場取得的地位,為其做了最好的證明。

與國外相比,中國的房地產業雖然起步略晚,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夢想一直沒有斷過。2006年5月23日,在“9·11事件”中淪為廢墟的世貿中心7號樓正式對外開放,世貿重建時,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打造的“中國中心”非常引人注目。“中國中心”是馮侖大手筆租下世貿中心7號樓頂樓五層(48—52層),約20萬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0.093平方米),計劃興建一個集商務與文化交流於一體的場所。其後出版的《世界日報》對其大加讚揚,稱萬通進軍華爾街,展現的是中國企業的實力,受到紐約各方的矚目。後來,雖然基於商務原因終止了和世貿中心7號樓的合作,但這種大舉措向海外發展的勇氣仍舊值得後來者仿效。

2007年10月,一位名為胡賓的中國商人投資2800萬美元在迪拜世界地圖島上買下“上海島”。作為中國第三大房地產一級開發商——中州集團的主席,胡賓還準備接下來的一年在迪拜的房地產市場上投資1億美元。同時,他還準備在世界地圖島上多購買幾個島。此後,陸續有北京嘉恒遠東投資公司等四位中國房地產開發商踏上迪拜的土地,而迪拜政府也對他們極為看好,並認為這是促進本國房地產發展的一大契機。

中國房地產業走向國外成為一種趨勢,並且無可逆轉。一家叫做璽萌置地的低調房地產企業,成為這股潮流的先鋒之一,也創造了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在新加坡頂級住宅發展項目上的第一。

2007年12月初,璽萌置地以2.1565億新元,購買下新加坡升濤灣的珍珠島。新加坡升濤灣是一個待開發的人工島嶼構成的港灣,由5個人造島嶼組成,而珍珠島是升濤灣最後一處供開發商投標的別墅地帶。在此之前,雖然珍珠島的一些散賣別墅也有中國人買下,但作為住宅項目的開發商,璽萌置地還是第一家。

企業的每一個項目,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或反複論證的結果,而璽萌置地把房地產項目做到國外的想法在2007年年初就已經誕生。眼看國內房地產的熱度日益增加,在其他一些商家沉醉在繁榮的市場表象時,璽萌置地總經理吳緒昭的眼光頗為精準,看到陽光燦爛背後已有了重重烏雲,他進而做出轉戰國際市場的決定。經過不到一年的醞釀,目標就已實現,“我們主要看中新加坡市場的特殊性。其政策比較透明,經濟增長穩健,而且新加坡政府的移民政策比較開明和寬鬆,這對於中國人,特別是房地產商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

擁有雄厚的財力做後盾,吳緒昭並不隻是想做普通住宅,而是建設頂級住宅,即豪宅,而且是豪宅中的豪宅。在國內,政策對於別墅建設有著嚴格的限製,開發商在頂級住宅上的設計和建設能力很難得以完全展示,而新加坡珍珠島就可以彌補吳緒昭的遺憾,也可以向世界展示其具有國際水準的建造超級豪華房地產的能力,並以此為踏板,進軍亞洲和其他市場區域。

在業內專家的眼中,珍珠島區域的麵積足夠建設19幢豪華涉水別墅,且後院擁有私人泊船位。但璽萌置地卻將每兩個單位合成一個來發展,建築麵積的擴大隻是表麵現象,最具誘惑力的則是其鮮有可比擬的豪華程度,最高明的則是其精打細算的爐火純青。

2007年,由美國始發的次貸危機,蔓延至歐盟等國家後,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也被殃及。2007年新加坡住宅價格正處於10年新高,價格漲幅超過10%,年底新加坡房地產市場情緒開始趨向謹慎。恰逢此時,來自中國的璽萌卻做出高價購地的行為,確確實實讓當地房地產界為其捏了一把汗。

璽萌置地卻不以為然:“我們算過一筆賬。新加坡豪宅型房地產的價格在亞洲區域內還是算相對較低的。如果拿和新加坡同等經濟水平的中國香港相比則要便宜一半以上。因此升值空間還是非常高的。”同時,璽萌置地將兩個單位合成一個來發展的計劃,更是可以有效地控製建築成本,大大緩解了銷售時的壓力。

在世界日益扁平化的今天,地球“村”的出現,也可為房地產銷售提供良機。在考慮銷售對象時,璽萌置地不局限於新加坡本地人,還把眼光瞄準自己的大本營——中國,那些積極尋求海外建立商業基地的本土企業們,也會是豪宅的潛在購買者,而璽萌置地在中國8年經營房地產的經驗,告訴他這條銷售渠道極為可行。吳緒昭表示:“我們至少會花一半的精力把項目的推介放在中國本土。”

前方是絕路,希望在拐角,有時候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不是實力或產品的較量,而是思維寬窄的比較。在國內房地產商在瀕臨海潮爆發的紅海中廝殺時,一些有遠視、有眼光的企業開始轉向海外,等風暴過後市場趨於平靜時再殺個回馬槍,不失為一個可取之策。受前行者的感染,中國房地產企業走出去的跡象愈發明顯,包括平安、中信等投資機構也在海外尋找房地產投資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