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要說的是嚴遵《老子指歸》。《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說嚴遵“依老子、莊周之指著書十餘萬言”;《三國誌·蜀書·秦宓傳》借古樸之口,說“嚴君平見黃老作指歸”。說“老子、莊周之指”,主要是其中多引莊周語;就性質而言,這的確是一部黃老著作。
《老子指歸》是《德篇》在前,《道篇》居後。今天《德篇》保存尚屬完整,《道篇》則隻有王德有的輯本。其第一篇講“上德不德”。《指歸》說天地開辟之後,物物不齊,人人有別。就人來說有五種:道人、德人、仁人、義人、禮人。這五種人,或無名稱,或稱皇,或稱帝,或稱王,或稱伯。君主也有五種: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他認為,五種人“皆樂長生,尊厚德,貴高名”。而五種君主,其治理各有特點。雖然他最推崇的是上德之君,但除對上禮之君有所批評外,對上仁、上義之君也未見貶詞。很明顯,他是在道德的基礎上容納仁義,和漢初黃老的思想格局相同。
第一篇奠定了《老子指歸》的基調,“君人南麵之術”是本書的核心。第二《得一篇》,落實於賢君聖主、王道仁政。第三《上士聞道篇》,其道乃是聖人之道。聖人之道的作用,一治天下,二修自身:“欲治天下,還反其身”,“心為身主,身為國心,天下應之,若性自然”。他主張盛德之人“塗民耳目”、“絕民之欲”,以保持民之天性。第四《道生一篇》,論述生一生二生三之道,是虛,是無,因此,虛無乃是“萬物之源泉,成功之本根”。最終又落實於聖人治國:“故賢君聖主,以至尊之位,強大之勢……無為無事,天下自已。”這分明是司馬遷歸結的“清靜自正”。並認為這樣就可得到天地的佑護:“天地是佑,萬物是歸”。嚴遵心目中的上帝,是一個佑護黃老之道的上帝。第五《至柔篇》,自然是講剛與柔的關係。在嚴遵看來,這其實也是一種統治術,或者說,嚴遵也是首先把它視為一種統治術:
是以,地狹民少,兵寡食鮮,意妙欲微,神明是守,與天相參,視物如子,德盛化隆,恩深澤厚,吏忠卒信,主憂將恐,累柔積弱,常在民後,被羞蒙辱,國為雌下,諸侯信之,比於赤子,天下往之,若歸父母。……
君父在上,若有若無,天下惘惘……
這樣的君主,以老子之道保全了他的國家,並獲得了天下人的信任。
其餘各篇,大都如此。嚴遵把老子的哲學,落實於修身,落實於治國,而修身也主要是君主的修身,所以歸根到底是落實於為君者南麵之術。對於君主來說,修身和治國,是一回事。其《天下有道篇》說:
人之生也,懸命於君;君之立也,懸命於民。君得道也,則萬民昌;君失道也,則萬民喪。萬民昌則宗廟顯,萬民喪則宗廟傾。故君者,民之源也;民者,君之根也。根傷則華實不生,源衰則流沫不盈;上下相保,故能長久。
士人,也是民之一員,為君謀,就是為己謀。因此,所有的道理、智慧,都不能不首先用於對治國之道的研究。
因此,《老子指歸》所說的道,乃是聖人之道。聖人之事,首先是治理國家,聖人之道,也就是治國之道。為治理好國家,聖人,也就是君主,必先修行自身。為給治國、修身提供正確的指導,就要研究道的內容;道的內容,就是哲學的領域。
同時,《老子指歸》的道,也是天道。以天為至上神,把順從天意、天道、天心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也是《老子指歸》的基本立足點。這個立足點,貫穿於每一篇。下麵是隨手拈來的幾個例子:
下德之君……德配皇天……上德之君……取舍合乎天心。(《上德不德篇》)
故聖人之為君也……不知以因道,不欲以應天。(《不出戶篇》)
神淪天地,德尊陰陽,不請福而天地佑之。(《含德之厚篇》)
是故,雖獲天佑,得人之助,猶守之以憂,持之以畏……(《用兵篇》)
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民不畏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