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六獨尊儒術後的黃老學者(3)(1 / 1)

從宮崇上書到張魯封侯,應被視為東漢黃老複興的主流。而劉英“誦黃老微言”,到桓帝宮中祀黃老,則是一條支流。此外還有一些零散活動的黃老學者,延續著被逐出朝廷的黃老一脈。

漢明帝時,有個叫任隗的,“少好黃老,清靜寡欲,所得奉秩,常以賑恤宗族,收養孤寡”。他“義行內修,不求名譽,而以沉正見重於世”。(《後漢書·任隗傳》)官至司空,黃老是他潔身處世的行為準則。

稍晚於任隗的樊瑞“好黃老言,清靜少欲”,也是以黃老修身的人。(《後漢書·樊宏傳》)

鄭均大約和樊瑞同時,“好黃老言”,他不僅用黃老修身,還推己及人。其兄為縣吏,經常接受別人饋贈,他多次規勸未果,他就為別人傭工,以所得的錢帛勸告兄長,說錢帛都可以得到,貪贓卻要丟官。其兄從此廉潔奉公。朝廷多次征召,他總托故不應。漢和帝曾親到他家,賞他尚書俸祿,被人稱為“白衣尚書”。(《後漢書·鄭均傳》)處弱守雌的處世格言幫助他贏得了安全和榮譽。

在宮崇上書之後,有楊厚者,“修黃老,教授門生,上名錄者三千餘人”。(《後漢書·楊厚傳》)若是以黃老教授學生,這將是對黃老複興極大的推動,隻是難以斷定。他祖父楊春卿,本是公孫述的將領,長於圖讖學。父親楊統,繼承了圖讖家學,深通《河圖》、《洛書》和天文、曆法,做彭城令時,曾為一州求雨,立即奏效。從此以後,朝廷有災異之事,多向他請教。楊厚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也多次向朝廷言災異和消災之法。講災異、通圖讖,是漢代儒者的標誌。襄楷推薦過的李固,曾多次推薦楊厚。楊厚死,弟子們為他立廟,郡縣的官吏每年春秋兩祭,在舉行射禮時也常來祭祀他。

《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有一個叫折像的,既“通京氏易”,又“好黃老言”。他有感於“多藏厚亡”的道理,把財產都分給了他人。別人規勸,他說自己不是求福,而是逃禍,因為“盈滿之咎,道家所忌”。世道將衰,不仁而富乃是不幸。

但是這些全身遠害的黃老學者,並沒有完全忘卻黃老術的基本使命。矯慎和馬融等齊名,“少好黃老,隱遁山穀,因穴為室,仰慕鬆、喬導引之術”。有個叫吳蒼的勸他說:“蓋聞黃老之言,乘虛入冥,藏身遠遁,亦有理國養人,施於為政。”(《後漢書·逸民列傳》)但矯慎依然如故。

從理國為政到修身遠害,從修身遠害到遁跡山林,是漢初到漢末黃老道教的發展道路。張角等人不甘心如此,企圖重新去理國治民,最終還是被逼入了遁跡山林、修仙長生一途。入得此門,便和方士合流了。

在介紹方士之前,先來介紹獨尊儒術後幾本《老子》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