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六獨尊儒術後的黃老學者(2)(1 / 1)

英後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

後來又造作圖讖,因謀反罪被貶,死於被貶途中。

在獨尊儒術的國家,尊崇黃老,乃是政治上反對派的表現。劉英自知有罪,才借機獻縑帛以求自贖;漢明帝自然深知劉英懷有異誌,其詔書不過是策略而已。後來終於借故殺了劉英。

劉英“尚浮屠仁祠”,是否也祭祀黃老,不得而知。有關祭祀黃老的最早記載,就是漢桓帝了。漢桓帝派人到苦縣祭祀老子,性質和劉邦、劉徹到曲阜祭孔一樣,不過是對先聖先賢的尊崇。但桓帝在宮中祠老子,就使老子祭祀走出了家門,和梅福當初建議祭孔具有同樣的意義,它是老子轉為國家祭祀對象的第一步。企圖把老子列入國家祀典,從時間上說在國家祭孔之後,應是受祭孔的影響。

雖然黃老在漢初被列為國家指導思想,但是對老子這個天命之師的祭祀問題,由於時間短促,沒能來得及解決。隻是在儒教把孔子列入國家祀典之後,信徒才想起了老子。然而此時,老子已經無力和孔子抗爭了。

到靈帝時,發生了一樁謀反案。熹平年間(172-178),湣王劉寵的國相師遷告發劉寵和前相魏愔祭祀天神。當然,這是希冀自己做皇帝,因而是謀反行為。朝廷派人審問,劉寵說自己隻是祭祀黃老,祈求長生而已。然而魏愔還是由於“所為不端”被誅殺,師遷也被判誣告處死。雖然桓帝祭祀黃老,但其他人似乎還是不能祭祀,否則,就是“所為不端”。

兩漢之際,讖緯大行,孔子,堯、舜等上古帝王,孔子弟子,等等,在緯書中被描繪成形體特殊的人物。這些描繪有些是已有的傳說,如舜“重瞳”,司馬遷在《史記》中就已經講過;有些可能是後來的附會,比如堯“眉八彩”等。人們深信,聖人、賢者,天生和常人不同,形體上也有所表現。就連以“疾虛妄”為職責的王充,對這些描述也深信不疑。應當是受了儒教奇化先聖先賢的影響,黃老道教也奇化老子。

漢桓帝到苦縣祭老之後,苦縣所屬陳國立碑紀念,國相邊韶作《老子銘》,其中說道:

由是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降鬥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大一紫房,道成身化,蟬蛻度世,自羲農以來,為聖者作師。

身為陳相的邊韶自然是個儒者,他不能同意好道者對老子的虛誇,但也認為班固作《古今人表》,把老子排在孟軻、荀況之下,和楚國子西並列,是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即貶抑過甚。他認為,老子在當時還能被人祭祀,是因為他的處世態度:

蓋老子勞不定國,功不加民,所以見隆崇於今,為時人所享祀,乃昔日逃祿處微損之又損之餘胙也。(《老子銘》)

邊韶還說漢桓帝祭老是“意在淩雲”,這也隻是他個人對皇上意圖的理解。

在西漢時代,人們說,黃帝是成仙上天的,太一也是成仙上天的。這時又說,老子也是成仙上天的。但黃帝是上帝,太一是最高上帝。而老子,則始終保持著“師”的身份,這也是邊韶心目中老子最主要的功能。那麼,祭祀這位“從羲農以來,為聖者作師”的老子,是否也有求師的目的呢?邊韶沒有講,當也是道不同的緣故。

依傳統宗教祭祀原則,勞定國者,功加於民者,等等,才有可能被國家列入祀典。老子不在此列,卻被“時人”,自然首先是皇帝祭祀,為什麼呢?邊韶推測是因為老子的處世態度,是因為桓帝誌在淩雲,都未必屬實。而當如《太平經》所說,是遵其道德。《太平經》這部書,桓帝即位前不久被獻入宮中,他是應該看得到的。隻是桓帝沒有能力,也未必有決心去實行老子之道來挽救他的國家。

然而無論如何,從宮崇、襄楷上書,中經桓帝祭老,到張角起義和張魯割據,這數十年是黃老的複興時期。隻是它複興的程度不夠,未能奪回全國政權,恢複其漢初的輝煌,就很快被打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