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古者上君以道德仁治服人也,不以文刑殺傷服人也。(頁32)
古者三皇上聖人勝人,乃以至道與德治人。(頁143)
欲得天地心者,乃行道與德也。(頁144)
合於天心,事入道德仁善而已。行要當合天地之心,不以浮華言事。(頁160)
欲知吾道大效,付賢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與天地乃響應。(頁211)
是故古者聖賢常尚道德文,常投於上善處,而兵革戰備投於下處。(頁231)
(真人再拜言:)今天師為太平之氣出授道德,以興無上之皇。上有好道德之君,乃下及愚賤小民,其為恩乃洞於六合,洽於八極,無不包裹。(頁281)
帝王行道德,興盛,日大明;少道德,少明。皇後行道德,月大光明;少道德,少光明。眾賢行道德,星曆大耀;少道德,少耀。四根俱行道德,天下安寧。……今得天師書,道德以往付謹民,使謹民使歸上有大仁道德之君,可以平天下之理而長安身。(頁303)
……
道德,是對先秦老子思想的概括說法,就像仁義是對孔子思想的概括一樣。尚道德也是漢初黃老的基本特征。《太平經》把“道德”說成是天心、天意,認為人君行道德就合天地之心,可使天地作出反應,充分表明了它的黃老特征。在順天地、法五行等問題上,它和儒教一樣,都是從傳統宗教中脫胎而出,並帶有傳統的鮮明印記。
但是黃老又不僅是先秦的老子。黃老提倡道德,卻不反對仁義,不反儒道,這也在《太平經》中鮮明地體現了出來。其證據就是在“道德”之後,經常加上“仁善”一類概念。由於當時的形勢,黃老還沒有一個專有概念去稱呼自己的學者,他們還隻能借用儒教的概念,認為能行道德之治的,乃是真正的儒者,簡稱“大儒”或“賢儒”:
子詳思吾書,大賢自來,共輔助帝王之治……得行吾書,天地更明,日月列星皆重光……賢儒悉出,不複蔽藏。(頁128)
大儒穴處之士,義不遠萬裏,往詣帝王,炫賣道德……(頁331)
賢儒集策,天道畢也。(頁346)
天下賢儒盡悉樂往輔其君,為不閉藏。(頁416)
……
當然,這不僅是個名詞概念問題,也是黃老對儒教之善的采納。
講道德,其最高原則當然是道。道是黃老和儒教都尊崇的最高原則。不同的是,儒教之道,是仁義禮樂之道:“道者,所由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董仲舒《天人三策》);黃老之道,乃是清靜無為自然之道。上引“前古神人……以道自然無為自治”,是對《太平經》所說道德之道的明確說明,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太平經抄·壬部》有:
天畏道,道畏自然……道畏自然者,天道不因自然,則不可成也……天道助弱……夫弱者,道之用也;寡者,道之要也。
這樣的道,就是老子之道,也是黃老之道。第一百零三卷是《虛無無為自然圖道畢成誡》,先論“虛無者”,“與道居”;次論“無為者,無不為也,乃與道連”,說“出嬰兒前,入無間也”,“入無為之術,身可完也”,“天道無有親,歸仁賢也”;最後論“自然之法,乃與道連,守之有吉,失之則患”,“天地之性,獨貴自然”,“道興無為,虛無自然”。對道的這些描述,充分說明,《太平經》要行之道,就是老子或黃老之道。
我們已經論證過,老子之道,就是天道;黃老之道,更是天道。《太平經》之道,也是天道:
道者,乃天所按行也。(頁32)
為子言,事當無反天道。(頁38)
君道不行,此皆興陰過陽,天道所惡,致此災咎。(頁53)
其後世學人之師,皆多絕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華傳學,違失天道之要義。(頁55)
能大順行吾書,即天道也。(頁68)
天道無親無疏,付與善人。(頁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