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就是《太平清領書》,張角“頗有其書”,應是張角太平道的指導思想。
《太平經》把天,即上帝作為它的至上神,以順從天意為行動的基本原則,並且認為違背天意將會遭到天的懲罰。天懲罰的方式,一般是降下災異。在這個問題上,《太平經》和漢代的儒教沒有原則性不同。現在我們以王明《太平經合校》依中華書局1980年版。為據,來介紹《太平經》的內容:
故順天地者,其治長久。(頁11)
守一者,天神助之。(頁13)
帝王得天之力,舉事有福……百神自言為天吏為天使,群精為地吏為地使,百鬼為中和使。此三者,陰陽中和之使也。助天地為理,共興利帝王。(頁15)
王者行道,天地喜悅;失道,天地為災異。(頁17)
帝王,天之子也;皇後,地之子也,是天地第一神氣也。(頁21)
然吾始學之時,同問於師,非一人也。久久道成德就,乃得上與天合意,乃後知天所欲言。天使太陽之精神來告吾,使吾語,故吾者乃以天為師。雖喻真人,向天不欲言,吾不敢妄出此說,天必誅吾……吾敬受此書於天……(頁70)
不得天心,不得天意,為無功於天上。(頁74)
吾甚畏天,不敢有所隱,恐身得災。(頁116)
吾書即天心也。(頁129)
……
《太平經》滿布類似的詞句。這些思想和漢初的《黃老帛書》沒有根本差別。其中“天使太陽之精神來告吾”,當是甘忠可所說的“天使赤精子下教我此道”。赤精,當是太陽之精。《太平經》還說:
過無大小,天皆知之……天使人為善,故生之,而反為惡,故使主惡之鬼久隨之不解……欲望天報,當自責,懇惻垂淚而行。言我蒙恩得為人,與萬物絕殊,天使有異,能言能語,見好醜,知善惡可不之事,當自詳慎,所言反天辭,令不奉順,是為大逆不道之人,天安從得久與從事乎?(頁527-528)
這當是史書中所說“首過”、“思過”、“服罪”的根據。因此把他們稱為“鬼道”,可能是對其教義的無知,更可能是有意的貶抑。實際上,在他們的教義中,主惡之鬼神乃是受天的派遣,他們最高的信仰乃是天或上帝。因此,他們的懺悔對象乃是上帝。這一點在後世被嚴重歪曲了。
天師,乃是天命之師,負有傳達天意的責任,是人神的中介。其任務是協助帝王進行統治。有時也說天師是天人之師,這並沒有改變天師的性質。因為人間帝王死後上天做上帝的觀念,還未能完全從人們的觀念中消除:
君臣者,治其亂,聖人師弟子主通天教,助帝王化天下……(頁44)
師者,正謂皇天神人師也。(頁64)
今天師命乃在天,北極紫宮。(頁81)
(天師:)今既為天語,不與子讓也。(頁82)
今謹已敬受師說天之教敕……(頁114)
治當得天心……故天使吾具言之。(頁151)
天治者,其臣老,君乃父事其臣,師事其臣也;夫臣乃卑,何故師父事之乎哉?但其位者卑下,道德者尊重,師父事之者,乃事其道德。(頁196)
是故古今神、真、聖人為天使,受天心,主當為天地談話。(頁200)
夫師,開蒙為道之端。君父及師,天下命門,能敬此三人,道乃大陳。(頁403)
是故上三皇乃師事臣如父也。時臣各懷真道要德,無巧偽文猾人。故其時臣智悉過其君,能為帝王師。其教若父,故師父事之,是則道德過其君之則也,故能使其君安坐垂拱而無憂。(頁435)
天師,或曰聖人、神人、真人,是天的使者。他們傳達天心天意,使帝王們按其行事,這一點和儒教沒有根本區別。其不同之處在於,儒教的天,是行仁義禮智的天。人能修飭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就能受到天的佑護(見:董仲舒《賢良對策》,載《漢書·董仲舒傳》);而黃老道教的天心天意,其內容乃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