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二《太平清領書》與黃老(2)(1 / 1)

文罽為壇,飾淳金扣器,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也。(《後漢書·祭祀誌》)

桓帝對黃老的鍾情,可能如《後漢書》作者所論,是國將亡而“聽於神”的荒誕行為,也可能是有意的政治行為。漢初的黃老道教和漢武帝開始的儒教,是傳統宗教和老子、孔子之術相結合的產物。皇帝是傳統宗教的代表,並依照這個宗教的傳統奉為教主。教主可使傳統宗教和黃老結合而形成黃老道教,也可使傳統宗教和儒術結合形成儒教。誰被選中,要看誰能使國家太平、皇位永固。儒術既然遇到了困難,不能挽救國家麵臨的危機,皇帝重新選擇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在儒術之外,曾經在曆史上有過輝煌業績的黃老,無疑是首選的對象。

桓帝在宮中祠祀黃老一年半之後就死了。靈帝即位,明確表示讚同襄楷的意見:

及靈帝即位,以楷書為然。太傅陳蕃舉方正,不就。鄉裏宗之,每太守至,輒致禮請。中平中,與荀爽、鄭玄俱以博士征,不至,卒於家。(《後漢書·襄楷傳》)

荀爽、鄭玄後來都成為一代儒宗,說明襄楷也不是微不足道的人物,在當時,他的聲名可能還在荀、鄭之上。襄楷的思想傾向,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至於漢靈帝“以楷書為然”,是讚同襄楷所上的奏章,還是讚同他所上的幹吉神書,《襄楷傳》所述語義不明。然而,即使僅僅讚同襄楷所上奏章,也不可避免地帶有黃老傾向,因為襄楷的奏章中多次提到幹吉之書。

讚同襄楷之書,當然要用其人,但是襄楷此次卻不應征聘,和起初主動上書的態度大相徑庭了。很可能,是襄楷看到,即使他應聘到朝中任職,也難以把他的主張付諸實施。獨尊儒術以來,朝中大小官員幾乎全是儒生,黃老學者連具官待問的資格都沒有,他一人出山,又能有什麼作為呢?

襄楷不出,靈帝也無力實行襄楷的主張,更無力按幹吉神書去做。看來,依賴皇帝實現自己主張的道路是走不通了。於是,有著黃老傾向的儒生們,就開始另謀出路,他們要自己動手,實現自己的主張。這就是張角起義和張魯的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