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峰回路轉的必然選擇(1)(1 / 1)

毛澤東曾經說過:“‘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後,構成了兩個不同的曆史時期。”經過五四運動的教育,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不但衝破了封建思想的樊籠,而且放眼世界,進一步認識到世界大勢的趨向。當時,“改造社會”的呼聲引發了各種各樣的思潮、流派、學說競相登台,形形色色的社團、學會、報刊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經過短短幾年的彷徨、求索和抉擇,大批有誌青年終於從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迷霧中醒悟過來,開始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和信仰。從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獨領風騷,引領整個中國社會走上新的曆史征途。

“社會改造”的呼聲

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曆史最新的一頁。這場空前規模和空前深刻的革命運動仿佛久旱之後的甘霖,喚醒了國人心底沉睡百年的渴望。然而,當這些經過五四運動洗禮的青年知識分子,懷抱一腔興邦救國、創造新社會的熱情,環顧四周,卻依然是漫無邊際的黑夜和死氣沉沉的社會。這巨大的落差,迫著他們從心底裏發出了“社會改造”的高呼,這種打破黑暗,衝決羅網的衝動已經無法按捺。正如當時的《曙光》雜誌在創刊宣言中所言:

我們處在中國現在的社會裏頭,覺著四周的種種環境,層層空氣,沒有一樣不是黑暗、惡濁、悲觀、厭煩,如同掉在九幽十八層地獄裏似的。若果常常如此,不加改革,那麼還成一種人類的社會嗎?所以我們不安於現在的生活,想著另創一種新生活,不滿於現在的社會,想著另創一種新社會。《曙光》第1卷第1號,1919年11月1日。

另創新生活、另創新社會的呼聲引發知識界各種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團體和刊物的暴增,如時人所形容的:真像“雷雨已過,春筍怒生”的樣子。據統計,五四運動之前,介紹、倡導新思想、新文化的期刊,隻有《新青年》、《每周評論》和《新潮》等寥寥幾種,但“五四”後的第一年中,新的出版物就驟然增加到400多種。絕大多數的刊物都宣稱以介紹新思潮和改造社會作為自己的重要“旨趣”,一時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一派絢麗景象。

在這些刊物中,在北京創刊的有:《新中國》、《少年中國》、《新生活》、《解放與改造》、《平民教育》、《曙光》、《新社會》、《工學》、《光明》、《工讀》、《少年》、《北京大學學生周刊》、《奮鬥》、《北京女高師半月刊》、《覺社新刊》、《醒農》等。

在上海創刊的有:《覺悟》、《星期評論》、《湖南》、《南洋》、《建設》、《新群》、《上海學生聯合會通俗叢刊》、《黑潮》《民心》、《新婦女》、《工商之友》、《平民導報》、《天問》、《政衡》、《上海周刊》、《新人》、《解放畫報》、《平民》等。

在天津創刊的有:《南開日刊》、《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平民》、《新生命》、《覺悟》。

在浙江創刊的有:《杭州學生聯合會報》、《浙江新潮》、《浙江省第一示範學校校友會十日刊》、《寧波工廠周刊》、《獨見》、《浙江學生聯合會周刊》、《錢江評論》、《進修團團刊》、《晨鍾》、《新學報》、《浙江第一中學學生自治會半月刊》、《杭州女界》、《浙人》等。

此外,還有在湖南創刊的《新湖南》、《湘江評論》、《湘潮》;在廣東創刊的《民風》、《新學生》、《工界》;在福建創刊《閩星》、《閩星日刊》;在江蘇創刊的《少年社會》、《婦女評論》;在湖北創刊的《新空氣》;在成都創刊的《星期日》;在廣西創刊的《救國旬報》;在河南創刊的《青年》;在陝西創刊的《秦鍾》;在山西創刊的《新共和》等。

在出版刊物的同時,誌同道合的青年知識分子自然而然地結集成一個又一個進步社團。五四運動前,青年學生中的進步社團就有“學生救國會”、“國民社”、“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少年中國學會”和“互助社”、“新民學會”等。五四之後,隨著眾多進步刊物的劇增,這類學生社團也迅速湧現。小到幾人,大至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大都由同一學校或同一地區的青年學生組成,他們往往以一個刊物為中心,以文會友,交流思想。刊物的名稱大多也是社團的名稱。如由趙世炎發起成立的社團“少年學會”,其名稱就來自於他創辦的刊物《少年》;周恩來等組織的“覺悟社”,就由刊物《覺悟》之名而定。轉引自李新、陳鐵健《偉大的開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頁。可以想見,在五四後的一年中,400多份刊物,就意味著有數目相近的青年社團活躍在中國社會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