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的傑出意義,在於它帶著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毛澤東的至高評價,將爆發於1919年的五四運動定格成中國現代曆史中最輝煌的篇章。遙想當年,青年學生振臂一呼,喚醒了全民族的愛國激情,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少,全民族團結一致抵抗外侮。這場史無前例的民族抗爭運動,生動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普通、最基本的原理:人民群眾是曆史的主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
從克林德碑到“公理戰勝”碑
1918年11月11日,在法國貢比涅森林的一列火車上,德國人簽署了投降書。就在同一時間,在地球的另一端,在中國的北京城裏,一群滿懷欣喜的人們正在搬遷被叫做“石頭牌坊”的克林德碑。
克林德碑是紀念在義和團運動高漲期間喪命的德國公使克林德的。那是在1900年,掌權的慈禧太後因廢存光緒皇帝的問題,一度與入侵中國的帝國主義發生矛盾。這個愚昧而狂妄的統治者,在盛怒之下,突然宣布對外開戰。利用當時義和團的民氣,清政府居然鼓勵捕捉在中國的洋人:“果能生擒洋人一名,男則賞銀五十兩,女則四十兩,幼則三十兩”。在這種情勢下,發生了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前往總署途中被希圖領賞的滿洲兵丁槍殺的事件。這一事件,成為帝國主義擴大戰爭的借口。1901年,徹底投降帝國主義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其中一條,就是為克林德被殺賠禮道歉。怎麼個賠禮道歉法?經與克林德遺孀的交涉,由清政府出麵,在克林德被殺的東單牌樓北邊,建起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克林德一生經曆以及遇難情形,以示紀念。這個牌坊白(大理石)身藍(琉璃瓦)頂,上麵還雕刻著飛禽走獸,很是威風,從它豎立的那天起,就是中國人莫大的恥辱。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被打敗,中國人終於迎來了揚眉吐氣的這一天。因為中國於1917年加入協約國一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具備了參戰國的資格,自然也成了戰勝國。歡欣鼓舞的人們把這座牌坊從東單遷到了中山公園(當時叫中央公園),並改為“公理戰勝”碑。
克林德碑的搬遷和改動,僅僅是當時中國人聽到協約國勝利後的第一個反應。在緊接著的14-16日,北京各大中小學放假3天,上萬人上街提燈慶祝。當時“旌旗滿街,電彩照耀,鼓樂喧闐,好不熱鬧。”《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號。特別是東交民巷和天安門一帶,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十五、十六兩日,北京大學在天安門舉行講演大會。28-30日,北京各學校再次放假3天以示慶賀,各界人士都組織、參加了更大規模的慶祝大會。這3天的每天下午,北京大學都在中央公園舉辦講演會,講演者不但有教職員,還有許多學生。在這舉國歡慶的時刻,北京政府更是借他人之光以自炫,在故宮內的太和殿前舉行了四五個小時的閱兵典禮,所有在京的北洋軍都參加受檢,由大總統徐世昌率領國務總理、陸軍部長等官員檢閱,並請各國公使等參加觀禮。
中國人如此熱心於慶祝歐戰的勝利,同美國總統威爾遜著名的“公理戰勝強權”演說有直接關係。1918年1月8日,威爾遜在美國國會演說中提出所謂和平十四條,其主要內容為:
一、公開之和平條約,以公開之方法決定之。此後無論何事,不得私結國際之盟約。凡外交事項,均須開誠布公執行之,不得秘密從事。
二、領海以外,無論和平或戰時,須保絕對的航海自由。但於執行國際條約時,得以國際之公意,封鎖一部分或全部之公海。
三、除卻各種關於經濟之障礙物,使利益普及於愛和平及保障和平之各國。
四、立正確之保障,縮小武裝至最低額,而足以保護國內治安為度。
五、對於殖民地處置,須推心置腹,以絕對的公道為判斷,殖民地人民之公意,當與政府之正當要求共適權衡。此種主義,各國須絕對尊重,不得絲毫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