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許多憂國憂民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留學日本尋找救國救民的良藥。陳獨秀於1901年東渡日本留學,之後,他開始由改良派轉變為一個革命派。1903年夏,陳獨秀從日本留學歸來,到達上海。同年8月,他與章士釗等人創辦了《國民日日報》,以接替當時已被清廷查封的《蘇報》。《國民日日報》更加注重理性的分析,它既繼承了《蘇報》的革命精神,又使民主革命思想的宣傳向更縱深的方向發展。由於清廷不能忍受任何與其政權相悖的“異端邪說”,於是“通令長江一帶,嚴禁售閱”。再加上報社內部的紛爭,經費短缺,《國民日日報》前後發行4個月,終於在12月份被迫停刊。之後,陳獨秀從上海回到安慶,醞釀著另一種刊物的創辦。1904年3月,《安徽俗話報》在蕪湖創刊,陳獨秀既是主辦人,又是撰稿人和編輯。這份報紙通俗易懂,白話文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使它深受民眾的喜歡。雖然表麵上是為民眾普及知識,其實它與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暗中切合。後因該報涉及不利於洋人的內容,被迫停刊。
1904年冬,在章士釗的邀請下,陳獨秀從安徽來到上海,加入了一個暗殺團體,與已是該團成員的蔡元培相識。1905年安徽公學開學,這種新式學堂既可以培養進步青年力量,又可以為革命活動作掩護。是年夏,為了以暴力推翻清政府,陳獨秀聯合一些進步人士以安徽公學為基地成立了“嶽王會”,取嶽飛“精忠報國”之義,這是個反帝反封建性質的革命團體。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之後便在中國大地上發展壯大,勢不可擋,為了適應不斷壯大的革命形勢,孫中山開始讓同盟會的骨幹回國發展各地的革命組織,“嶽王會”自然也是其整合的目標。後來,嶽王會的成員幾乎全體加入同盟會,最後隻剩下總會長陳獨秀一人。他始終不願意加入同盟會,認為同盟會“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與自己的革命理想相差甚遠。此後,陳獨秀埋頭深造,以一個書生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麵前。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炮響,讓陳獨秀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他又開始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2月,他應安徽都督孫毓筠之邀出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在任秘書期間,他的好友汪孟鄒曾找到他要求謀一份差事,陳獨秀早已看出當時的時局並不穩定,便勸說好友還是開一個書店為好。汪孟鄒接受了陳獨秀的建議,在上海開辦了“亞東圖書館”。果然如陳獨秀所料,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的勢力進一步發展,陳獨秀被嚴令通緝。
1914年5月,章士釗在日本東京創辦了《甲寅》雜誌,抨擊袁世凱違反共和的原則和專製統治,7月,陳獨秀應邀去日本協助章士釗編輯該雜誌。在那裏,他結識了李大釗、高一涵等人。陳獨秀在雜誌裏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字以圖喚起國民的覺醒,《甲寅》雜誌在當時的中國知識界獲得了很高的聲望。1915年初,《甲寅》雜誌的出版移往上海,由亞東圖書館印刷發行,但不久,因為章士釗的一篇《帝製駁議》,雜誌被禁止銷售,不得不停刊。
“二次革命”失敗後中國時局的變化讓陳獨秀深受刺激,他認為在中國搞政治革命沒有意義,“欲使共和名副其實,必須改變人的思想,要改變思想,須辦雜誌”任卓宣:《陳獨秀先生的生平與我的評論》,《傳記文學》第30卷5號。。陳獨秀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得到結論: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他從日本回到上海後,就向好友汪孟鄒表達想要辦一本雜誌的願望,請汪孟鄒幫忙。據汪孟鄒後來回憶:“他想出一本雜誌,說隻要十年、八年功夫,一定會發生很大影響。”汪原放:《亞東圖書館與陳獨秀》,學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頁。亞東圖書館財力較弱,但好友汪孟鄒卻對陳獨秀鼎力相助。他找到了群益出版社的陳子沛、陳子壽兄弟商討此事,兩兄弟欣然答應,並商定雜誌每月的編輯費和稿費為二百元。經過一係列籌備工作,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的前身《青年》雜誌在上海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