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架空清廷全部權力的同時,12月28日,袁世凱派出議和全權代表唐紹儀到上海與革命派談判。唐紹儀早年曾是選派留學美國的幼童,在清廷中斷留學事宜後返回國內,後被派往朝鮮,隨後便一直在袁世凱手下任事,曆任外務部、郵傳部侍郎,奉天巡撫以及郵傳部尚書,深得袁世凱的信任。革命派方麵的談判代表是伍廷芳,也是英國歸來的洋學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留洋的法學博士,曾做過清朝修訂法律大臣、會辦商務大臣以及外務部和刑部的侍郎,並且擔任過兩任駐美國使臣,直到1910年才回國。武昌起義後,他宣布讚成共和並投入革命派陣營。唐伍之間的談判主題是和與戰問題,袁世凱公開宣稱的是維持清朝皇室,實行君主立憲。但實際上,他的談判代表明了袁的意圖,所以,在談判桌上,唐紹儀默認共和立憲,他甚至更為明確地表示,關鍵在於“宜籌一善法,使和平解決,免致清廷橫生阻力”,“使袁氏易於和平轉移”。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59頁。可見,袁世凱想拋開清廷自己取而代之,在這時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孫中山回國之前,袁世凱的計劃進展得十分順利,因為武昌首義之後,紛紛宣布獨立的各省都督之間你爭我奪的,找不出一個公認的、有威望的領袖人物。袁滿心指望憑借北洋軍的實力以及駕馭清廷的優勢,讓革命派乖乖交出大總統一職。然而,孫中山的歸來卻打亂了袁的陣腳。孫以其公認的革命聲譽當選為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一職,雖有“臨時”兩字,但對袁世凱來說,依然是個挑戰。袁馬上做出一係列的反擊。首先,他打斷唐紹儀和伍廷芳在上海的談判,宣布不承認談判中達成的協議,在1912年的1月1日,也就是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同一天,讓唐紹儀辭去談判代表之職。接著,在1月3日,袁發動其黨羽馮國璋、段祺瑞等48個將領聯名電告伍廷芳,聲稱堅決反對共和,擁護君主立憲。其實,就是反對以孫中山為大總統的南京政府,對南京政府亮出警告牌。1月5日,袁世凱又做出撤兵漢陽、漢口的命令,討好和拉攏駐守武昌的黎元洪,企圖分化革命陣營,孤立孫中山的南京政府。更為甚者,袁世凱還指使在徐州的張勳率部南下,直接用武力威脅南京。袁世凱的這些行動隻是為了給革命派一方施加壓力,他另外一手又舉起“胡蘿卜”。南京政府成立後,因府庫空虛,財政窘迫,孫中山等人一籌莫展,袁世凱卻來一個雪中送炭,暗中資助臨時政府一大筆錢,竟讓黃興有財力從德國購買武器裝備民軍。袁氏這種軟硬兼施的做法,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取得最高權力,成就自己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