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矢車菊的天空(1 / 3)

貴州盤縣兩河鄉,山險地高。如果逢著雨季,路就泥濘不堪。

三月的一天,我從貴陽搭乘一輛卡車,在大山裏繞了十幾個小時,終於到達兩河鄉達瓦村白馬山小學。

這是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村民們一輩子的願望,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這座山,看看外麵的世界。

白馬山小學建在達瓦村半山腰一個破舊的小寺廟裏,一排溜四間屋子,一年級和二年級合用一間,其他三個年級各有一間。校長、老師、廚師、校工都是同一人,就是這所學校的創辦人洛桑。洛桑校長原先是個雲遊四海的喇嘛,曾當過雲南香格裏拉鬆讚林寺的佛學教師。六年前,他雲遊到此,在村子裏落了腳。

這是一個小小的村子,隻十幾戶人家。村子裏靜悄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老人和孩子,還有一些羊,幾頭黑豬,幾隻母雞。有狗跑來跑去,追著黑豬的尾巴。爹娘不在身邊的山裏孩子,吸溜著鼻涕,縮著身子,無所事事地遊蕩。

洛桑喇嘛看到這些東遊西蕩的小孩,決計留下,將一生的修行放在“教育”這些孩子身上。他在小寺廟裏給孩子們上課。上課是免費的,不用交任何學雜費。起先是三個五個,慢慢學生就多起來,別的村裏的小孩也都跑來,新奇得像過節日。學生一多,洛桑就教不過來,靠著他曾經在佛教界的影響力,還有他的教學成績——經他教過的學生,好幾個順利畢業,考進了縣中學——他因此斷斷續續能獲得社會各界善心人士的捐助,而且學校還被政府接納。

現在,白馬山小學共有四位老師。洛桑校長除外,一位由縣教育局支援來,另兩位是誌願者——我是新來的誌願老師,打算在這裏停留一至兩年。

我從上海來,成為誌願者前在浦東金茂大廈上班。確切地說,我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寫字樓白領。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

你問我為什麼要放棄薪水不薄的工作,跑到這裏來?我也說不清。我這個誌願者,和高尚無關,和愛也沒什麼大關係。當初作出這個決定,隻想換個環境,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所以頂多再給自己加個理由:貪玩。

交辭職信那天,上司瞪大眼睛像看外星人。幾個同事都說我瘋了。嗬嗬,瘋就瘋吧!

白馬山小學建在兩座大山之間的埡口上,左邊是白馬山,右邊是連綿起伏的六盤水山,風從兩山之間直灌而入,山上山下氣溫相差很大。

我到的當天,卡車在深山裏迷了路。路很窄,又是盤山路,車燈照出去,可以看到公路下的懸崖。借著微弱的光,我不時看到類似野兔的小動物一晃而過。深夜十二點,我們終於到達學校。

黑漆漆的夜幕裏,幾個人影在學校門口晃動。燈光很暗,風很大,看不清洛桑校長長得啥模樣。我被安排在一個小房間裏,房間還算幹淨,有一張木板床、一張桌子、一條板凳、一盞同樣昏暗的電燈,還有兩條薄薄的被子。

我放下行李,摸黑找水池想洗把臉,水管子裏沒水,隻好作罷,回屋睡覺。

睜眼第二天,我推開窗,嗬,滿眼的綠色!近處山坡上,一簇一叢的,開滿了紅紅藍藍的花,著實驚豔!白天風小很多,三月的陽光照在身上,暖洋洋。我收拾了一下出門,看看表,已經九點十五分。前麵有一溜平房,應該是教室了。我朝教室走去。

洛桑校長(——應該就是,看上去像個樂嗬嗬的彌勒佛,但穿得太儉樸了,身上到處打著補丁)正在教學生們念一首詩。見到我站門口,他迎過來和我握手。我隨他進去。他向學生介紹,說這是從上海來的陶老師,以後教你們語文和英語,歡迎陶老師!學生們嘻嘻哈哈地拍手。

這是三年級教室,學生擠擠挨挨足有三十多個。課桌兩個人合用一張,但幾乎找不到一模一樣的桌子,高矮、樣式參差不齊。板凳也是七零八落,估計都是從各自家裏搬來的。坐在中間一排的一個小男孩突然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