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間世》雲:“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人能專心一誌地讀書,既要讀之以心又要讀之以氣,對作者的生存環境、心理狀態、人格特征,思想脈絡深入體驗,就能逐步達到與著書的先哲聲氣相通,心靈感應的境界,則可以使先哲複活,直接同先哲對話。葉秀山教授曾同我講他研讀康德、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著作的體會,說要同他們“交朋友”,同他們“對話”,使我茅塞頓開。葉秀山教授的這一思想,成為我重新解讀《老子》的文本,複活老子,同老子對話,創立新道學的根本思路,也是我指導博士研究生,治學教人的基本方法,因而是我同他交往21年來得益最大的收獲。我在中山大學對信息論、控製論等係統科學和高能物理學都下過苦功,發現在亞原子層次的量子力學中,“整體”大於“部分”已不適用,有時“部分”往往大於“整體”,甚至時間的先後也失去意義,“後”一事件卻能影響“前”一個事件。我以此理解伽達默爾的哲學釋義學,並以釋義學的思想重新解讀《老子》的文本,使之成為21世紀的新道學,是我近年來學術研究的基本思路。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即使是在生活急劇變化的地方,比如在革命的時代,保存在一切事物的演變中的舊東西,也遠比人們知道的要多,它同新的東西相結合,創造新的價值。”“真正的曆史對象根本不是一個客體,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統一,是一種關係。在這關係中同時存在著曆史的真實和曆史理解的真實。一種正當的釋義學必須在理解本身中顯示曆史的有效性。”在21世紀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僅要以全人類的視野重新解讀《老子》、《莊子》、《論語》等中國哲學家的曆史文本,也要解讀佛陀留下的曆史文本,更要重新解讀西方哲人的曆史文本。我以為站在更高的莊子《齊物論》的視野,人類的文明從起源到分流都有相通之處,地球上各種異質文明並沒有那麼多不可調和的“差別相”。四方同源,萬世一脈,古聖今聖,西哲東哲,其揆一也。從這個角度看,葉秀山教授研究西方哲學,研究美學,進而又研究中國的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乃至宗教,有著邏輯上的必然性,這是他做學問不斷深入的結果。
欣逢葉秀山先生70華誕,按文懷沙教授的計歲方法他正35公歲(60歲以後以兩年一歲計,謂之公歲),剛過而立之年,真正輝煌的學術貢獻還在今後。估計別人的文章中該說的話都說了,我僅說些別人不便說或不肯說的話,以便給後世研究葉秀山教授學術思想的新一代學者留下一點真實的背景資料,使這一代哲人的學風能流傳下去。葉秀山教授的身體和思想將不斷煥發新的青春!
(作於2005年4月6日,收入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斯人在思——葉秀山先生七十華誕紀念文集》)
高風雅量,博學景行
——為李錦全老師八十華誕而作
胡孚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