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附錄一1(2 / 3)

1982年錢學森教授建議我改行研究道教內丹學,並在全國開展內丹學的調研活動,以便為他倡導的人體科學作出貢獻。由於我在《文史哲》1983年第6期發表了《中國科學史上的《周易參同契》》一文,王明先生來信邀我報考他的博士研究生。我在征得楊石先老師同意後,由他寫推薦書報考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4屆的博士生。這屆博士研究生全院一共錄取了30人,組成了首屆博士生班(1984級),大家住在一層樓上,我被任命為班長。當時我院一些在國內外久負盛名的老專家大多健在,博士生導師都是著名學者。84級全班僅有一個女生,叫王友琴,是文學所的,其他如郭樹清、樊剛、王逸舟、左大牆、忠東、王卡、金正耀等,尚屬年富力強,僅有我和張承耀是近不惑之年才考取博士生的。我在全班年齡最大、黨齡最長、閱曆最豐富、在地方政府任過職,說不定這是任命我當班長的緣由吧!哲學係的學生有我(導師為王明)和郭小平、韓水法(導師為楊一之)、楊君遊(導師為賀麟)、趙士林(導師為李澤厚)等幾個人,而當時研究生院哲學係主任正是葉秀山教授。

在1985年哲學所召開慶祝建所三十周年的大會時,我通知哲學係的博士生回所開會,在會上聽了哲學所的老專家講了建所之初至“文革”期間許多鮮為人知的掌故。較為年輕的學者如李澤厚先生講了他從北京大學畢業剛到哲學所裏從受重用到被壓抑的過程,汝信先生則說他們到農村“滾一身泥巴”的經曆,看來哲學所在那個年代政治運動不斷,整人也很厲害,有一個年齡稍大的女學者(沒聽清名字)也在會上說她主持工作期間使很多同誌受了委屈,現在時代變了,大家可以安心做學問了,還特意向李澤厚先生表示歉意雲雲。葉秀山教授也在會上發了言,他沒有像其他學者那樣在“文革”後的第一次所慶大會上吐一吐壓在心頭的苦水,卻心平氣和地說過去哲學所的學者們都管他叫“小葉”,現在當研究生院哲學係主任,主管研究生工作,和年輕人在一起,是“孩子頭”,希望大家今後還叫他“小葉”!我聽後心頭一震,原來羅克汀教授說的“小葉”竟是此人!這回我終於將記憶中的葉秀山教授對上了號,也開始了我們茲後20餘年在師友之間的交往和信任。

葉秀山教授年長我10歲,那時已至“知命”之年,但舉止瀟灑,精神矍鑠,一望而知其大學畢業時是個才貌雙全的翩翩青年。可惜他的中青年時期趕上了“突出政治”,“階級鬥爭為綱”、“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否則其哲學界一代學人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葉秀山先生年輕時學過武術,能唱京劇,懂多種外語,精於書法,在西方哲學、美學乃至中國哲學等領域都有高深的造詣。僅就西方哲學而論,從前蘇格拉底時期開始的古希臘哲學,至康德、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再到維特根斯坦、胡塞爾、海德格爾、德裏達的現代西方哲學,上下數千年,亦非一人之力所能窮盡,而葉秀山教授偏能窮源溯流,並掌握了古希臘文、拉丁文、英語、德語、法語等語言T具,能閱讀原著,對關鍵時期代表性的哲學家都有精到的研究,在國內哲學界已屬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