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遼東之役(1)(2 / 2)

說到打高句麗,我們先要了解一下當時朝鮮半島的形勢。當時朝鮮半島上共有三個國家:高句麗(首都平壤)、百濟(首都泗沘)和新羅(首都金城)。其中以高句麗最為強大。現在我國遼寧省的大部分區域、朝鮮全部和韓國北部都曾在它的統治之下。百濟和新羅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統治疆域大小基本相當。後兩國由於實力不濟,導致高句麗成了半島的實際老大。

楊廣這(第)一次討伐高句麗的準備工作顯得非常業餘,相信與他過於自大輕敵不無幹係。按說,兵貴神速,既然610年就下了決定,當年就該把各項工作準備停當,該出發的就出發了。他可好,下了決定後先在江南度假,直到611年2月才坐船從江都(今揚州)北上,七天後正式下詔:全國總動員!

說到這個動員令,一看就是沒經過民主評議,拍拍腦袋就想出來的:全國各地軍隊不管路途遠近,都必須到涿郡(北京)集合;征調江南水手一萬人,弓箭手三萬人,嶺南短矛手三萬人到涿郡集合;黃河以南各郡準備運輸車輛五萬輛,等等。請注意,這可是一千多年前,河北山東一帶的軍隊還好,可江南、兩廣的軍隊和民夫用兩條腿跑到北京還不知要猴年馬月,哪還有多餘的力氣打仗。

打仗不是螞蟻搬家,可楊廣就是下了螞蟻搬家的命令。如果用googleearth來穿越一下,當時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有一條條又粗又黑的線,啥呀?不是大螞蟻,是人!是行軍中的軍隊、運糧食和裝備的百姓以及他們的運輸工具——人力車。這種在嚴刑峻法威脅下的低效率高損耗運輸直接導致士卒民夫中途大量死亡,屍體壓著屍體,相繼腐爛,膿血滿路,臭氣撲鼻。於是很自然的,“天下騷動”。

內陸情況大致是這樣,海邊就更慘了。幽州總管元弘嗣奉命前往東萊(三國演義中太史慈的老家,今天的山東省萊州市)海口督造軍艦三百艘。在岸上手持長鞭、麵相凶狠的監工的嚴密監視下,造船工匠夜以繼日地泡在水中,片刻不敢休息。大家都知道,船在水中泡久了,吃水線以下部位就會生蟲,得定期清理保養,人體若是長時間浸泡在水下,肉體便會腐爛生蛆,再加上當時醫療條件落後,工匠們根本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很快,死亡人數就接近了一半。

看了這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年陳勝吳廣起義的背景。放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權,開戰之前就已經搞得國內勞命傷財、怨聲載道,唯有大勝才有可能暫時緩解國內的階級矛盾,否則當權者隻有完蛋一條路好走。

而楊廣,正是走上了這條不歸路。